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医院超声诊断科 (河北 张家口 075041)
2.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超声诊断科 (北京 100021)
王春莉1 许黎阳1 刘向辉1牛丽娟2 常 青2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目前临床比较常见的肿瘤类型,在甲状腺癌中占有较高的比例,该疾病发病缓慢,目前临床对于该疾病的治疗预后理想[1]。但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极易发生淋巴结转移,据临床数据统计显示,目前有20%~9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存在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2]。颈部淋巴结转移是导致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远处转移或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3]。目前临床针对该疾病多采用影像学检查,如CT检查、常规超声检查以及超声造影检查等,各种检查对于淋巴结转移检出率也存在差异[4]。本次研究通过对患者进行CT检查以及超声造影检查,分析不同诊断方案对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的诊断率,探究超声造影检查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检查中的预测价值。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90例,根据其病理结果将其分为转移组45例和未转移组45例,转移组患者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龄34~64岁,平均年龄(45.7±1.2)岁;肿瘤部位:左侧17例,右侧23例,双侧5例。未转移组男性22例,女性23例,年龄32~65岁,平均年龄(45.8±2.1)岁,肿瘤位置:左侧16例,右侧24例,双侧5例,在年龄、性别以及肿瘤位置等两组患者之间差异不明显(P>0.05),一般资料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入组患者经病理检查均确诊为甲状腺乳头状癌;(2)患者均接受超声造影检查以及CT检查;(3)患者对于本次研究内容知情并同意。排除标准:(1)患者合并有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2)患者伴有感染情况;(3)患者伴有造血系统疾病;(4)患者存在精神障碍和沟通障碍。本次研究已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CT检查:采用256排螺旋CT机(GE)进行检查,为患者进行CT增强扫描,为患者注射造影剂(碘海醇)60~70mL,静脉推注,注射速率3mL/s,扫描层厚为0.625mm,对患者淋巴结数目、形态以及部位进行观察。
1.2.2 超声造影检查: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GELOGIQE9、Philips EPIQ7C)进行检查,线阵探头为L5-12,频率为12MHz,取患者平卧位,将患者头部后仰,将颈前区充分暴露,首先为患者进行常规超声检查,对患者甲状腺结节数目、位置、形态、大小等相关数据进行观察,选取目标结节,将结节最大直径切面进行显示,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叮嘱患者检查时应当避免吞咽及说话,保持呼吸平静,抽取2.0mL配置好的造影剂混悬液,为患者进行静脉注射,完成造影剂注射后应使用5.0mL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在进行造影剂注射时即可按下计时键,至少连续观察结节灌注时间为60s,在对每个结节进行检查时,应当保持一致的仪器参数设置。
1.2.3 超声造影图像分析:对超声造影的原始录像进行回放,对结节内微泡灌注的特征进行仔细观察,对结节整体灌注情况进行观察,对结节整体达到峰值时的灌注强度进行划分,对于灌注强度不均匀的患者,灌注强度取结节内50%以上区域强度,划分为为高增强、等增强以及低增强[5]。按照结节半径由外向内进行三等分,其中中央区为结节内半径1/3区域,边缘区为结节半径外1/3处,对不同区域灌注强度进行对比[6]。对达到峰值时结节内微泡灌注的均匀度进行观察,对超声造影结果采用ALAB软件进行定量分析,动手勾画结节边缘区和中央区,并在勾画过程中避开钙化灶、粗大血管以及囊性部分,对以下参数进行计算,平均渡越时间(MTT)、峰值强度(PT)、上升时间(RT)、曲线下面积(AUC)、上升斜率(WIS)、峰值降半时间(TPH)以及达峰值时间(TTP)等[7]。
1.3 观察指标 对入组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观察分析,本次研究共纳入发生转移患者45例,病理检出阳性淋巴结数为145枚,观察三种不同诊断方案阳性淋巴结诊出情况。对两组患者超声造影增强特征情况进行分析,并对超声造影检查时相关定量参数进行观察统计,主要记录项目包含RT、PI、MTT、AUC、WIS、TPH、TTP。
表1 转移淋巴结阳性率对比(枚,%)
表2 超声造影增强特征对比(例,%)
表3 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对比
表3 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对比
组别 位置 RT(s) PI(dB) MTT(s) AUC(dBs) TPH(s) WIS(dB/s) TTP(s)转移组 边缘区 3.0±1.4 8.4±2.1 9.6±2.1 220.4±36.1 12.4±3.1 3.3±1.1 13.3±2.1中央区 4.4±2.3 4.2±2.1 10.5±3.1 98.7±3.4 12.6±3.1 2.2±1.1 13.4±2.1未转移组 边缘区 3.4±1.1 6.5±2.1 10.3±3.1 168.3±3.4 13.8±3.4 2.9±1.3 14.2±2.1中央区 3.7±1.6 4.1±1.1 9.4±2.1 86.5±13.4 11.4±7.2 1.7±1.2 15.2±3.1
图1 转移性淋巴结;图2 非转移性淋巴结。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18.0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进行χ2(%)检验,计量进行t检测(χ-±s)检验,P<0.05提示有显著差异。
2.1 转移淋巴结阳性率分析本次研究病理诊断共检出阳性淋巴结145枚,其中CT检出率为73.1%,超声造影检查检出率为79.3%,联合检查检出率为95.9%,超声造影检查阳性率高于CT检查(P<0.05),联合检查阳性率高于超声造影检查以及CT检查阳性率(P<0.05),具体见表1。
2.2 超声造影增强特征分析转移组与未转移组患者多呈现低增强灌注,且边缘区灌注强度多高于中央区,增强强度不均匀高于均匀,但是转移组与未转移组无明显差异(P>0.05),具体见表2。
2.3 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分析转移组边缘区PI、AUC高于未转移组边缘区(P<0.05),其余参数转移区与未转移组无明显差异(P>0.05),具体见表3。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目前临床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相对于其他类型甲状腺癌,乳头状癌具有更好的预后效果[8]。据临床数据统计显示,该疾病无特定发病性别及发病年龄[9]。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加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导致该疾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对患者至关重要[10]。目前临床对于该疾病多采用常规超声进行检查,可明确病变部位、数目、大小、是否突破包膜等,但常规超声检查极易受到医师个人技能及临床经验的影响,从而导致较高的误诊率以及漏诊率[11]。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实,在多种恶性肿瘤疾病诊断中CT检查得到良好应用,而且可有效区分肿瘤性质[12]。本次研究通过对入组患者分别进行CT检查以及超声造影检查,分析其在甲状腺结节阳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显示,本次研究病理诊断共检出阳性淋巴结145枚,其中CT检出率为73.1%,超声造影检查检出率为79.3%,联合检查检出率为95.9%,超声造影检查阳性率高于CT检查(P<0.05),联合检查阳性率高于超声造影检查以及CT检查阳性率(P<0.05),这一结果说明,超声造影与CT检查两者联合检测可以有效提高阳性淋巴结检出率。
超声造影可以对组织内微血管灌注状态进行实时显示,在甲状腺良恶性积极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相对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以及造影表现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13]。曾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患者中不均与低增强更多见[14]。也有学者在研究指出,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组患者高增强、等增强概率高于未发生转移患者[1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转移组与未转移组患者多呈现低增强灌注,且边缘区灌注强度多高于中央区,增强强度不均匀高于均匀,但是转移组与未转移组无明显差异(P>0.05)。本次研究对两组患者相关超声造影参数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转移组边缘区PI、AUC高于未转移组边缘区(P<0.05),其余参数转移区与未转移组无明显差异(P>0.05),这一结果说明,在对患者有无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时,可将PI、AUC作为参考数据。
综上所述,采用超声造影微血管成像联合CT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进行检测,其阳性检测率明显高于单纯使用一种诊断方式,且甲状腺乳头状癌边缘区转移患者PI、AUC明显高于未转移患者,可将PI、AUC作为区分患者有无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参考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