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祖毅 陈永力 陆巍 李傅达 樊香相
摘 要:作为一个崭新的产业经济和林业生产模式,林下经济不仅促进了林业的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新农村建设,是实现林业发展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对国家经济产业和林业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介绍林下经济的基本情况,对现阶段的林下经济模式和其优劣性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林下经济;主要模式;优劣分析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0)16-0119-02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志码: A
林下经济是一种依托林地资源而发展的一种经济形势。其主要利用林下的环境,并在结合相关环境的规划基础上,培植或养育一些能够适应林下环境的动物、植物甚至是微生物,借此构建一个生态和谐、环境稳定的农生态系统,进而实现提高经济效益的最终目标。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模式,林下经济不仅能够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建设绿色节能的农业产业,还能在发展过程中适应现代化潮流,切实提高农业发展的经济利益。正是因为此种模式的存在,使得农、林之间实现有效结合,两者相互协调、共同进步,进而达到建设现代化农业体系的目标。
1 林下经济的基本概述
简单来说,林下经济就是以森林作为基础载体,采用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建设并完善一个农业综合系统,借此达到现代化发展的农业建设。
林下经济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充分分析森林的资源,采用全面估计的方式,在一些能夠明确自然环境和资源优势的情况下,建造一个多元、循环的林业经济发展新模式。这种模式可以让基础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相互促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优质有序的循环链,进而在提升农业产品和农作物生产量的前提下,美化森林林业资源的环境状况,提升资源利用率[1]。
现阶段,采用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是非常合理的,并且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一方面,林下经济模式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不仅能够对风沙进行阻挡,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还能在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净化周围的生态,为人们带来一个舒心并且惬意的环境。另一方面,林下经济模式不但能促进林业作物的生长,加快林业的生长速度,还能建设一个科学且现代化的生态体系,进而在作物产品创新的前提下,顺应现阶段的发展需求,创造一个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的农业经济体制。由此可见,林下经济的发展不仅能够保障新农村经济的合理发展,还能通过新技术、新形势提高农民的基本收入,为国家新农村的建设和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必要的先决条件。
2 现阶段我国林下经济主要模式及其优劣性
就目前而言,林下经济模式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其主要模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应注重建设和完善管理体制,落实管理责任和工作职能的划分,同时,要对原有理念和模式进行推陈出新,革除一些落后观点,做到实时跟进新技术和新形势,达到优化并发展新的工作形式,满足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需求[2]。其主要模式和模式优劣性具体如下。
2.1 林—菜模式
林—菜模式主要集中在我国北方地区,一般是在平原地带开展。主要原理是在蔬菜生长期间,保障林区氧气能够满足作物和蔬菜生长的情况下,通过分析林区温度、湿度等环境状况的方式,科学选择所要培植蔬菜的种类和品种,进而保障生产的效益和成果。需要注意的是,该模式对林下的水源和肥力要求较高,在实际进行过程中一定要选择恰当的区域进行培植。
2.1.1 优点
林—菜模式能够做到涵养水源的功效,是一种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情况的方式;能够切实提高土壤的肥力,满足林菜作物的生长需求;能够实现长远发展,有着可行程度高的优点,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升。
2.1.2 缺点
该模式的除虫工作较为烦琐;对土壤的要求过高,难以寻找合适的培植区域;对培植密度要求较大;农林间作的模式使得林下种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2 林—草模式
林—草模式主要针对畜类动物进行的,所以也被称作林—畜—草三合一模式。这种模式对草本植物的要求很高,需要制定规范且合理的培育计划,并在调查环境变量的基础上,构造一个先进、灵活的种植系统[3]。需要注意的是,在培育工作开始之前,应提前选择质量较好的优质牧草,进而保障培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2.1 优点
优质牧草能够改善林地环境;林下环境的二氧化碳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林下的空间大,畜类动物的生长更加自然,能够保障畜类动物的健康生长;林下环境富含天然的优质饲料,保障了畜类动物的茁壮发育;树木的脱落物质能够为土壤提供优质的肥力;能够减少和避免水土流失问题的出现;优化生态环境,减少环境问题的出现。
2.2.2 缺点
畜类动物容易践踏作物,会使得林地的土壤板实,致使作物生长空间被限制;容易出现动物啃食树木的情况,使得林业作物发展受到制约和破坏;容易产生面源污染,致使水环境恶化;离不开专业的畜牧人员。
林—草模式不适应现阶段的林下经济发展形式,其为害程度难以控制。在生产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和变量较多,是一种非常局限且不被提倡的模式。如果一定要进行林—草模式的建设,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远离水源原则。在远离的基础上,还要保障畜类动物日常的饮水和用水充足。其次,分区圈养原则。要严格地控制畜类动物的栖息地,控制林下区域的畜类数量,采用轮换放养的方式进行管理。此外,保护性原则。一定要在树木的要紧处设置防护措施,如在树基和树干处设置防护套。最后,处理性原则。一定要合理并科学地处理畜类动物的粪便,进而减少碳的排放量,可以将其粪便发展为沼气,借此达到变害为利的效果。
2.3 林—药模式
林—药模式是根据林下的具体环境,采用合适的方式选择药材,并将药材种植到林下环境之中,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利用林下资源的目的。这种模式所用到的药材种类很多,如田七、桔梗、黄精、板蓝根、参、五味子等药材都可以在林下进行栽培[4]。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品种的药材因其生长习性和生存环境不同,因此在进行栽培工作时一定要结合药材的具体种类,有的放矢地进行栽培,切忌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
2.3.1 优点
药材的栽培与林业作物的生长没有矛盾,两者可以相互促进、共同生长。
2.3.2 缺点
一些药材的生存率较低,不能进行大规模的栽培作业;药材的生长时间偏长;栽培的经济效益较低。
2.4 林—虫模式
林—虫模式属于在林下养殖昆虫的林下经济模式,需要注意的是,其對林业作物有要求,所养殖的虫也对林业作物有着不同的要求,如刺槐养蜜蜂、女贞养白蜡、黄檀养紫胶等。
2.4.1 优点
对林业作物没有为害;蜜蜂能帮助植物授粉。
2.4.2 缺点
昆虫种类和当地虫群有冲突;除蜜蜂之外的昆虫养殖困难,难成规模。
2.5 林—菌模式
林—菌模式是利用林下地区阴凉和潮湿的环境进行的,在林地区域温度较低、湿度较高的环境下特别适合菌类植物的生长。其主要的生产形势为:首先,提前接种一些可食用的菌类;其次,模拟一个适合菌类生长的环境,将接种后的菌类进行发菌;最后,将发完菌的菌类放置到林下。需要注意的是,林下种植的木耳和灵芝等菌类作物能够与橡胶相互贴合,极具经济效益。
2.5.1 优点
通常的林下能够符合菌类的生长需求,满足菌类对温度、光照和湿度条件的要求;林业作物修剪的树枝能够为菌类作物提供一个肥力充足且营养物质丰富的培养基。
2.5.2 缺点
菌类受季节和环境的影响较大;可食用的菌类需水量大;栽培过程较为烦琐,消耗的人力物力成本较多。
除了以上5种林下经济模式之外,林下经济模式还包括林—养模式(一种在林下环境养殖禽类动物的模式)、林—粮模式(一种在林地上培植粮食作物的模式)、林—茶模式(一种在林业环境中栽种茶树的模式)、林—花模式(一种在林地中培育花类作物的模式)和林—旅模式(在森林或者林业作物中开展旅游项目的模式)。其与以上5种林下经济模式共同组成了该模式的整体。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林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其发展模式是非常多的。故此,在实际的生产建设过程中,务必要结合林下的具体环境,并分析养殖动物和培育植物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实现林下经济的有序发展和科学进步,为国家新农村的建设以及国家经济发展体系的完善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借此实现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 1 ] 韩超,张娜.国有林场林下经济发展思路[J].乡村科技,2020(10):79-80.
[ 2 ] 李刚,李莹.绿色林下经济发展策略研究[J].乡村科技,2020(8):76,78.
[ 3 ] 刘洪军.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及保障机制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3):64-65.
[ 4 ] 李洪龙.林下经济发展制约因素分析[J].中国市场,2019(36):6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