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
摘 要 隨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养教育越来越重视。而体育作为一门运动性学科,其教育目的在于加强学生体育锻炼,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并通过积极的体育运动,提高自身的心理素养。此次论文主要探讨的是基于有效教学视角下的小学体育课程开展分析。
关键词 有效教学;小学体育;开展
体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关键在于师生之间,教师是否具备有效的教学能力,学生是否具备有效的学习意识,师生之间是否在课堂上进行有效互动。所以,在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为了有效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当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结合时代发展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兴趣为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结合时代发展要求,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科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因此,在体育教学课程中,教师应当加强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主体位置,开展阳光运动,自由运动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在游玩中掌握运动技巧,以此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参与兴趣。比如,跑步训练。教师能够采用“你追我赶”的游戏方式,进行跑步训练。首先,教师画出两条线,间距200米,当教师喊开始时,第一排学生需要迅速向另一端跑去,而第二排学生则在停顿3秒之后,立即追赶第一排学生,只要抓住第一排的任何一个学生,则表明第二排学生胜利。通过这样的游戏方式,提高学生的体育参与兴趣,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
二、科学选择场地、运动器材,保证教学活动有序开展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教学场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其次,合理选择器材。体育器材是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必要工具,且器材的数量,质量等对教学活动开展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为此,在选择器材方面,教师应当仔细筛选,检查每一项器材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并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使用器材、体验器材。这样,才能保证整个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最后,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学生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保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比如,“实心球训练”活动中,很多学生无法掌握实心球投出的角度,且让学生出手时,学生不懂得如何发力,所以,扔的并不远。这时,教师能够让学生选择一个标志物,如旗杆,学校楼顶等,让学生以此为目标进行投放,以此锻炼学生投出的动作,让学生投出的球逐渐呈现最大的弧度,从而得到良好的成绩。此外,教师还能够以小组的方式,让学生之间以小组总成绩的方式,累计小组中每一个成员投出的米数,哪一组分数最高,则为胜利组。而失败组则需要辅助胜利组完成运动放松任务。通过这种良性竞争的活动方式,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也能够有效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规范示范动作,激发学生的模仿欲望
体育课堂教学中,示范动作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一般情况下,主要通过信息视频示范,图片示范,教师示范和学生示范等方式,进行某些运动动作的示范,以此帮助其他学生理解运动的要领。这时,教师能够准备一些炫酷的动作,让学生先进行观看,激发学生想要模仿的意识。然后,询问学生是否想要模仿,在学生的意愿下,进行示范,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比如,足球训练中,教师可以播放一些过人的动作技巧以及足球比赛中运动员漂亮的球技动作,让学生感受到足球的魅力,以此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欲望。然后,由教师开始进行真人示范过人射门的动作,并将动作进行分解,让学生进行模仿训练,并对于快速掌握要领的学生给予表扬,而对于未掌握要领的学生予以鼓励。最后,再结合多媒体信息技术,向学生呈现这个动作的连贯性,并仔细分析每一个动作的技术要领,不断完善学生对动作要领的理解,从而有效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运动技巧。
四、注意评价反思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对于最后结束部分,也需要注意合理安排。首先,教师需要在课程结束之前,预留5-10分钟的时间,与学生共同评价和反思此次课堂教学中,有哪些值得骄傲的,哪些值得鼓励的。然后,教师能够与学生共同交流此次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之处,需要怎样改善,以此不断提升学生的运动实力。比如,跳远训练。很多学生迅速掌握要领,跳出理想的距离。而有些学生则反复训练,却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在评价和反思中,发现这一类学生之所以没有掌握技术要领,其原因是并没有仔细聆听教师教导的技术要领,而是反复按照自主意识,随意进行训练。所以,没有得到良好的改善和提升,由此说明这一类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应当要虚心受教,接受教师的指导。这时,教师能够对一些表现优异的学生予以鼓励和赞扬,而其他学生,教师则可以与这些学生互相交流一下,运动中遇到的难题,以此帮助这些学生解决心中的难题,从而掌握其中的技术要领。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有效性直接决定课程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新课改背景下,为了有效发挥教育价值,教师应当结合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蒋金法.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体育教学策略探究[J].名师在线,2018(31):73-74.
[2]洪理好.小学体育教学对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4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