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平 黄宇珮 张万飞 王占贵
【摘 要】目的:研讨肠道增生性息肉经肠镜、显微镜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治96例肠道增生性息肉病人,同一标本部位取材。参照组:肠镜检查后,实施内镜下整体切除病变,未在显微镜下取材,而是随机选材;实验组:肠镜检查后,实施内镜下整体切除病变,在显微镜下取材;分析肠镜、显微镜检测对肠道增生性息肉疾病检出准确率。结果:实验组肠道增生性息肉检出率97.92%高于参照组6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肠道增生性息肉发生率越高,而疾病检出率越低。结论:肠道增生性息肉经肠镜检查利于观察病灶形态、数量等信息,而显微镜靶向取材可提高疾病检出率,分析病灶性质,为后续治疗提供有效参考信息。
【关键词】肠镜;肠道增生性息肉;显微镜;检测
【中图分类号】R7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編号】1672-3783(2020)07-21--01
通过临床相关数据可发现:肠道增生性息肉疾病发生率逐渐升高,而肠道增生性息肉经一般与腺瘤与癌并存,同大肠癌疾病在生物学方面有一定相似之处[1]。以往临床中都认为肠道增生性息肉属于良性疾病,但现代生活节奏快,日常作息不规律,导致肠道增生性息肉存在癌变的可能。所以,及时对疾病做出诊断,鉴别病灶性质,并开展相关治疗,对预后效果有着积极作用。因此,本文针对肠道增生性息肉经应用显微镜与肠镜实施检测,观察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治2017-6~2019-10肠道增生性息肉病人96例,应用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2个小组。参照组48例:男性28例,女性20例,年龄26-66岁,平均年龄(45.86±1.55)岁;实验组48例:男性27例,女性21例,年龄25-67岁,平均年龄(45.92±1.58)岁;两组肠道增生性息肉病人在资料方面相比较,差距小(P>0.05)。
1.2 纳入标准与剔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通过病理检查,确诊为肠道增生性息肉;②病人或者家属自愿签订此次研究同意书;③积极配合相关检查工作;剔除标准:①精神障碍者;②中途更换检查方案者;③传染性疾病;④听力障碍者;⑤并发其他恶性肿瘤。
1.3 方法
参照组:肠镜检查后,在内镜下整体切除病变,未在显微镜下取材,而是随机选材;
实验组:肠镜检查后,在内镜下整体切除病变,在显微镜下取材;两组在同一标本部位取材。
肠镜检查:检查前,让病人服用200ml与50g甘露醇混合后服用,再继续饮水2000-2500ml,并肌肉注射,剂量为1mg的丁溴东莨菪碱,通过肛门进入到大肠、直肠,观察肠内是否存在病变情况。若存在,应用靛胭脂实施局部喷洒,将病变部位完全显示出来,对病灶数量、形态等方面进行观察,应用内镜下黏膜剥离切除术切除病灶。
显微镜检测:通过肠镜检查获取的标本,先实施远近标记,再对标本表层清洗,应用丁溴东莨菪碱浸泡12h-24h,检测前,用水冲洗,再用甲酚紫染色,通过显微镜观察病变实际状况。
1.4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对肠道增生性息肉的检测结果,并统计不同年龄阶段肠道增生性息肉发生率情况以及疾病检出率状况。
1.5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用软件SPSS25.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行()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行“n(%)”表示,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验组与参照组肠道增生性息肉检出率比较
实验组肠道增生性息肉检出率97.92%高于参照组6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 不同年龄肠道增生性息肉发生率
随着年龄的增加,肠道增生性息肉发生率越高,而疾病检出率越低。具体见表2
3 讨论
肠道增生性息肉属于直肠息肉的一种,主要是肠道粘膜发生增生而形成的。一般情况下,直肠息肉多为良性,其具体可分为增生性息肉与直肠腺瘤息肉,而且前者主要易良性为主,后者存在病变的可能[2]。但,也有相关文献中表明:受到现代饮食、生活作息紊乱等方面的影响,肠道增生性息肉也可能存在恶变的可能,但整个变化过程时间缓慢,长达10年[3]。所以,及时对肠道增生性息肉疾病做出诊断,对病灶定性,可控制病情发展,确保机体健康状况。肠道增生性息肉主要存在左半结肠,选择肠镜检查可通过肛门进入到直肠、大肠,甚至回盲部,更可对全肠道实施全方面检查,发现病灶后,立刻实施切除,通过显微镜开展靶向取材,再实施相关检查,可有效保证疾病检出率。
通过本次研究可发现:肠镜检查后,实施内镜下整体切除病变,在显微镜下取材肠道增生性息肉检出率97.92%高于肠镜检查后,实施内镜下整体切除病变,未在显微镜下取材62.50%;这充分说明了:肠道增生性息肉通过肠镜与显微镜检测更可确保疾病检出率,能清晰对病灶组织形态、表层特征、数量等方面进行观察,并挑选合理标本进行切除,通过显微镜进行检测,可减少误诊与漏诊情况发生,从而给予医师更多参考依据,制定合理化治疗方案。随着年龄的增加,肠道增生性息肉发生率越高,而疾病检出率越低。在检查过程中,对于老年较高患者加强观察,多采集标本检测,进而确保疾病检出率。
综上所述:经肠镜、显微镜检测肠道增生性息肉临床应用价值高,不仅可确保疾病诊断准确率,还可了解疾病发生率与年龄的关系,利于医师对病灶良性进行有效鉴别。
参考文献
[1] 杨育如.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平坦型胃肠道黏膜肿瘤效果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9(12):189-191.
[2] 宫欣茹.中药敷贴联合穴位按摩对促进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病人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J].天津中医药,2019,36(12):1192-1195.
[3] 陈辞言,杜艳.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结肠腺瘤性息肉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9,31(9):1092-1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