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熹
■李熹专栏
北京知由科技创始人,哈佛商学院DNH学者,G-Camp加油站管理训练营创始人,天津财经大学MBA/EMBA特聘导师,壳牌零售学院特约专家,原丹纳赫集团吉尔巴克中国市场与大客户总监,作为资深专家长期为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壳牌、和顺、延长、小海豚等超过100家各类型领先的石油公司提供加油站经营管理咨询辅导与培训。
前几天接到某石油公司运营总监电话:“李博士,领导想请你们做次调研。”“调研目标是什么?”“竞争对手业务情况。”“这不是目标,是内容。调研目的是什么?解决什么具体问题?”我又问。运营总监不解:“没提具体目标,就是最近销量不好,想了解市场状态,找找方向。”“以目前的状态,调研大概率会失败,且很可能以‘数据无底洞’形式不了了之……”我的回答,让他有些失望。
我非常理解他。调研当然是希望找到提高销量的方法,而从数据中了解市场趋势、洞察客户需求、察觉竞争对手变化,目的显而易见。
诚然,伴随IT技术在各领域全面深度渗透、客户交易全面数字化,市场上更多消费行为被量化、被记录。因此,管理者们在决策时不再只是“凭感觉”,而是倾向从数据中找线索和方向。这无可非议,且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然而,就在“大数据”过气的今天,数据该与商业如何结合?怎样的数据调研能真正帮助企业?这样奠基性的问题,仍有许多根本性谬误在误导着许多决策者。
回到“调研目的”,从调研数据中了解市场趋势、洞察客户需求、察觉对手变化,这确实是调研能带来的新知,但太泛。没有目的的调研,绝大多数只能满足商业好奇心、增加PPT谈资、缓解竞争焦虑,更大的灾难是个“数据无底洞”。
如果告诉你,通过调研知道了某石油公司全部消费者2019年平均年薪是11.22万元。这会让人很有“获得感”,认为又揭示了一个与企业经营相关却从未“量化”的数据,但细想想:这跟提高油站销量、跟公司年度商业目标有何关系?
一切成功商业调研的起点,源自“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包含需要解决和具体问题两个要素。
“需要解决”,不是走马观花。如果没有问题,仅想一探究竟,那不是调研,而是“自娱自乐”。
抓取一堆相互影响的数据,必然包含着信息的“显性化”,甚至是数据间的“相关性”。然而,因此就认为找到了问题的解药,就如同身体不舒服去药厂随便翻到一颗药就认为有救了?事实上,能治好不舒服吗?显然不能。
诊断自己是什么病的过程,不也需要调研?真不是。看自己的病,要从内部数据分析,不要去外部调研。自己的病希望从别人的体检结果中得到诊断,暴露了一个企图,即不承认自己有病,只想证明没有最差只有更差。
关于“具体问题”中的“具体”,如同“最近不幸福”一样。是没想透,是维度不够,是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混淆。当能够把其拆解为:“如何提升午睡时长?”“如何确保每月一次自驾游?”等具体问题时,调研才有意义。
每个人都自以为会调研。然而,随着研究对象的复杂化,调研越来越复杂,好像开头的“如何提高销量?”调研对象已经变为非常复杂的系统。这时,仅凭直觉恐怕会走偏。
推演一下,当领导从调研报告中得到所有对手销量数据后,由于连治什么病都没想明白,找不到解药,一定会嫌“数据不够细”。于是,会进一步提出“能不能再把竞争对手数据中柴油和汽油数据分别拿到?”等拿到后,他仍然一筹莫展,会继续追问:“还是不够细,能不能把竞争对手会员数据和非会员数据分开?”……于是,无底洞形成,直至项目“时所不及”。
常言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但后面还有一句,没有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