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惠阳三和医院(516211)谭洪樟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1月本院接收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7~78岁,平均(62.4±2.5)岁;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5~77岁,平均(61.9±2.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本人或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为患者行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后,具体操作如下:为患者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借助头颅CT明确患者的血肿部位,以便在操作的过程避开皮层功能区,在最大出血面积的CT层面同联合颅骨最小距离位置,做出5cm左右的直切口,于切口的下方,钻孔做一3cm左右的骨窗,之后放射性的将硬脑膜切开。使用脑针穿刺证实患者的血肿情况后,沿着非功能区切开皮层,切至血肿腔位置,完全清除血肿后置入引流管病缝合切口。
观察组则实施锥颅穿刺抽吸引流血肿清除术,操作如下:借助头颅CT明确患者的血肿部位及血肿大小,于皮肤上标记处血肿的位置,以将其作为锥颅穿刺面。锥开患者硬脑膜并将血肿的中心做靶点,利用电钻穿颅至靶点部位。利用颅骨自锁封闭技术,在颅骨的的上方固定好穿刺针,留置针后将钻头拔出。将颅脑血肿清除45%左右后,注入1.5万U的尿激酶,后续使用引流管进行夹闭,4h后开放引流。每日为患者使用1.5万U的尿激酶+2.5ml 0.9%的氯化钠溶液对血肿部位进行冲洗,2次/d。患者病情若危重可开放引流管,在将血肿清除80%以上可以停止进行引流及使用尿激酶进行冲洗。
1.3 观察指标 ①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疗效。②两组均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2个月及治疗后3个月,对两组患者NIHSS评分改变情况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0.0软件做统计学分析,计数与计量资料使用x2、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
2.2 NIHSS评分 治疗后1、2、3个月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评分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详见附表。
附表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变化比较(±s,分)
附表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变化比较(±s,分)
组别(n=30) 治疗前 治疗1个月 治疗2个月 治疗3个月观察组 27.26±4.13 20.36±3.57 17.72±3.16 14.21±2.74对照组 27.08±4.17 23.39±3.72 20.19±3.44 18.12±2.94 t 0.168 3.219 2.896 5.329 P 0.867 0.002 0.005 0.000
在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上,针对传统开颅手术方法预后效果不佳的情况,现阶段各大医院大力推广使用锥颅穿刺抽吸引流血肿清除术的手术方法[1][2]。该手术方法为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开辟出一条心的途径,展现出以下几方面的优点:①可早期或超早期经颅内血肿清除,借助脑部压迫及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还可挽救周围受压及缺血神经阻滞。②针对继发出血及再出血患者,可采取引流管留置的方式进行抽吸及冲洗。③在血肿清除的时候,可降低脱水药物使用量,进而降低对肾脏的损伤,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④手术操作对患者的创伤小、操作简单及治疗费用低。本研究结果显示,在临床疗效上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上,观察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该结果充分表明采用锥颅穿刺抽吸引流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显著,同时还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针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确诊患者疾病后,给予患者实施锥颅穿刺抽吸引流血肿清除术治疗,可以快速改变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还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因此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