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吉
寺观壁画是中国传统壁画的一种,画在佛教寺院和道观庙观的墙壁上,内容多为佛道造像、传说故事、图案装饰等。据史料记载,这种绘画形式是随着道教的产生,佛教的传入兴起而始于汉晋时期。山西芮城永乐宫的元代道观壁画、山西稷山兴化寺的元代佛教壁画、山西大同市浑源县的永安寺元代壁画,都是中国古代壁画中的杰作。如何能让这些精美的壁画留存下去,是我们文物保护工作中面临的难题。2007年3月至10月,笔者有幸主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同市关帝庙大殿的壁画修复工作,通过对壁画修复工作的介绍,谈谈自己对修复工作的认识和体会。
大同关帝庙位于大同市古城内鼓楼东街,现存大殿为元代遗构。大殿建于0.8米高的台基之上,面阔三间,进深八椽,单檐歇山琉璃瓦顶,清代增建歇山卷棚顶抱厦三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后,2013年3月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殿内的壁画共有13幅,总面积93m2,壁画的内容保存完整。大殿东壁绘制以关羽为主题的6幅清代小品壁画,壁画画面构图饱满,色彩鲜艳,人物造型形象生动,将关帝君的忠义品格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西壁绘有《二龙戏珠》图案,色彩简洁,近似素色绘制。二龙形体饱满,充满活泼生气。东龛东墙下有两幅落架木龙骨支撑体壁画,一幅为《马王爷》,另一幅《太上老君》,画面尘土较厚,人物造型较为严谨。中龛关圣帝君背后壁画以鼓乐女子和屏风组成,共计六位女子形象,屏风左右各三位,分别手持古筝、箫、手鼓等不同乐器。在六块屏风上,绘制花鸟内容,并标有“大清光绪甲辰五月”的字样。西龛西壁绘制两个人物形象,右侧人物为武将形象,身披铠甲,手持长柄大刀,左侧为一文官形象,手持笏板,双手作揖状,形象生动传神。
大殿壁画在20世纪70年代时进行过揭取工作。当时是经环氧树脂玻璃纤维以及木龙骨加固后悬挂于墙面上,这种工艺和修复技术在我国20世纪60至70年代相当流行,对于研究支撑体具有非常有益的价值。
大殿壁画受历史修复干预、当地气候环境等诸多因素的长期影响,存在较为严重的木龙骨支撑体变形,壁画地仗层裂隙、空鼓、颜料层脱落、龟裂、起甲、水渍、粉化等多种病害。经历史修复后的木龙骨支撑体由于不同程度的弯曲变形,导致画面拼合部分出现明显裂隙。部分裂隙的不断加大导致局部壁画逐渐与地仗层分离,造成空鼓,严重影响壁画安全。壁画胶结材料老化导致颜料层起甲、脱落。
1.画面除尘。壁画长期存放在大殿内,灰尘沉积,因此首先要进行除尘工作。清除画面灰尘时须用软毛刷小心地将画面上的灰尘清除干净。特别严重酥碱的部位,颜料层容易脱落,实在无法清除时先不做灰尘清除。
2.加固和保护画面。以3%的聚醋酸乙烯酯乳液,先将严重酥碱画面加固。待加固的酥碱画面干燥后,再以2%的聚醋酸乙烯酯乳液将整个揭取的壁画画面喷涂加固。为了增强被揭取壁画的强度及整体性,以防揭取施工过程中将壁画震裂、震碎,对壁画画面进行临时加固。临时加固剂必须具有可逆性,以备修复中认为应该改进时可以重新处理。此次的修复中加固所用的粘接剂是用桃胶制做的浆糊,调制到适当浓度,将医用的脱脂纱布、皮层纸贴在画面上。
3.揭取壁画:常用的揭取方法有拆取、撬取、锯取、震取等方法。往往揭取工作不仅采用一种方法,而是多种方法混合使用,将壁画顺利揭取下来。
1.壁画地仗层的修复阶段:
(1)剔除原有木龙骨,剪薄地仗层。由于壁画在70年代修复后本身所用环氧树脂配制浓度和涂刷的厚度不均,加之揭取锯缝和壁画地仗层本身存在裂隙等原因,去除环氧树脂纤维布后,壁画地仗层厚度不均。为便于重新制作过渡层,并最大限度保存壁画原制作材料和工艺信息,尽可能完全清除后期修复时与原壁画地仗层不符合的毛发泥层。
(2)制作壁画地仗层的新的支撑体。原壁画的支撑体采用木龙骨+环氧树脂玻璃纤维布作为壁画的支撑体,因木龙骨极容易受潮导致弯曲变形,使壁画产生裂隙,空鼓等病害。在这次的修复过程中,选用蜂窝铝板作为新地仗支撑体。
2.壁画画面的修复阶段
(1)揭取无纺布。将壁画清理干净后,软化画面贴布的桃胶,迅速小心地揭去贴布。
(2)加固画面裂缝、破损处、壁画脱落处边缘。将裂隙中的灰尘清理干净后用3%AC-33乳液对地仗层进行软化和加固,再用地仗修复泥进行裂隙填补。
3.壁画的回挂阶段
(1)墙面筋骨的制作。将需要的尺寸量好,切割方钢。在墙面开出凹槽处固定方钢,方钢相接处进行焊接,方钢与墙体用胀栓固定。砖墙处固定木腰线,起到防潮作用。木腰线上固定铝角,起到壁画定位作用。安装后对木腰线和角铝后的方钢与墙壁之间的空隙用水泥和沙子填充,确保整体结构一体化,做到稳定的效果。
(2)壁画的回挂。壁画上墙,挂在墙面筋骨上。每块壁画蜂窝铝板的顶边两角里各植入连接板,壁画之间均用连接板连接。连接板用环氧树脂封闭。用螺丝将连接钢板固定在方钢上,在裂隙连接处注入环氧树脂,使切割缝隙与厚连接板形成一体,完成固定壁画的目的。
4.壁画接缝处、四周边缘修复及全色
(1)补泥修复。壁画固定后,壁画之间接缝处、四周边缘进行补泥修复。先补粗泥,后上细泥。待细泥层干燥后对产生的缝隙进行注胶回压处理,需要增减因情况而定,做到细泥层与壁画面保持平面一致。
全色
(2)接缝处泥干燥后在壁画连接处需要全色的地仗层上打上粉底层,待粉底层完全干燥后进行全色。全色的原则是达到从远处看基本看不出全色过,但在近处很容易将全色部分与原画进行区分。
大同关帝庙大殿壁画的整个修复工程从2017年3月份开始前期准备工作到2017年10月中旬完工,历时8个月,顺利竣工。在修复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难题。
关帝庙大殿西壁壁画《二龙戏珠》修复前
关帝庙大殿西壁壁画《二龙戏珠》修复后
西壁壁画为例,在揭取壁画时发现西壁壁画地仗层后还有若干个木榫卯用来加强壁画和墙面的咬合度。木卯榫一部分嵌在砖墙内,最大进深近20厘米,给我们的揭取工作造成了难度。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和同事们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合适修复工具,采用自上而下的撬取方法,用自制工具打穿木榫卯,达到壁画与墙体的分离。
在地仗层修复中,从壁画的原地仗层材料中非常直观地看到地仗泥分红泥、黄泥两种。大殿西壁的壁画是以红泥作为地仗泥,其余壁画以黄泥为地仗泥,为了寻找相近的地仗泥,我们遵循壁画修复基本理念,本着“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大兼容、最小干预”等的原则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寻找最相近色调的地仗材料。经实验后,最终确定黄泥地仗层修复材料为当地黄土和细砂以7∶3的比例混合,加入10%的麻刀,用2%的AC-33(丙烯酸乳液)乳液调制成泥。大殿西壁红泥地仗层修复材料地仗层:红土:黄土=3∶7比例,并含细沙及10%麻刀,2%AC-33。在原修复方案中地仗层修复时是直接将壁画与蜂窝铝板相粘。但考虑到日后壁画发生病害或支撑体变形,需对壁画与支撑体进行分离,为了增加壁画修复的可逆性,实验后增加了原方案中没有的软木材料作为粘接过渡层。修复这个领域,从古到今从未间断过。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对待壁画的修复就有不同的方法,在修复中,没有统一的修复方法,而是要秉承适合当地地理位置、气候、水土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选择最合适的修复方法。
关帝庙大殿东龛东壁壁画修复前
关帝庙大殿东龛东壁壁画修复后
关帝庙大殿西龛西壁修复前
关帝庙大殿西龛西壁修复后
大同关帝庙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此次修复后,我们对壁画的保护修复效果做了跟踪监测,通过对修复后壁画本体的跟踪监测,及时掌握各种病害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提出预防性保护措施;对保护修复的整体效果给出科学的分析和评估;为新工艺的开发应用及改进积累经验提供科学的依据。这次的保护修复工作,对其他庙宇壁画的修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希望在保护修复工作中少走一些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