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妮
龙应台,是台湾众多作家中,我最喜欢的一位,从《孩子,你慢慢来》到《目送》到《亲爱的安德烈》,每一本都流露着母亲般的温柔,行如流水的文字,恰到好处的情感,总是扣人心弦,这本用三年的时间,凝结成36封书信的文字,更是教会了每一位父母和孩子如何沟通。
一纸书信,牵连着的是两颗炽热的心,一生挚友,收获着这世上最美好的感情,有儿子的困惑,有母亲的担忧,有闲暇的趣谈,有独自的见解,他们从学生的玩耍谈起,讨论追求第一名的现象,提出自由的真正意义是,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写作者在市场里头弄湿自己的裤脚。
儿子寻问,生于台湾,八个月大移居瑞士,2006年进入香港大学的自己到底是哪国人?龙应台回答,无论你走到哪里,家乡的小镇不会变,泥土和记忆不会变,父母啊,就是那不断对着你的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从安德烈提到人与人之间,有语言,没有真正交流的现状,到龙应台说出渔村小镇的落后,造就了自己对美的贫乏,艺术,就像一串不能遗忘的钥匙,一碰必须每天浇水的植物,是可以弥补的,但是生活的艺术,更应该是一种内化的气质,它应该像呼吸,像不自觉的举手投足。
龙应台提出:中年父母的挫折,多半来自,他们正在成长的孩子不愿意把门打开,让他们进入自己的世界,而不是父母不愿意进入,孩子,你不就嫌弃我母爱太多,唠叨太多吗?
从两种道德,一种是积极的,一种是消极的,说起,有七岁的小孩会把蜻蜓撕成两半,或者把猫的尾巴打死结,安德烈,你主动把蝈蝈放走,而且试着说服弟弟放走,对七岁的小孩来说,已经是一个积极的道德行为…
这一字一字之间的真情,让他们重新认识彼此,他们是两代人,中间隔了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了中西文化,他们原来也可能在他十八岁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但是他们做了不同的尝试,虽然每走一步都有每走一步的艰难,但每近一寸也有每近一寸的欢喜,这样的沟通,不只是交流,更是爱的馈赠。
两个人互相进一步,那些有着无限未来的少年就不会误入歧途,那些有着无数深情的父母就不会沉默不语,那些错误表达的正确解法,除去爱,更多的来自沟通和交流,我们没有办法,去避免天灾的发生,但有办法,去拥抱真实的表达。
生活如同一个无底洞,我们看世界,经历不顺,每个人的成长方式都不一样,有的人看很多书,有的人走遍世界,但有的人,就是不停的恋爱,从对方身上了解这个世界。而我喜欢读书,想要達到理性的自由,社会契约的自由,心灵的情感自由,我想我在努力,还在路上。
帕斯卡在《沉思录》中说:“人生不快乐的唯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静地呆在他的房间里。”大多数的人们拿着手机浏览新闻,了解信息,刺激娱乐,这是浅阅读,少数人抱着厚厚的书阅读,获取知识,提高审美,企图达到精神的享受,这是深层阅读,其实无论何种阅读,都是一种思考,是有目的的带着问题观看,更是一个思维过程。
如果说,阅读真正的好处,我想大概就相当于珍珠可以养颜一样,你要把它磨成粉涂在脸上,或者磨成粉,吃下去,而不是拿起一把珍珠朝人脸上砸,你知道,这样是没法养颜的,同样,读书也一样,我没法拿着一摞书,朝你身上砸,你只能一本一本,翻开来,读下去,才会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想法容易完美,行动容易笨拙,再完美的想法都是虚幻的,再笨拙的行动也是完美的,除了行动,没有别的方法改变,然后,饮爱而生,让你的孩子成长为一个明亮的孩子,让你成为一个阳光的人,因为阳光,不只来自太阳,也来自心里,心里的精神养料,需要用书填满。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