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前
摘要:习语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发展历程中结合生活方式与习惯、思维模式以及宗教信仰等创造出来的文化瑰宝。习语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英汉两种语言,浅析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习语以及习语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习语;翻译方法
一、引言
习语一般上指的是结合在一起、且具有特定形式的词组,包括俗语、成语、格言、谚语、俚语、熟语、歇后语以及行话,具有鲜明的文化印记和深厚的内涵。因此不能只从字面上理解翻译习语,应在充分了解其来源和指代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翻译实践。
二、英汉习语的主要来源
(一)地理环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们的生活方式、历史文化和语言都会受地理环境的影响。由于四面环海,英国拥有悠久的航海历史,人们的衣食住行也与海洋息息相关,因此英语中含有大量与海洋、航海相关的习语,比如cast an anchor to the windward(未雨绸缪),miss the boat(错失良机)。而中国地处亚洲大陆东部,气候温和,人们的生活多依赖土地和耕种,因此汉语中有大量与农业和土地相关的习语,如:挥金如土、揠苗助长、一个萝卜一个坑等。
(二)历史典故
随着时代的变迁,旧的语言逐渐衰亡,新的语言不断产生。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历史文化的痕迹主要残留在习语当中。[1]许多英汉习语都来自历史事件和典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诸葛亮的《后出师表》;“met ones Waterloo”源自历史事件滑铁卢战役,用来表达遭遇挫折之后一蹶不振;凯撒在公元前49年與庞培决战时下令烧毁船只以激励士兵自断退路勇往直前,“burn ones boat”便由此沿用至今。
(三)宗教信仰
宗教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英汉语言中也融入了许多带有宗教色彩的习语。在中国,信仰佛教的人较多,受佛教文化的影响,譬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些宗教术语都是常见的生活习语。在西方,人们大多信奉耶稣,深受基督教的影响,生活中经常讲的习语也多源自《圣经》,如“An eye for an eye and a tooth for a tooth”,“the apple of ones eye”这些英语习语都源自宗教文化。
三、英汉习语的翻译方法
对于翻译的标准,中外翻译理论家都提出了不同的翻译标准。虽然说法不一,但都强调译文应忠实还原原文的意义且最大程度保留原作的风格。本文结合英汉两种语言环境下的习语来源及两者之间的异同,给出了4种适用于习语翻译的翻译方法,分别是:直译法、意译法、套译法和加注释法。
(一)直译法
直译法,适用于源语和目的语习语的意义相同或基本相近,翻译时只需在目的语中找到对应的说法即可。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可采用直译法翻译为“How can one get tiger cubs without entering the tigers lair?” ,“竹篮打水一场空”译为“draw water with a bamboo basket”,“趁热打铁”译为“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二)意译法
由于在地理环境、社会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且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所以习语表达在整体意义和实际用法也存在基本不对应(无对应)的情况。[2]此时直译法并不能很好解决习语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时可以考虑采用意译法,从译文当中找到与其效果相近,寓意相同的表达,这样译文便可兼顾达意与形象。如“木已成舟”译为“Whats done is done, and cant be undone.”,“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译为“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三)套用法
虽然英汉两种语言存在差异,但是两者还具有许多意义相近的习语,无论是语言内容、风格、表现形式和色彩上都比较吻合,此时可采用套译法。[3]如:He robs Peter to pay Paul.(拆东墙补西墙),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
(四)加注释法
有些习语具有很浓厚的文化色彩,属于一种文化独有,抑或是与其历史发展过程息息相关。这样的习语并不能为目的语接受者了解体会,此时可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在进行基本的翻译处理之后,对于某处难以被目的语接受者理解的地方着重解释。如“东施效颦”可译为“Dong Shi imitating Xi Shi(Xi Shi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Chinese kingdom of Yue. Dong Shi was an ug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ays.)”
四、结语
习语,承载大量文字信息和浓厚的文化色彩。在进行习语的翻译时,不仅要兼顾传达源语习语的内容、语言特色和韵味,还要考虑到译文与源语习语最大程度的呼应。因此,译者应当不断探究不同文化语言背景下习语的语言内涵与文化特色,灵活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才能更好地实现跨语言习语的转换,促进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 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27.
[2] 余杨.英汉习语的可译性和不可译因素[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4(08):98-101.
[3] 赵少旭.从文化角度看英语习语的翻译[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10):21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