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钰珍
摘要:模糊语在书面或口头交际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模糊语在语言中的运用有三种情况,模糊限制语是其中最普遍的一种,在言语交际中使用的频率较高。本文基于语料库,在共时层面对含“可能”的语料进行分析,探究其作为模糊限制语的使用语境,揭示其语用意。
关键词:模糊限制语;“可能”;语料库;语用意义
模糊限制语是最常用的模糊语言之一。“模糊限制语”首先出现在2adeh1972年发表的《模糊限制语的模糊集论解释》中,他提出模糊限制语是用来“限制模糊词的模糊程度”(黎千驹,2007)。Lakoff (1972)将“模糊限制语”定义为“一些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张鲁昌,2005)。苏远连(2002)在《英汉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和功能》中将其定义为“使精确词语变模糊的词语”。黎千驹(2007)在《模糊语义学导论》中认为“模糊限制语是指对某个中心词进行修饰限制改变其模糊程度,或者对某个明晰中心词或命题进行限制使其变得模糊的词语”。
一、“可能”的语用意义
1.表示不确定性
例1:于而龙接过枪来,塞在腰里,问着:“他进城了?老板回答:“有可能”。 (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例2: 也许 对,很可能 她会今晚来 而可能? 对,几乎可以确定我会在赫兹家见到她,她必定会急忙赶去……(吉耶勒卢普《明娜>)上述两例均来自文学作品中的对话,由此也可窥见在日常的交际中人们也常使用“可能”来表达对某件事情的推测或估计。例1,“老板”没有亲眼见到“他”是否进城了,但根据自己的推测,他觉得有进城的可能性。例2中也是对自己暂时无法确认的事情的一个推测,觉得“她”可能不来,但也可能来。
2.使表义具有灵活性
“可能”一词本身具有的不确定性,使话语的语义表达更灵活,不至于过于主观和肯定。
例3:巴特尔2001年年底在丹佛金块队试训半个月,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很有可能2002年也加入NBA。 (《人民日报》海外版)例4:警方表示,可能3人参与了枪击。(《人民日报》)例5:日本发现有77人可能感染禽流感。(《光明日报》)例3中笔者基于巴特尔的能力己得到认可的事实,对其加入NBA的时间做出预测。例4警方据现有的证据推测涉案者为“3人”。例5中更是新闻报道中最常见的应用“可能”等模糊限制语来使表述客观的例子。上述例子中“2002年加入”,“3人参与”,“77人感染禽流感”都是明晰命题,但经“可能”修饰后,命题的真值条件发生了变化,具有了模糊性,由此避免了新闻报道绝对化。
3.缓和语气,避免唐突
在不同的交際语境下,“可能”一词除了具有表达估计或者推测的语用意义外,还可以使对话双方的语气缓和而友好,避免误会和冲突,达到顺利交际的目的。
例6:甲:我的手机又掉了,为什么又掉了呢?
乙:你可能是猪吧!
例7:我觉得你可能今天没带脑子,是不是,这还不会……上述语境下的“可能”的使用是日常交际中最常见的。上述两例都含有暗讽对方“粗心大意”、“笨”的意味,对比直接说“你是猪”或者“你没有脑子”,说话人使用“可能”使自己的话带有调侃、开玩笑的情感色彩,也使得听话者易于接受。
二、结论
本文结合语料库研究方法,通过对含“可能”一词的真实语料进行分析,发现“可能”在使用时的词类和搭配广泛,但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将其作为模糊限制语。但因对语料库研究方法掌握不深,时间和精力有限等原因,此研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未能从历时角度详尽地考察“可能”等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变化情况。
参考文献:
[1]黎千驹.模糊语义学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81-182.
E2lLakoff G. Hedges: A Study of Meaning Criteria and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 EJl.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Papers.1972 (8):195.[3]张鲁昌,汉语模糊限制策略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5:6.
[4]苏运连.英汉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和功能[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9.
E5lYuan, Y. An Inquiry into Empirical PragmaticsDatagathering Methods: Written DCTs, oral DCTs, fieldnotes, and natural conversation[Jl. Journal of Pragmatics,2001,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