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红叶
摘 要:素质教育背景下,我们的教育从抓升学率转变成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具体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实践呢?对这一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学生
“以生为本”要落实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中,需要我们每位教师的努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不断丰富学生们的语言知识结构,优化语文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获得最基础语文素养。根据自身教学经验,笔者总结的教学方式如下:
一、巧用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情境教学法是语文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情境教学有利于学生去理解、认知和记忆学习内容。在日常的小学语文课堂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课题学习之间的距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走进文本阅读之中。
例如,教授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蟋蟀的住宅》时,为了让学生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悉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掌握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学习作者拟人的写作方法,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联系以前学生们已经学过的口语交际,鼓励学生们去互相介绍自己的家。教师积极引导:我们每个人都有家,而且每个家都有自己的特色。那么谁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家呢?隨后,学生们一个个主动站起来描述家里的构造,从而引入“住宅”这一话题。教师继续引导:老师这里也有一个“住宅”,被大名鼎鼎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称之为“伟大的工程”,那就是本课要学习的内容——蟋蟀的住宅,那为什么蟋蟀的住宅会称为“伟大的工程”呢?我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一定可以找到答案的。让我们一起去参观蟋蟀的住宅吧!
二、信息技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信息技术教学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目前很多教育者研究的重要课题。语文学科的知识内容多、覆盖面广,如果可以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文本表现方式,自然能够赋予语文教学更多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例如,教授部编版四年级《蝙蝠和雷达》,本课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让学生们感受到人类是如何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进而更好地服务人类生活。为了增强学生们对课文中蝙蝠、雷达的了解,教师提前搜索相关资料,并展示在课堂之中。教师分别展示“蝙蝠”图、“雷达”图,请学生们回答:这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帮助学生们去发现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进而开启今天的学习。在完成教学之后,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拓展活动,请学生们一起去读读《有趣的仿生学》,进一步让学生们去了解仿生学,了解科学家如何通过对大自然里发生的许多奇迹的仔细观察,模拟动物的功能,以改进现有发明或创造新的发明,激发学生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三、注重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上的高效与否和教师的提问质量有着密切、直接的关系。有效地提问,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还具有很大的引导性、针对性和启发性,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例如,教授部编版四年级《暮江吟》。古诗中,写景诗数不胜数,本诗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为了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升学生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与信息搜集能力,教师可以以问题的形式导入,合理设问,锻炼学生们的语文学习思维。例如,将题目写在黑板上,教师可以提问从诗题中我们看出了什么?由此帮助学生们知诗题,破诗题,解诗题。其中“吟”是本课的一个生字,教师继续提问学生们“吟”的意思是什么,此外书写“吟”时应注意什么?通过阅读你知道是谁傍晚在江边吟诗吗?除了以上的提问,教师还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来设计问题,如“谁来介绍一下白居易,你都知道他的哪些事迹?”将学习的任务下放给学生们,激活学生们的思维,引发他们的主动思考。
总之,语文学科一直以来都是我国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们进行各科学习的基础。语文教学必须“以生为本”,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才能推动语文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野.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9(32):163-164.
[2]赵海红.“问”为上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问”设计的优化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26):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