江西省安义县人民医院(330500)田红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高危妊娠阴道分娩产妇为研究对象共50例,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25例。研究组产妇年龄24~30岁,平均年龄(24.7±2.1)岁,孕周在33~42周,初产妇15例、经产妇10例。其中,合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8例、心脏病10例、糖尿病7例。对照组产妇年龄23~31岁,平均年龄(25.9±2.5)岁,孕周在34~40周,初产妇9例、经产妇16例。其中,合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11例、心脏病5例、糖尿病9例。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可比。
1.2 方法 对照组遵循传统护理方法,包括环境护理、健康指导、生命体征观测。 研究组产妇在遵循传统护理方法下实施系统性护理,具体方法:第一,基础护理。护理人员监测胎儿胎动、胎心,1次/4h;同时观察产妇生命体征,3~4次/h,定时监测尿素氮。为产妇营造舒适的环境,保持良好通风和适宜的温度、湿度,定时消毒,告知家属保持病房安静。引导产妇保持左侧卧位有助于预防压迫下腔静脉,促进静脉血液回流,降低早产率。告知产妇多活动有助于顺利生产。注意外阴卫生,预防感染。在饮食护理方面提倡以高蛋白、纤维素低脂肪食物为主,根据产妇病情与身体情况制定科学的食谱。第二,生产护理。首先,护理人员为产妇讲解相关知识,介绍成功案例有助于增强产妇信心。注意孕期饮食指导,避免体重异常增加形成巨大儿使得子宫过渡膨胀,宫缩乏力后产后出血量过多。主动与产妇交流帮助缓解紧张、焦虑情绪,使产妇保持良好的情绪。其次,产程护理。注意观察产妇生命体征并安抚,转移产妇注意力。第一产程引导产妇深呼吸,宫缩间歇放松休息,保持体力。引导产妇通过腹压促进胎儿头部、肩部的娩出方法。第二产程注意科学接生,引导产妇正确用力,观测宫缩与胎心变化。第三产程在30min内必须完成,胎盘娩出后检查胎盘有无缺损,宫颈、会阴、阴道壁有无撕裂。如果发生撕裂需及时缝合并观察阴道流血情况。产后2h是护理重要阶段,必须每小时记录一次体温、呼吸、脉搏、阴道流血情况。第三,产后护理。高危因素的产妇临产后创建静脉通路,观察胎盘剥离情况,判断阴道出血与宫缩状态。护理产妇排空膀胱;反射性引起子宫收缩能够减少出血量。护理人员预估出血量,一旦出血量大于200ml需及时确定原因并及时处理。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
1.4 数据处理 用SPSS22.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均数±方差(±s)进行表示,两组数据资料,以P值区间(P<0.05)表示统计学差异。
比较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研究组产妇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附表。
附表 比较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
近几年,我国高危妊娠发生率不断提高。高危妊娠对产妇及胎儿生命健康影响较大,甚至危及产妇及胎儿生命健康[1]。由于产妇对高危妊娠认识不够全面,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撑系统,可能引起产后出血等分娩期并发症。据统计,高危妊娠阴道分娩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率为4%,由于测量与收集出血量影响实际发生率更高,是孕妇致死主要原因。高危妊娠孕妇产后出血原因有:产程过长或过快、子宫肌纤维受损、贫血、宫腔感染等导致子宫肌纤维水肿使宫缩乏力。此外,子宫肌层薄弱、胎儿过大、子宫膨胀、羊水多等导致高危孕产妇子宫纤维伸展性严重,子宫弹性降低继而引发产后出血[2]。本研究中,研究组产妇产后出血少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于传统护理方法,系统性护理能够减少高危妊娠孕产妇分娩出血量。这是因为:系统性护理通过全过程护理增强产妇对阴道分娩的认识,主动与产妇交流帮助缓解焦虑、紧张情绪。同时,结合产妇身体情况制定科学食谱,对降低高危妊娠孕产妇产后出血有一定优势。由于分娩后2h是产后出血发生高峰期,分娩胎儿后产妇需停在产房;提倡产妇母乳喂养有助于刺激宫缩,降低产后出血量。
综合分析,系统性护理对高危妊娠孕产妇产后出血量减少具有积极作用,护理效果显著,亟待在今后临床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