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薇薇
摘 要:对刚刚接触数学知识的小学生来说,数学这门学科较为抽象、枯燥,学生不愿意进行单调性的数学学习和练习。面对这种现象,小学数学教师自然需要实施一系列的教学方法,让数学教学更有趣,使数学课堂更生动,保证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经实践检验,在小学数学中进行有效的课堂互动,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基于此,本文将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经验,谈一谈在小学数学中实现有效的课堂互动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互动课堂;教学策略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中,教师是不注重交流与互动的,学生只能一味性的接受数学知识,听教师的讲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率。小学数学教师要想使目前的教学情况进行一定的改变,必需进行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更新,在课堂中巧妙地融入互动性教学策略,使得数学课堂具有十足的互动性质,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基于此,本文将从以下多个角度谈一谈在小学数学中实现有效的课堂互动的方法。
一、创设生动的情境,提升互动效率
小学数学教师在构建互动性的课堂时,可以注重生动的情境的创设,让数学课堂的互动效率能够得到提升,使学生能够在生动的情境的影响下,具有十足的数学学习动力,从而让教师的教学效果能够更为有效。
如,在教授“图形的运动(二)”这节数学知识时,笔者便会在具体的教学中创设生动的情境。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多张生动的有关轴对称的图片,并对学生说:“这些图片好看吗?”学生纷纷表示好看。笔者接着对学生说:“这些图片的特点是什么?”学生能够通过图片融入到生动的情境中,认真的进行图片的观看,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向笔者说出他们的想法。针对学生所说的话,笔者了解到学生能够探究出这些图片两边具有相同性的特点,于是便逐渐地融入轴对称这一数学概念,让学生仔细地探究这些数学概念,使学生因此能够明确所学习的数学知识。
总之,在本次教学实践中,小学数学教师创设了生动的情境,使得学生产生了兴趣,能够积极的与教师互动,让学生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引导小组合作,增强学生学习效果
小组合作是当下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小学数学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实现生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从而使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如,在教授“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节内容时,笔者便探究了本节的数学知识,向学生说了说几个数学学习任务。明确了数学任务后,笔者便将学生进行一定的分组,使学生能够被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所在的小组与其他小组的学习水平能够相同。分好小组后,笔者便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学习任务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学生小组合作式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具有十足自由地学习空间,还能够与同龄人进行一定的交流,所以学生能够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小组合作,使得整个数学课堂都具有互动性的性质,让整个数學课堂氛围都十分的活跃。学生进行完小组合作后,笔者便会引导学生谈一谈他们的合作结果,对学生的合作结果进行合理性的评价,使得学生能够查漏补缺。
总之,小学书写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能够实现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使学生能够具有一个较为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融入游戏,拉近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
游戏是学生比较喜爱的形式。小学数学教师在构建互动的数学课堂的时候,应该巧妙地融入游戏,从而拉近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让课堂的互动性更强,使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更强。
如,在教授“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节数学知识时,笔者便会引入一个构建图形的小游戏。在具体的教学中,笔者首先会向学生进行基础的数学知识的讲解,使学生能够明确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让学生能够对这两种图形能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然后,笔者便会让学生根据笔者的指示,自由结成小组,使学生能够在小组内手拉手组合成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形状。在学生进行完组合后,笔者会作为裁判官,观察学生的组合情况,剔除掉组合不正确的小组。然后,笔者便让剩下的小组继续进行图形的组合。这个游戏十分的有趣,每个学生都能够在笔者的引导下以主动性的姿态参与这个游戏,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为浓厚,让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好了,并由此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两个图形。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注重游戏的融入,以此拉近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综上,对学生来说,只有处在互动性和生动性强的课堂氛围中,才能够更为主动性的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探究学生的特性,采用合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为学生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英.小学数学互动教学有效性提升的策略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5(12).
[2]吕大江.兴趣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