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语嫣,黄世伍,杨 迪,3,曾练平
(1.贵州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2.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贵州 贵阳 550025;3.遵义市第十八中学,贵州 遵义 563000)
孤独感是指个体对自身的社会关系网络不满意时所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它是评价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1]。研究发现,流动儿童的孤独感问题比较突出[2]。儿童长期感觉到孤独会出现社会适应不良的现象。鉴于此,有必要探究影响流动儿童孤独感的深层机制,以便于有效地提高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以往关于影响流动儿童孤独感因素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家庭和个体两个层面[3-5]。就家庭层面而言,父母教养方式历来是影响流动儿童孤独感的重要因素[6-7]。父母关爱是指父母对儿童的情感的关注和接纳[8],是父母教养方式中的重要方面。缺少父母关爱的儿童,在身心发展上远远落后于得到父母充分关爱的儿童。更重要的是,对于流动儿童而言,父母关爱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外部心理资源,它能够在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时,作为保护性因素及时有效地帮助儿童尽快融入社会,适应环境,降低负性情绪体验所带来的消极后果。
同时研究发现,家庭功能系统作为家庭内部环境的一个整体系统,也有利于缓解流动儿童不良情绪体验,减少孤独感[9]。家庭功能是指家庭系统中成员之间的生理、心理和情感活动的交互作用[10]。家庭功能理论[11]认为,家庭基本功能的正常运转能够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并且增强家庭成员的内部情感链接。有研究显示,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如情感温暖与家庭功能呈现显著正相关[12],即是说父母给予流动儿童在情感上的支持与理解能够促进其更好地感知家庭功能的良性运转。故本研究有理由推测家庭功能很可能是父母的关爱与流动儿童的孤独感间的中介变量。
此外,父母关爱与家庭功能作为个体外部因素,往往需要通过个体内部因素来发挥间接效应。核心自我评价作为个体层面的人格倾向概念,应该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张永欣等人的研究支持了这一观点[13]。另有研究证明,人格因素与流动儿童负性情绪密切相关[14],核心自我评价高的个体,其孤独感水平较低[15];更为重要的是,核心自我评价还受到父母关爱和家庭功能的影响[5,16]。自我决定理论[17]指出,关系需求是人类三大基本心理需求之一。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良好情感联结体现了家庭功能的正常运转,从而能够极大地激发流动儿童的内在动机,使其能积极主动地寻求自我,提升整体自我评价。因此,本研究推测核心自我评价很可能进一步中介父母关爱和家庭功能对流动儿童孤独感的影响。
综上所述,本研究着眼于流动儿童群体,建构了一个以父母关爱为自变量,孤独感为因变量,家庭功能和核心自我评价为中介变量的链式中介模型。以往的研究大多将关注点主要放在单一家庭层面或者个体层面上,较少从一个整体的角度,探讨以上四者之间的关系。故而,本研究基于家庭功能理论,结合家庭与个体层面的变量对此进行讨论,本研究主要有3个目的:(1)考察家庭功能对父母关爱与流动儿童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2)检验核心自我评价对父母关爱与流动儿童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3)探讨家庭功能与核心自我评价对父母关爱与流动儿童孤独感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
2018年12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贵州省某城乡结合部学校4~6年级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24份(有效回收率为92.57%)。其中男生171人(52.78%),女生153人(47.22%);四年级117人(36.11%),五年级106人(32.72%),六年级101人(31.17%),被试平均年龄为(10.43±1.03)岁。
1.2.1 孤独感量表
采用Asher等人编制的孤独感量表(CLS)中文版[18]测量流动儿童的孤独感。该量表包括16个主题项目和8个插入项目。Likert 5点记分,1代表“完全符合”,5代表“完全不符合”,得分越高,孤独感越强。在本研究中,16条目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7。
1.2.2 父母关爱量表
采用范兴华、方晓义和陈锋菊编制的《留守儿童家庭处境不利问卷》中的缺少父母关爱分量表[19]。共8项目,Likert 5点计分,1为“非常多”,5为“很少”。得分越高,儿童感知到的父母关爱越多。本研究中该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0。
1.2.3 家庭功能总体评定量表
采用“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项目中,邹泓修订的家庭功能总体评定量表[20]。共6个项目,Likert 5级计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记1~5分,分数越高,总体家庭功能越好。在本研究中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3。
1.2.4 核心自我评价量表
采用Judge编制,国内杜建政等人进行翻译修订的核心自我评价量表(CSES)[21]。共10个项目,Likert 5级计分,总分越高,核心自我评价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1。
使用SPSS 24.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Hayes[22]编制的SPSS宏PROCESS2.16 (http://www afhayes.com)对数据进行中介检验。显著性检验包括0.05水平的P值和基于偏差校正的95% Bootstrap置信区间,自抽样次数为5000次。
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对数据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共有8个特征根大于1的公因子,其中第一个公因子能够解释的变异(27.06%)没有超过临界值(40%)。因此,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23]。
各变量描述统计和相关系数如表1所示,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父母关爱、家庭功能和核心自我评价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孤独感与父母关爱、家庭功能和核心自我评价两两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见表1)。
表1 描述性统计结果和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父母关爱、家庭功能、核心自我评价以及孤独感两两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因此符合对家庭功能和核心自我评价进行进一步中介效应检验的统计学要求。本研究依据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法(抽取5000个Bootstrap样本),采用PROCESS中的Model 6进行回归分析和中介效应检验(见表2)。
结果表明,父母关爱对孤独感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β=-0.61,t=-8.11,P<0.001),将父母关爱、家庭功能和核心自我评价共同纳入回归方程后,父母关爱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不显著(β=-0.19,t=-1.85,P>0.05);父母关爱直接正向预测家庭功能(β=0.46,t=18.40,P<0.001)和核心自我评价(β=0.31,t=5.03,P<0.001);家庭功能直接正向预测核心自我评价(β=0.39,t=4.01,P<0.001);家庭功能和核心自我评价均对孤独感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0.38,t=-2.33,P<0.05;β=-0.48,t=-5.38,P<0.001)。
表2 模型中变量关系的回归分析
表3 家庭功能、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效应分析
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见表3)显示,家庭功能和核心自我评价是父母关爱与流动儿童孤独感关系之间的中介变量,总中介效应值为-0.41。具体的中介效应由三条路径所产生的间接效应组成:第一,父母关爱→家庭功能→孤独感(效应值=-0.17);第二,父母关爱→家庭功能→核心自我评价→孤独感(效应值=-0.09);第三,父母关爱→核心自我评价→孤独感(效应值=-0.15)。三个间接效应依此占总效应的28.50%、14.34%、25.15%,上述三条间接效应的95%置信区间均不包含0,表明间接效应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因此家庭功能和核心自我评价在父母关爱与流动儿童孤独感之间共同构成链式中介作用。具体的中介模型图见图1。
图1 父母关爱对孤独感影响的路径图
本研究显示,父母关爱能够显著负向预测流动儿童孤独感,表明流动儿童感知到的父母关爱越少,其孤独感体验就越强。这一结果与前人研究基本一致[24-25]。流动儿童跟随父母在陌生环境定居,当熟悉的环境发生变化时,自身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为了保持自身内外环境的平衡与统一,流动儿童会向父母寻求心理上的抚慰和情感上的依托,此时父母如果只注重在异地的生存,而忽视子女向他们发出的情感慰藉信号,就会使孩子体验到强烈的负性情绪(如孤独、自卑和抑郁等)。长此以往会损害流动儿童的身心健康,不利于他们适应社会。因为在他们看来,父母是不可替代的,任何他人或组织均不太可能提供较多帮助[26]。
中介效应发现,家庭功能与核心自我评价各自在父母关爱与流动儿童孤独感的关系中充当着中介变量。即是说,父母的关爱能够通过家庭功能和核心自我评价的单独中介作用对流动儿童的孤独感产生影响。说明父母的积极情感关注促进了家庭基本功能的良好运转,进而使得儿童孤独感水平的下降,家庭功能的中介作用成立,这一结论也与前文所述的家庭功能理论相符[11]。良好家庭功能能够有效减少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利因素,并且会增强家庭内部成员的共情能力。此外,本研究从个体的内部差异因素出发,检验了核心自我评价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结果显示,父母关爱能显著正向预测核心自我评价,核心自我评价高的个体,孤独感水平显著降低,再一次证实了父母积极教养方式对儿童个性心理特征的积极影响[5]。核心自我评价是有利于个体社会适应的保护性因素,父母关爱强调的是对孩子心理和情感层面上的关注,父母可以通过培养儿童的自信心,提升其核心自我评价水平的方式,帮助孩子增强在陌生环境中的心理反应力,这对流动儿童可能产生的内、外化问题具有预防作用[27]。
同时,父母关爱对流动儿童孤独感的影响不仅可以通过家庭功能和核心自我评价的单独中介作用来产生,也能够由“父母关爱-家庭功能-核心自我评价-孤独感”的链式中介路径来实现,这支持了本研究基于家庭功能整合视角的理论预设:流动儿童的孤独感是家庭因素和个体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家庭功能模式理论[11]认为,家庭系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为了促使系统内家庭成员身心健康的良好发展,必须保障家庭各项基本功能得到充分体现。实现家庭基本功能的能力主要表现在:沟通、情感反应能力、情感卷入程度等。对于流动儿童而言,父母关爱通过家庭功能的情感卷入程度与沟通来对其自我内在结构发挥作用,促使他们情感应变能力的提高,增强应对的灵活性,最后达到更好扮演自己生活角色的效果。家庭功能与儿童青少年的内隐问题密切相关[28],良好的家庭功能有利于家庭成员形成稳定和积极的人格[29],减少儿童在社会适应中出现的消极反应机率。
家庭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父母与孩子都是系统中的相互促进者与建设者,流动儿童的父母应该抓住孩子发展的关键期,充分利用家庭内生环境表达足够的关爱来培养孩子高水平的核心自我评价进而提高其心理应变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
最后,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作为横断研究,本研究无法作出变量间因果关系的推断,后续研究应采用纵向研究对父母关爱与流动儿童孤独感的关系加以验证。同时,本研究采用自我报告的形式进行展开,后续研究应考虑自我报告与他人报告相结合的研究形式进行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