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雄精神的时代价值

2020-10-14 21:52徐辉冉婷婷
青年生活 2020年19期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自信英雄

徐辉 冉婷婷

摘要:新时代呼唤英雄,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忧患意识不可或缺;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面目是国人面临的思想难题,抵制消费文化侵蚀则是世情所需。

关键词:英雄;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自信

习主席指出:“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1]英雄是民族的脊梁,英雄精神作为中国的民族精神,蕴含着巨大的精神价值,具有穿越时空的生命力,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

一、破除和平積弊、树立忧患意识需要英雄精神

“哀兵必胜”、“忘战必危”是军事斗争的铁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1月5日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也强调,“备豫不虞,为国常道”。我军,之所以能从胜利走向胜利,不断发展壮大,从根本上说,正是由于我军忧国忧民、不怕牺牲的重要思想支撑。因此,“红米饭、南瓜汤”能“星火燎原”,“小米加步枪”也能“打得鬼子魂飞胆丧”,“钢少”而“气多”也能把骄横的美军打到“三八”线外。可见,丧失忧患是军队最大的悲哀,贪生怕死更是军队最大的敌人。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应该有忧患意识。

更有甚者,有人叫嚣,在未来战争中,机器会取代人“前线”的位置,成为战争中作战力量的施行者,我们不需要冲锋陷阵,自然也不需要英雄。试问:依靠科技兴军、在问鼎世界一流军队道路上全速奔跑的这支人民军队难道是机器?人仍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正是无数无名英雄的坚守,才成就了碧波大洋之上海军舰艇编队的威武雄姿;苍穹之上空军轰—6K战机编队的气势恢宏;以及苍山深处火箭军新型导弹旅的“倚天长剑”直指九天!

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

二、粉碎历史虚无论、树立正确历史观需要英雄

要想灭其国,必先灭其史,毁掉历史最好的办法就是毁掉英雄,让你的历史钢筋弯曲,让你的民族脊梁折断。究其实质,抹黑英雄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惯用伎俩。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苏东剧变”,特别是苏联的解体,其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没有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被西方国家“民主”和“自由”等价值观念渗透而导致思想混乱,是导致其亡党亡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历史是如此惊人的相似。在中国,西方世界推行和平演变的野心从未停止:

71年前的5月25日,董存瑞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铸就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他舍身炸碉堡的英雄事迹被载入后来的小学语文课本。董存瑞不仅是战斗英雄,还是一种象征、一个信仰。2006年第8期《大众电影》杂志上刊发了一篇题为《董存瑞:“真实”创造的经典》的文章:“没有谁亲眼看见他托起炸药包的情景,这完全是事后根据一些蛛丝马迹推测出来的……”此文一出,给我党和我军的光荣历史和光辉形象造成了恶劣影响。很多中小学生纷纷向老师发出疑问:董存瑞和课本上其他的英雄是真的吗?此后,许多人们熟知的历史英雄人物,一再被调侃丑化。于是黄继光堵枪眼“不合理”,邱少云火中捐躯“不真实”;刘胡兰“精神有问题”,雷锋日记“全是造假”;狼牙山五壮士是“土匪”,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更是“把中国踹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种种诋毁之声,不绝于耳。

在这个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激烈的时代,这些以“戏说”“学术研究”等华丽辞藻伪装,迎合青年人追求自由独立的心理特点,诋毁、丑化甚至侮辱英雄的奇谈怪论,蛊惑人心,污浊视听,诱使青年人追求批判传统、追求个性的过程中,丧失崇高理想,失去社会责任感,使得英雄精神面临着严峻挑战和被消解的风险,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政权构成威胁。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英雄人物的名誉,引发人们对英雄人物和民族的历史产生质疑,必将降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和主流价值的情感认同。

值得庆幸的是,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此高度清醒:“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2]

三、抵制消费文化侵蚀、坚定文化自信的需要

当前,文化进入了社会生产领域,不再是独立于经济之外的纯精神产品,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形成文化生产力。

在这种消费语境中,重拍红色经典成为卖点。为追求高收视率,改编者乱改、胡改甚至篡改,“戏不够、情来凑”对“红色经典”进行戏说,加入“感情戏”,把英雄人物“生活化”,把反面人物“人性化”,挖掘人物的“多重性格”俨然成为改编的一条潜规则。尤其是让人们已经熟悉的革命英雄人物在残酷的革命斗争环境中搞什么“婚外情”、“三角恋”,严重影响了英雄人物的庄严、神圣和崇高形象。面对新版的《林海雪原》,英雄杨子荣的养子杨克武向《林海雪原》的制片方发出律师函,要求该剧的制作公司向杨子荣家乡人民赔礼道歉,并向其亲属赔偿精神损失费,否则,将以“侵犯杨子荣名誉权”为由起诉电视剧《林海雪原》。

英雄向左,娱乐向右,两者本不应相见。将英雄人物浸入娱乐的染缸,拆解的是民族精神的脊梁。那些曾经为国家兴亡、民族自强献出生命的英雄模范,在娱乐化的情结中被误解歪曲。这种缺失历史意识的改编,严重损害了“红色经典”作品作为革命文学所特有的意识形态属性,歪曲了历史事实。为此国家广电总局向全国各地有关职能部门下发了《关于认真对待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要求影视制作单位在改编“红色经典”时,必须尊重原著的核心精神,尊重人民群众已经形成的认识定位和心理期待,绝不允许低俗描写、杜撰,确保“红色经典”电视剧创作生产的健康发展。

今天,中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

参考文献:

[1]习近平: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2]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32.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军事学项目“当代视野下马克思主义武德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1GJ003-052)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自信英雄
英雄
重走英雄路
解构和超越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特征初探
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绛红英雄谱
道教研究的历史虚无主义困境及出路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自古英雄出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