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甘孜藏族自治州教育精准扶贫实施现状、制约因素及优化路径

2020-10-14 22:11四郎央吉刘飞
乡村科技 2020年10期
关键词: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互联网+

四郎央吉 刘飞

[摘 要]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带来了新的机遇。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依托“互联网+”,开展教育精准扶贫,但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信息化人才缺乏、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信息资源匮乏、师资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严重阻碍了教育精准扶贫的实施。而通过构建“社会+政府+高校”三位一体“互联网+”模式、因地制宜多渠道加快教师队伍建设、推动互联网教育内容民族化和双语教学以及提高少数民族信息技术修养等路径,可以有效助力藏区发展和藏区人民脱贫致富,打赢脱贫攻坚战。

[关键词] “互联网+”;教育信息化;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10-36-3

1 甘孜藏族自治州“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实施现状

1.1 甘孜藏族自治州教育精准扶贫实施现状

为促进甘孜藏族自治州发展,四川省政府制定了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藏区教育发展攻坚计划和支持藏区教育发展的实施方案。从2009年开始,甘孜藏族自治州组织实施了“9+3”教育精准扶贫专项支持计划。“9+3”教育计划的实施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对于促进甘孜藏族地区稳定、长远发展,助力藏区群众实现智力脱贫并最终实现脱贫目标起着重要作用。同时,相关部门在甘孜藏族自治州推进实施了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全面薄改”工程和《民族地区十年行动计划》,以及藏牧民定居区发展与藏牧民定居生活相适应的教育、卫生事业等新牧区富民安康工程等教育精准扶贫相关措施。其中“全面薄改”累计教育扶贫资金237亿元,甘孜藏区学前3年毛入园率提高了4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了26%[1]。截至目前,薄改项目投资6.06亿元,累计竣工43.57万m2,完工率100%,新建、改扩建15万m2的学校教学用房和辅助用房,其中用于购置教学、生活设施设备资金达1.02亿元。此外,在建设义务教育134所、乡镇寄宿制小学116所的同时,还通过“特岗”“双选”等多途径补充引进248名乡村教师,并通过中小学教师能力提升培训、“一村一幼”辅导员培训等多层次、全方位培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合计完成培训2 536人次;构建“下得去、留得下、教得好”的教师激励机制;各帮扶单位选派533名教师开展对口支教工作,各县(市)选派管理人员挂职和骨干教师到帮扶学校交流锻炼684人次,有效提高全州教育队伍整体素质;开展“心连心、手拉手”活动413次,帮助培养受扶学校学生1 877人,捐助资金物资合计356.08万元[1]。

1.2 甘孜藏族自治州“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实施现状

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和教育的融合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也逐渐成为推动教育精准扶贫的有效手段。围绕甘孜儿女“上好学”的目标,采用“互联网+教育”模式,大力推进“智慧甘孜教育”建设,有效跨过“数字鸿沟”,能够促进民族地区与内地教育同步发展[2]。依托发达地区名校开展“内地优质带动州内优质”远程网络教学、依托甘孜州康巴网校开展“州内优质带动州内薄弱”远程网络教学、依托成都市机关第三幼儿园为前端学校开展甘孜州幼儿园“观摩式”远程网络教学、依托成都市实验小学为前端学校开展甘孜州小学“植入式”远程网络教学、依托成都七中育才学校为前端学校开展甘孜州初中“录播式”远程网络教学以及依托成都市第七中学为前端学校开展高中“直播式”远程网络教学。通过引进优质教学资源和本土开发,构建了甘孜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库。引进学科网、教学大师、万方数据等国内知名网络教育资源,并与新东方教育集团和东方闻道网深度合作,开展名师课堂、双师课堂、名校异地同堂远程教育。同时,当地还积极探索开发具有藏族特色的教育资源,先后开发了小学阶段的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并制作了小学英藏汉三语的多文化读本,录制了“爱国、感恩、团结、守法”数字视频资源,有效形成了本土特色教育资源与内地优质教育资源1∶1的互补模式。

2 制约甘孜藏族自治州“互聯网+”教育精准扶贫实施的因素

2.1 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2011—2017年,甘孜藏族自治州教育支出占财政总预算的11%左右,相对于其他较发达地区来说教育投入较为不足。自国家“薄改计划”实施以来,虽然四川省农村中小学的硬件配置有了显著提高,但是由于藏区缺乏专业人员维护且缺乏维护费用,存在设备闲置、老化等问题,网络教学资源推广有限。甘孜州内大部分学校获得了省内外捐赠的大量书包、文具等,但是计算机等信息化物资获得有限,师生教育信息化设备配备不足。

2.2 教育信息化人才缺乏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主体在于教师,但是在甘孜藏族自治州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当地教师存在能力和精力不足等不容忽视问题,大大降低了教育信息化在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发展和应用。甘孜藏族自治州由于教师待遇低,很难留住教师人才,导致教师配备严重不足,一名教师同时担任几门或几个年级的课程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师有限的精力以及沉重的教学压力,使得他们丧失了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兴趣。大多数教师为了应付相关部门检查或上级硬性要求而无奈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并没有真正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此外,甘孜藏族自治州受地理位置、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制约,接受先进的教育技术理论的机会较少,接受实践指导的机会也较少,因而教师很难掌握先进的教育技术。

2.3 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信息资源匮乏

党和国家一直重视教育和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校校通”“一村一幼”[3]等政策,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各级教育部门通过多种方式搜集、整理、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努力实现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在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学校,教育信息化设备大多是独立的个体,校校之间、校区之间未能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真正共享;同时,学校教师大多固守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愿意或者不会使用“互联网+”教育资源的问题普遍存在。部分偏远藏区教育管理者的教育观念较为落后,对于现代化教学方式及资源认识不够深入,学校义务教育阶段未能按照课程标准安排信息技术课程。此外,名校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给民族地区,可以大幅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开阔民族地区师生的眼界,但是这些教育资源在甘孜藏族自治州等民族地区缺乏实用性。民族地区学校的教育资源大部分来自于非民族地区的城市学校,这些资源主要以汉语为基础且缺乏民族特色,使得当地师生难以应用于日常教学中。

2.4 师资结构不合理

在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甘孜藏族自治州存在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数量缺口大和教师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甘孜藏族自治州等民族地区担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教师大多数都是未经过系统培训的教师,现代教育能力普遍较低,导致这些地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资源融合程度低。甘孜藏族自治州由于特殊原因,教师整体数量不足,很多优秀的教师不愿意扎根在民族特困地区,而长期不能解决的教师编制问题等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师的流失。此外,甘孜藏族自治州师资力量整体较为薄弱,名校毕业大学生不愿意回到落后的民族地区,学校也没有能力和资金满足教师培训、外出交流等需求。调研康定周围中小学发现,当地正式教师缺乏,学校现有的教师大都为支教教师,而且支教时间短,甚至有些学校学生面临一学期换几任支教教师的情况。而且在偏远藏区,大部分学校只有语文、数学、英语老师,美术、音乐、体育、科学等素质课程教师缺乏,大部分由语文老师兼任。

3 优化甘孜藏族自治州“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有效实施的路径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总目标以及发展重点均做出了明确要求[4]。为促进甘孜藏族自治州“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有效实施,可以从以下路径进行优化。

3.1 构建“社会+政府+高校”三位一体“互联網+”模式

要想实现教育公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解决教育经费问题,就应构建社会、政府、高校三位一体的“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模式。我国民族地区教育扶贫工作应该建立由中央支持、省级政府统筹,将民族教育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的长效保障制度,中央财政要持续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力度,地方政府要提高教育投入比例。在社会层面,可以借助现代科技力量提高广大群体对民族地区教育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让更多的群体和企业精准帮扶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孩子。高校方面可以提供支教志愿者,线上一对一帮扶教学,利用“互联网+”教育平台为民族地区师生提供多样化、持久性的教育扶贫,既可以提升青年人的社会责任感,又可以为民族地区发展做出贡献。

3.2 因地制宜多渠道加快教师队伍建设

较高的经济水平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前提。为了加强民族地区的师资力量,民族地区要充分利用地区优势,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因地制宜,吸引企业投资入驻,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应当通过多种制度鼓励和引导优秀大学毕业生积极投入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振兴少数民族教育事业;要因地制宜地分配教育扶贫资源,使教育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由于民族地区的特殊性,要想真正留住人才,就要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切实解决教师编制、周转房、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以及教师子女就学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留住人才,保障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

3.3 推动互联网教育内容民族化和双语教学

因地制宜建立起以民族文化特色为中心的互联网教育体系,政府需要配备“互联网+”教育信息化专业化人才队伍和资源,大力培养本地优秀教师人才,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精髓,充分结合民族地区文化特征,开设多元化民族特色的学科课程,让优质且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资源在民族地区“遍地开花”,真真切切务实“校本课程”。此外,要实施少数民族地区本土人才定向培养计划和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能力培训计划,建立健全双语教学体系,保障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并将普通话普及率纳入教育工作和脱贫攻坚的目标中。

3.4 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信息技术水平

促进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与信息技能,强化整体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水平。首先,民族地区政府应在改善教师队伍的待遇水平、留住教师人才的同时,持续加大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满足师生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需求。其次,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教师“互联网+”信息化技能的培训,提升其能力,也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培训,提升教师和学生适应“互联网+”时代教育新变化的能力。最后,要在甘孜藏族自治州等民族地区大力宣传互联网信息技术,改变藏民的陈旧思想,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4 结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作为一种国家教育精准化扶贫的新模式,既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又满足了甘孜藏族自治州教育精准扶贫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史大胜,曹鑫莉,董美娟.“互联网+”背景下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机遇、挑战及应对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8(5):136-142.

[2]赵芸逸,徐超,王霞.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互联网+教育扶贫”模式构建研究:以A在线支教项目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8(21):151-153.

[3]王凤领,朱玉琴.“互联网+”背景下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路径与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45):1-3.

[4]向德平,王维.精准扶贫的研究理路与未来议题[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7-11.

猜你喜欢
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互联网+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