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娟
摘 要 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可以选择多种学习方式。小学生天性活泼,因此长时注意比较差,这就使得学生很难长久地专注于课堂的听讲,还需要教师选择多样的教学方式来调节课堂。有效动手操作能够巩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并且在整个探索的过程中形成整体的认识,直至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这就好比是用一双巧手揭开了小学数学教学的“面纱”,完成学生与数学知识的直接性对话。
关键词 动手做;小学数学;数学教学;教学策略
在教学上,学生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人。因此,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创造而富有个性心理特征的过程。与此同时,动手操作要比知识的直接接受更有挑战,因此也更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直至综合素养促成。
一、妥善进行操作指导使学习真正发生
通常来讲,数学具有比较明显的逻辑思维性,体现在教学中则要求学生要能够区分出问题解决中的主次。对于动手做的实际操作来说,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操作步骤,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完成教学的时候,就需要进行妥善的操作指导。而需要强调的是,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并没有万能的操作准则,即就题论题的思想在小学数学动手操作中体现得更为明显。这一点在学习《认识几分之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就能体现出来。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来认识分数,并且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是有准备的头脑,即学生已经意识到了分数的含义,并要在这个基础之上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在学生尚且没有完全形成分数大小的判定定理之前,运用动手做的方式进行本部分的教学辅助性手段,更能够揭开分数中几分之几的“面纱”。这里的动手做,不仅包括对客观图案的直接手写操作,也包含了对实物的具体操作。比如让学生准备12根小棒,斜着摆成一排。那么用手按住其中1根,表示的就是1/12,按住5根就是5/12,按住7根就是7/12。基于这样的动手操作,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地看到同分母分数的大小由按住的小棒数量决定,更能从中总结规律,并且发现诸如1/6和2/12或者1/3和4/12这些分数之间的联系,使得学习真正发生。
二、动手做要设置相应的操作层次以激发学习主动性
整体来说,动手做在数学学习中属于比较难的一种方式。这是因为学生本身的数学基础不同,对知识的感悟和接受程度也不同。不仅如此,对于一个班级中的学生来说,原有动手能力的差别也很明显,就比如说最简单的折纸,有的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折出精美的手工,有的學生甚至不能折成一个正方形。老师在这样的差距中再进行数学教学的动手做训练,就要明确设置好相应的操作层次,以防止学生因为较低的成就动机而影响教学。例如,在学习《旋转和平移现象》的时候,就可以看出设置操作层次对激发学习主动性的有益之处。
本部分教学要求学生在初步感知旋转和平移现象的同时正确判断、区别旋转和平移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空间想象力。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选择动手做的方式更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这两种现象发生过程的成因,即让学生从本质上感受到旋转和平移带来的位置上的改变。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设置相应的操作层次更能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各得其乐。比如说对于一般学生来说,掌握好基于一个方向上的平移现象,并且能够进行相应的操作就能让他们获得动手做的满足;而对程度稍好的学生,能够模拟好有一个明确支点的旋转现象,便是动手做的成功;对于数学有较高追求的学生,就可以以更高的起点来探究地球的自传和公转现象。基于这样的分层,学生更容易得到相应的满足。
三、遵循数学严谨切实规范好学生动手做流程
有的数学老师并不怎么推崇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动手做的方式。究其根源,和小学生的自控力差、随意性强有直接的关系。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设置流程规范操作。这一部分的教学在图形中并不算难,主要是想通过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且能够在生活中判断出轴对称图形。值得一提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现象并不少见。不管是我国的亭台楼阁,还是简单的剪纸作品,都显示着轴对称图形的思想。那么,通过动手操作来制造一个轴对称图形,就可以在过程中感受对称的特点。但是,一定要确定好相应的流程才能够规范好学生的动手操作。比如要求学生通过对折的方式制造一个轴对称的面具,就要在明确对折标准后规范对折的比例,再规定相应的制作位置和绘制大小,有必要时甚至可以提供具体的数据。在这样的流程性依托下,学生完成指令的操作也更加明确,从而最大化实现动手做的实际操作效果。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教师作为教学的指导者,应该为学生提供好相应的操作指导,并且适当的设置操作层级,在切实规范学生动手做流程的前提下,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形成。
参考文献:
[1]俞伟东.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基础教育论坛,2019(10).
[2]廖艳丽.初中数学教学中“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几点体会[J].贵州教育,20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