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 江苏 南京 210044)
路南县,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旧称,1998年,路南彝族自治县更名为石林彝族自治县。路南县位于云南省东部,昆明市东南部,属昆明市所辖的远郊县,是滇东北、滇中、滇南交汇之处。乾嘉年间,路南铜厂四十八厂,产铜全省之冠[1],年产额在一百万斤以上[2]。2019年8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和德国海德堡大学中国史专业学者对县境内的矿冶遗址展开调查,在文献整理分析的基础上,运用GPS、GIS等方法对不同遗址位置进行了精确定位,再将矿冶遗址分为若干小区进行拉网式调查,为下一步研究工作提供数据资料。现将调查情况简述如下。
路南县大部分属于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县,少部分划入弥勒市和陆良县。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在路南设立谈稿县;南昭、大理国时期,路南土著部落落蒙部得到发展壮大,成为三十七部中的强大力量。元初置为落蒙万户府,其辖地达弥勒、陆良、宗师等地;元十三年,命名为路南州,隶属于澄江路。明清仍设路南州,民国二年,废州设县,路南始称路南县。
路南县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的矿产资源包括煤、铜、铁、铅、锌、大理岩、黏土、磷矿等23个矿种[3]。路南铜矿属中温热液矿床,铜矿呈薄脉形或袋形,生于石灰岩之裂隙间,或其他弱处[4]。境内地势呈阶梯状逐渐下降,从东北向西南倾斜,最高海拔2601米,为东部老圭山主峰,最低点在巴江出境处。其地带性植被为常绿色阔叶林,有油杉、云南松、华山松、青岗、铄类常绿阔叶树等,木材丰富,可用于煤、矿采掘的坑木,矿柱及冶炼薪材[5]。
本次调查发现古代矿冶遗址13处,即陆良县西岳庙矿冶遗址,石林县的水尾厂、来福村厂、阿艺林村、尖山厂、母鸡厂遗址,弥勒市的金马厂、宝银厂、散坡村和凤凰厂小新厂和狮子厂、树乃龙村、铅厂、泰来厂、莫卜厂遗址,均为冶炼遗址。遗址主要分布在石林县城周围、石林县与陆良县交界处及石林县与弥勒市交界处,其中弥勒市的西一镇、西二镇、西三镇遗址最为集中。这些乡镇矿产资源丰富,矿冶历史长,交通方便,是曲靖、红河、文山州进入昆明和滇中的要冲,更是滇铜京运的重要节点。明清时期矿业市场就十分繁荣,贸易发达,铜矿被运往全国各地,广州等地纷纷在此建立商会。
从石林县城到西岳庙约23千米,村子靠近围杆山,在南盘江和石林坝子之间。村子旁边有炉渣堆积地,名叫杨家沟,地理坐标是北纬24°51.8297′,东经103°13.5563′,海拔高度1962米。据村民说,该地之前铺满炉渣,堆的像小山,后被运走重新利用。遗址后面是山坡,是以前的冶炼坡,之前有残缺的炉子,现已消失。山上有老矿洞,村民儿时经常见到大雨之后在冶炼坡上被冲出来的人骨,据其父辈猜测是以前采矿工和冶炼工去世后没有掩埋直接丢在山上。在村子中心的路旁有碑刻,为乾隆五十二年重修西岳庙功德碑,庙遗址在村子后面缓坡树林里,现存大殿。大殿结构宽约10米,深7-8米,墙壁部分为重修。
后又走访附近的了百庄、白莲凹、灯笼山、过路箐等村,据村民说,村子旁边的山上均有矿洞。在灯笼山上有处地方叫炉房田,此处还留有一些炼渣,猜测根据地名和遗留的炉渣这个地方之前应有过炼炉。
水尾村位于石林县南部山区,村民大部分是1930年左右从昭通搬迁过来,只有1、2户为原住村民。据村民说,该村在康熙年间及清末时期采过矿,山上目前还有老矿洞,附近有铜矿、铅矿、煤矿、磷矿,新中国成立后还开采过石油。村子居住历史较长,地名大概也没有变,但村民居住中断过,很多人只听说采过矿,没有听说过炼过铜。村民介绍,村子上有炉房田,根据之前村子调查来看,有炼炉的地方叫炉房田,因此猜测应该是很早之前的时候开采冶炼过,只是村民搬迁过来较晚具体情况不了解。山涧里现已没有炉渣,炉房田所在位置现在旁边是小溪,山上植被茂密,无法判定山上是否还遗有炉渣。
图1 西岳庙旧庙遗址
图2 大来福村炉渣
大来福村,村子目前有彝族、哈尼族、苗族和汉族。村里有座老庙,破坏较严重,遗留物较少,门外放着水牛的石雕和4块雕刻,里边有几个石柱和两个上了漆的大象石雕。村子以前叫大窝坑,开过铜矿,村子旁边的山上有老矿硐。沿着山路向上走,树林里有炉渣,土路东边的山包最明显,面积不小,因植被好,具体无法判断。据73岁的老村长听其祖辈说,离大拱山半里地是铸钱清,现已被破坏消失。
阿艺林在石林县城东边的丘陵区,离县城较近。冶炼遗址在高速公路和铁路以西的丘陵上,缓坡上种有玉米,穿过玉米林,丘陵顶下的一片小杂树林则是村民看见过炉渣的地方。
图3 西岳庙碑刻
图4 大来福村老庙石雕
尖山厂现已被开发成高尔夫球场,地理坐标是北纬24°49.9501′,东经 103°21.2427′,高度 1876 米。山体面积很大,大部分已成为树林,沿着土路到山包下的一块草地,草地的上方是炉渣,大部分已被运走。继续向上走,在山的另一侧找到了矿沟和矿洞,洞口四方,斜井,坡度约70°-80°。另一个矿洞,先斜井后横巷,里面均已坍塌。三家村一位65岁村民曾在矿厂工作过,他听其祖辈说该地三百多年以前有矿厂,从事过矿冶活动。
沿冒水洞村东边文笔山的斜坡向上,到距离约5千米的山肩上一处T型交叉路口。岔路口皂角树下有个坡面红土断层,断层处可见炉渣层。这个地方叫母鸡厂,地理坐标是北纬 24°40.8056′,东经 103°18.0769′高度1724米,已无人居住。母鸡厂距离冒水洞村村委直线距离一千米左右,走路约40分钟,整个坡面断层高约180厘米,上层泥土约85厘米,炉渣层15-20厘米,下层泥土80厘米,炉渣层长约190厘米,炉渣层有炉渣、泥土和木炭组成。段村长展示段家家谱,其祖辈是大理搬过来至今已有18代。村口有座龙王庙,为近年翻修,庙里有座现代修建的关于李乔治水的碑刻。在龙王庙门前水塘处有座光绪年间的碑刻,风化严重,只能看到部分文字。
目前地理信息系统已没有金马厂的信息,沿路问询多位村民找到了具体位置。地理坐标是北纬24°38.2087′,东经 103°17.3350′,高度 1847 米。金马厂目前已无人居住,只能看到山坡农田,山脚下还留有炉渣,沿着水泥路向下坡走,一千米外有户村民,据群众介绍,不远处的宝银厂炼过铜,没听说过金马厂。
图5 母鸡厂炉渣断层
宝银厂当地人又称“宝元厂”,通过对该村的调查发现,这是附近区域唯一的一个汉族村庄,过去规模很大,约有400户人家,但现在已缩小到约50户。刚进村的第一户村民介绍,其祖上是从南京迁过来,具体时间不详。其房子后面的断坡叫炉房,是以前炼铜所在地,目前还有炉渣遗留。57岁的村民徐凤仙女士,带领我们到村子后山的山沟里寻找碑刻,穿过一片火麻地,大约20分钟脚程。碑刻在森林防火蓄水库旁边,盖在一口水井上,字迹不清,是乾隆年间的碑刻。在村子左面的山上还有一座龙王庙,现仍然是祭祀场所。两座建于1783年和1905年的石碑幸存下来。一块碑刻现已从中间断开,是1783年重建西域庙的功德碑,另一20世纪早期的石碑记录了龙湾庙的重建。在村口北边山坡上约15分钟脚程的一片树林里我们找到了墓碑,嘉庆年间1座,道光年间3座,光绪年间2座,是徐姓和罗姓先人的墓碑。
图6 宝银厂碑刻
图7 冒水洞村龙王庙碑刻
从石林县城向南出发,在主干道上行驶至弥勒境内的可邑小镇,后在乡村公路上行驶约45分钟到达凤凰村。村中心是一个池塘,旁边烟草收购站是活动中心。调查时正值烟草收购时间,我们向村民了解到当地在1958年时曾进行过铜冶炼,鼓风方式是手动风箱。在村北面位于凤凰村与散坡村中间有处大规模的有一个大的弃渣场,据先辈说时间较早,据当地村民说,在未破坏前,炉渣堆积高度曾经和(相对较小的)树木一样高。村民几乎没有听说过具体矿厂冶炼的故事,这可能跟彝族搬到当地时间较晚有关系。
图8 散坡村遗址炉渣
散坡村是阿细族村,约170户,大部分是毕姓,由当地有威望的族人编写了一部自己的阿细族迁徙史。村里希望小学校园里有一块石碑,记载了1904年宝银厂的土地冲突,即段姓村民从杨姓村民购买了归属权属于西岳庙寺庙的土地。30岁的村民毕芬云带领我们去那处凤凰村村民提到过的位于散坡村和凤凰村中间的炉渣堆积地。炉渣堆积地位于凤凰村与散坡村中间,小路向乡村公路的东面延伸了相当长的距离,有七八个大坑。调查表明,遗址受到重型机械的破坏,表面有许多池塘大小的坑,还有大量的熔渣层,无法确定曲面的深度和原始形状。毕芬云说未开发前,原遗址是现在面积的3、4倍。大部分的炉渣已被运走,大坑及凹凸不平的表面就是大型机械开挖运走铺路或再冶炼的结果。
小新厂距离凤凰村约5千米,村庄坐落在山脉的两臂之间,面朝西南。村子有阿细族和汉族,现在村子里很多村民是去1958年时从旁边的老厂搬迁过来。村子以前有三百多户,自从山神庙搬走后村民也陆续搬走,现有六十多户,只有一户杨姓一直住在小新厂,是村子里生活最久的家族,家族内修有族谱,现已搬到树乃龙村。村口一户村民带领我们前去狮子厂,在小新厂村南边山脊上的一个小山谷的上端,现已无人居住,以前有很多炉渣。现剩余渣层厚度有0.5米,遗址破坏严重,具体区域范围已很难确定。90岁的老人杨家文,汉族,据其说村子最早都是汉人,彝族是后来搬迁过来的。老人在58年时候炼过铜,鼓风的风箱由四个人拉,两头各两个人,风箱推时有风拉时没风,炉子一边流渣流铜,渣很大,流出的铜约成人拳头一半大小,冶炼场在山脊狮子厂那里。老人的邻居是85岁的郭秀英老人,汉族,听老人说祖辈是从南京柳树湾搬搬迁过来。老人说在村子西面的老厂在清朝时炼过铜,现老厂山上还有很多明清时期的坟墓。
从村子最后一排房子前的山路一直向上走,全程上坡,坡势陡,走路困难,约30分钟脚程到达山顶的小老厂。地理坐标是北纬 24°32.4089′,东经 103°09.6394′,高度2394米。郭老人说,老厂村是1950年至1958年间陆续搬迁走,大部分村民搬到了山下小新厂。原村已被遗弃,现是采石场和森林。我们还从郭老人这里了解到,老厂山上有很多明清时期的坟墓,其他村民听说是很多当时炼铜工人的老墓,但目前无法考证是否与矿工和炼铜工有关。我们最终在树林里的胡桃木架上发现了3座墓碑,最早的可追溯到光绪八年。下山的路上,在村子东南方向森林的小径上发现了炉渣。
图9 小老厂遗址墓碑
树乃龙村子很大,大约200-300户,大多是彝族,只有8户姓杨,是汉族。据75岁的村民杨汝聪介绍,杨家祖先是从江西迁来这个地区,约有500多年。从家族来到云南算起,第三代的祖先就定居在小老厂,他们在那里住了7代。后其祖辈先人杨生武搬来到了树乃龙,到65岁的老人杨有发是第十五代。现居住在小新厂的原老厂村彝族村民以前大多是杨家的奴役,杨家搬走后他们就在那边定居。杨家祖坟仍在老厂山上,有第三代杨起司、第六代杨开甲等人的坟墓。树乃龙村曾经有几座寺庙,现存一座,在杨有发老人家的对面。庙里供奉张飞、关羽,现存有两块民国时期杨家家训碑刻,碑墓上写不允许族人与彝族人通婚。
图10 树乃龙旧庙遗址
铅厂距弥勒市西二镇约3.5千米,有三十多户,是苗族村落。79岁老村长马有国说村名的由来就是因为该村有铅锌矿。据其说,村子在1958年时曾有铅冶炼,约持续一年。听其祖辈说,在清朝炼过锌,锌罐已经不在,现在旁边的山上还有老矿洞。我们在村子西面采石场公路对面的山坳里发现了冶炼场,地理坐标是北纬24°49.9501′,东经 103°21.2427′,高度 1876米。经过调查发现了一些炼渣的碎片,具体是何种金属炼渣还需进一步的检测分析。
图11 阿西族毕氏迁徙史
图12 树乃龙杨氏族谱
泰来厂村庄位于山谷的上端,村子里都是汉族,最早的村民是从路南城里迁过来,村子主要是铜矿,锌矿、锰矿少量。经过访问村民得知,在村子正下方有一些炉渣。炉渣所在地在村庄下方约10米处的陡坡上,沿着小溪向下,炉渣明显增多,一直延伸到小梯田、果园和森林上。在山坡顶端炉渣层最厚,约15-20厘米,炉渣的来源村子里80-90岁的老人也不清楚详情。71岁的村民罗开金老人,当地约300年前炼过铜,其父母辈都没有见过炼铜。其他村民所说的1958年时的铜冶炼,老人介绍说是用家里铜锅等和炉渣一起炼的,并没有采矿冶炼。根据访问调查,大部分村民都提到了距村子不远处雷达站下面的莫卜山有很多炉渣,村子的田地和祖坟都在那座山上。
图13 泰来厂遗址炉渣
从泰来厂出发沿玉大段路行驶,经过雷达站后第二个路口左转下坡,在水泥路向西一镇大转弯处即到达。地理坐标是北纬 24°27.6704′,东经 103°15.8110′,高度2092米。遗址面积很广,表面覆盖着大量的炉渣,中心区域炉渣已被大量运走。这一中心区域的顶部至少有300米宽,上下高度差约为50米,可能更大。根据挖掘区域的下端留下的树木显示,斜坡的原始高度比现在高出约4米。73岁的放羊老人王自修,彝族。他家以前最先是汉族,后祖先又变成苗族,现在是阿细族,搬到哪个地方就变成当地的民族。据其介绍,在1949-1950年时莫卜厂这里还有三户人家,后陆续搬走。这个地方自乾隆年代就开始炼铜,问其判断依据时,老人说:一是他在炉渣附近看到乾隆时期的墓碑,后铺路时被销毁;二是他早年间在炉渣堆里捡到过乾隆年间的铜钱。他还在莫卜厂炉渣地对面的山上见过老矿洞,斜井,小时候进去过,木头早已腐烂。后老人又带我们去莫卜山下面的农田里寻找墓碑,墓碑建于道光年间,属罗姓先人。
图14 莫卜山遗址
通过调查,我们对路南县境内的矿冶遗址的规模、时间,地理位置等有了进一步认识。
遗址周围分布有冶炼废渣、矿石、碑刻、墓碑等遗物,由于开垦农田、挖掘铺路、工业再利用、水流侵蚀等原因,遗址破坏严重,有些遗址只有山脚有小面积炉渣。采矿矿洞多位于树木茂密的山上,当地人称“老碽洞”,由于树木茂盛等原因无法具体查看。遗址周围炉子没有炉子遗留,大多是村民的口述历史,结合当地家谱等田野资料对矿厂遗址进行分析。
实地调查确定了没有历史文献记载且非常重要的铜冶炼遗址。位于散坡村与凤凰村之间的炉渣废弃场,地理信息系统测量结果是336000平方米左右。历史文献中没有关于该遗址的记载,一是遗址年代较早,二是规模较小。从实地调查来看,遗址规模巨大,排除第二种可能。小老厂、小新厂、狮子厂和锅盖厂紧邻,距离都在几千米以内,其中小老厂离小新厂距离不到3千米,小新厂到狮子厂只不过1千米。
首先证实调查的遗址与文献记载的矿厂是否为同一处。《路南县志》记载:来福村厂产铁在南区八十里尚无人开。经过调查得知,有大来福村和小来福村,直线距离约3千米,小来福村搬迁时间太短可以排除。文献记载来福厂在府城南区,在石林县南以及弥勒交界处我们也调查了不少地方,没有听村民谈起过有其他叫来福的地方,其原因一是像金马厂、狮子厂等已无人居住,村民没听说过,二是大来福就是来福厂。第一种情况我们无法判断,不能因为大来福有炉渣就确定是来福厂,实际调查发现很多村子采过矿炼过矿但文献没有记载;第二种情况大来福就是来福厂,首先,地名一致;其次,访问时得到该村曾经炼过铁的信息;最后,炉渣在山上,但炉渣规模很小,这与之前猜测的开采时间较早,且规模小一致。其他遗址亦是如此,进一步确定矿厂位置则要搜索更多的证据来证实。
另矿厂基本沿着矿带分布,围杆山、笔架山、文笔山、蓑衣山等山周围都分布着众多矿厂,对区域遗址的系统研究,包括系统取样本,确定不同层面,以便进行不同开采时代的相对分析,探究其冶炼技术体系。
文化产业2020年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