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娜
摘 要:在核心素养理论中健全人格内涵是: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这几个方面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将心理健康教育渗入到学科教学中能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核心素养。本文结合核心素养理念,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效结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小学;人格;心理健康
林祟德教授主编的《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一书中对核心素养进行了如下界定: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确立了六大核心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其中健康生活内涵主要包括珍爱生命、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
据有关部门进行心理调査表明,多达近30%的中小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①学习方面:学习动机不足,自我控制能力差,考试焦虑。②人际关系方面:主要是缺乏合作精神,竞争意识。③在自我意识、意志品质方面:主要是自我评价能力较弱。③在行为方面:主要是说谎、逃学,偷窃、破坏行为等。
学生心理不健康,这里面有学校教育的责任,也有家庭教育的失职。很多的学校和家长“唯分数论”只关注学生的“分数成长”,不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和“心理成长”。学习与教育的目的在于点化与润泽生命,而生命的成长也是以心去涵育、契合对应着知识、智慧等要素。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又能够点化和润泽学生的生命呢?我认为应当以核心素养的培育为目标,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注入到实际课堂教学中去。帮助孩子积累能够应对未来生活的积极心理资本! 我认为,广大的中小学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1.多给学生正确引导,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及时、正确的引导。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各方面的认知力在逐渐完成的过程中,对待学习和成长也更易接受引导。
比如,为让学生更好认识自我,教师可以组织“自我剖析”类的心理主题教育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要正确评价自我,包括自己的缺点和优点等[1]。教师在这个过程要认真聆听,并对学生提出中肯的建议,如此学生们能以愉快的心情接受老师的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和成就自我。此外,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中,教师可定期开展心理教育培训会和发展讨论会,融合各科、各班教师的特长;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现状,以学生为活动主体设计心理教育活动和游戏。例如,学校可分年级段开展青少年心理教育知识讲座,其内容主要包含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和案例,通过现场讲师和学生的互动,使学生感到心理游戏的兴趣,体会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可以实际发生的事情作为案例,通过和学习相关的事件引入,如,某位学生因个人生病原因未完成作业,因怕被指责便抄袭了其他学生的作业,在这位同学被教师发现后,并不知悔改,认为自己完成了教师布置的任务,仅此一次的抄袭并不代表做错了事。教师可先分析这位同学出现的心理状态,先肯定该学生对于作业的重视态度,再就他采用的方式进行分析引导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端正学習态度。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可采取心理游戏、角色扮演、心理沙盘等符合他们年龄阶段特征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并改变他们的心理和行为。
2.将学习和心理教育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能力
初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正处于半成熟时,心理的发展也较为矛盾,對较为感兴趣的事物会主动探究钻研,若碰到较困难的学科会逃避,所以,在心理教育指导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发展状况和年龄特点,为他们组织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状况下进行学习与成长。
比如,当前的中学生大多比较敏感,他们在遇到困难时常常将困难无限放大,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影响了学生的综合发展素质。鉴于这样的状况,教师可以给学生组织一定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比如举办一些长跑运动,让学生在操场进行长跑活动。当发现有的学生不想坚持容易放弃时,教师可以适时鼓励他们,只要稍微坚持一会儿,他们的目标就会接近一步。经过长期的坚持锻炼,每个学生的耐心就会得到锻炼。教师还可以在活动之后,让学生写下一段有关活动的感言,学生可从心里逐渐认识到:决心是通向成功的一条阳光大道。最终形成学生的心理健康核心素养。
3.增强学生信心,让学生勇于担当
一个人的责任心对学习和生活都有着重要影响,而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需要磨练意志力,锻炼综合能力的时期,较多时候学生更擅于通过观察模仿教师、家长及同学。对于缺乏自信心,学习中遇到困难便退缩,不愿意参加团体活动的学生,教师可着重通过教学过程和课外活动等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例如,可在班内设置轮流担任一日班长的活动,让学生们依照学号或班级内排序轮流担任班长,一人为期一天,在担任班长的期间内,可辅助教师完成班级的当日规划,管理学生的作业上交和班级纪律状况,并让当日班长在完成后做总结,内容可主要包括:以其自身的角度分析班内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参与班级活动的主题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负责一期的班会开展。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树立了信心,调动了积极性,在提高自我养和能力的同时培养了认真的处事态度。
4.有效利用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
教学评价对于心理健康教师全面掌握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情况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师要积极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提升学生的积极健康心理素质。除了来自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提升学生之间情感的同时,也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改变,为健康成长打下基础。
例如,在平时的大小考试中,基本每个学生都有紧张的心理,在这个阶段,除了来自教师对学生的试卷评价外,还可以发挥学生的作用,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如学生B评价学生A称,A在课堂的学习还是很努力的,但该同学的情绪化比较明显,一到了考试的前期,她总是睡不好,导致她复习的心情都没有了。如果将每一次考试当成人生的一个小测验,以平常心对待考试,相信A一定可以取得优秀的成绩。通过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学生更能接受自己的实际现状,也愿意聆听同学的建议[2]。通过学生的评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之间的互相信任情感,还可以让学生顺利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与生活。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出发点和归宿,强调学生不仅要具备较强的学识基础,更要有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特别关注不同学段学生的发展状况,明确各个时期学生的心理发展存在的实际问题,并确立教学指导目标。教师要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认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评价,将心理素质教育贯彻到教育与生活的各个方面,真正发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林崇德.2016.21世纪学生发展和新素养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明婷.浅谈如何上好高中心理健康课[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8(06):154-155.
[3]卫萍.许成武,刘燕,郭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教育策略[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02):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