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业大学 梁杭玲
案例研究法是以生活中具体发生的典型事件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和分析历史数据、档案材料、访谈、观察,从而得出带有普遍性结论或新的假设的一种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法的研究对象,既包括案例事件发生时的场景元素组合,又包含所发生的事件过程和事件因果,在大环境下对典型事件研究与分析进而形成假说或结论。案例研究法主要适用回答“怎么回事”和“为什么”的问题。
(1)引入案例。2019年7月10日笔者应约驾驶新朗逸FL 1.4T款家用轿车来到位于新昌县城的上汽福达4S店,服务顾问张贤军接待了我。他拿着车辆报修记录单和车辆三件套在报修大厅详细询问了我的用车情况,我告诉他我的车还有一个月就满两年了,使用过程中一切正常。他检查了车辆的外围情况又到驾驶舱做检查登记,他告诉我本次送修车辆需要完成2万km常规检查与保养。他将车开到车辆性能检测点交给了车间主任,大约过了10 min,张贤军过来向我确认是否更换空气滤清器,我同意更换,他追加了维修项目并告诉我大约2 h后可以提车。为我在休息区提供了茶水饮料后,他回接待区工作。2 h后他让我在《机动车维修结算单》上确认报修项目和金额,并带我去付款。嘱咐我用车安全注意事项后,开具维修竣工出厂证明,我愉快地结束了这次车辆保养。
表1 汽车维修接待流程岗位分析
(2)案例应用分析。向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介绍职业环境时我们会介绍4S店的汽车维修接待流程,为了让学生能更精准的理解,我以自己的实际案例向学生介绍维修接待流程,分析接待过程中涉及的岗位与具体职责(表1)。
通过分析这个案例,学生能清楚地知道维修接待的7个环节及各环节涉及的岗位和工作内容。紧接着我将学生分成2组,向他们提供保养手册、车辆报修记录单、维修结算清单、车辆三件套等资料,要求两组学生分别编写一个首保、五万k m保养案例,再选代表上台进行模拟接待展示。其他同学需要记录评价意见,等展示结束后对展示效果进行互相点评。通过这种案例编写与接待模拟展示让学生加深对维修接待各岗位与职责内容的理解,同时又亲身体会做好工作所需的职业素养。同学互评又吸引学生成为课堂的小主人,提升了学习的热情,具有良好的课堂实施效果。
(1)引入案例。维修人员检测了一台发动机的气缸压缩压力,发现该发动机的气缸压力已下降至0.9 MPa左右,个别气缸只有0.7 MPa,已低于原厂规定的0.75 MPa极限压力;从火花塞孔往气缸内加机油进行缸压测试后,缸压迅速升高。基本可以判定气缸压力下降的原因是气缸与活塞环之间密封不良,发动机必须解体进行检修。请检测判断气缸体技术状况;若需要修复气缸体,请制订气缸体修复方法和工艺流程(气缸缸压一般在1.0 MPa~1.2 MPa,气缸磨损达到极限时气缸压力为0.75 MPa,各缸间压力差不超过0.3 MPa)。
(2)案例应用分析。气缸压力低是发动机常见故障之一,具体如何维修还需要先进行故障点排查,用排除法帮助我们锁定故障点。向学生呈现故障案例后带领学生分析故障,得知导致气缸压力低的故障原因与解决办法见表2所列。
表2 造成气缸压力低的可能原因与典型工作任务
通过带领学生梳理故障原因及排除方法,帮助学生养成故障分析的思路。在实际教学中用教学用车现场再现故障现象,将学生带入排故现场由此展开教学。带领学生进行排故,排故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课后要求学生完成案例排除分析报告,增强对排故思路的梳理与方法的借鉴,为日后独立开展排故做准备。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优势。在教学中采用案例研究教学法后,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谋划者。学生因为发现自己学习的知识的实用性,将大大提升学习的积极性,课堂学习氛围也得到有效改善。通过课堂案例辩论、撰写课后案例分析报告,将逐步提高学生的书面文字表达能力。
(2)有利于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具体化,提高理论知识的教学效果。
(1)案例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综合应用。案例的呈现要尽可能的详细生动,将案例变身为身临其境的教学场景,让学生听得进去,就像自己亲眼看到一样。
(2)挑选案例要贴近生活,尽量采用真实的事件作为教学案例。如选择国内外知名企业、本地企业的典型案例,学生熟悉这些企业就会对这些案例产生亲切感,教学实施过程会有更多的感染力。
(3)在课堂中应用案例研究教学法时,处理好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关系是获取成功教学实践的关键。在课堂案例教学中教师是准备案例、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案例教学讨论、引导学生案例分析排除得出结论的主导者,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会就某个问题与教师争论观点,此时教师就必须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创造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发挥,不轻易对某一问题下结论,通过巧妙的提问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
总之,在汽车维修教学中充分应用案例进行教学,不仅可以理论联系实际,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