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秋
摘 要“运算能力”既关系到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关系到他们在数学学科的进一步学习,而且能影响到学生将来的进一步发展。文章从数学兴趣的培养、概念及法则的理解与识记、注重算理教学、注重口算和笔算训练、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阐述了提升小学生运算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运算能能力;方法
小学数学学习中,运算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了部分学生学习的拦路虎,严重地阻碍了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运算能力”在小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如此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小学生的运算能力。
一、注重数学兴趣的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编成儿歌,激发兴趣;例如,分数相加减,过程很简单,分母如相同,只把分子看。分子相加减,分母不用变。分母如不同,先通分,再加减。如果加减混一起,按照顺序算。教师还可利用其他手段来激发兴趣,如,动手操作、直观图形、设计游戏、配以音乐、直观课件等。高尔基说:“谁爱学生,孩子就爱谁。”这话笔者深信不疑。教师对学生有爱心,学生在爱中获得成功,乐而多学,学而忘我,从而使学生对数学课感兴趣。
二、注重概念及法则的理解与识记
概念的不理解、法则的不熟练直接导致计算存在很大问题。在计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学生就常犯没有把计算结果约分成最简分数的错误,老师天天说,学生天天错。就这个问题,笔者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发现学生犯错的原因,主要是他们对2、3、5的倍数的概念和最简分数的概念理解得不透彻,以及100以内的质数表记不熟。概念是掌握好计算的基础性工作,只有打好基础,计算能力才有质的飞跃。所以教学中,只有加强对概念和计算法则的深刻理解,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三、注重算理教学
加强算法的对比及辨析。正确的算法是提高计算准确性的根本保证。对计算法则只有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时才能牢固地掌握,因此对算理的教学不容忽视。例如,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的分数单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是3个,是1个,3个加1个,也就是,即+=。化成最简分数是。在学生理解了算理的基础上,总结得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再则,为了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法则,要经常进行一些算法易混淆的题的对比练习,让学生对错题进行辨析,从反面让学生“扶正固本”。
四、注重口算和笔算训练
(一)注重口算训练
每天的数学课堂上,拿出3—4分钟的时间进行口算练习或做一页《心算口算天天》,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每天练的数量和类型教师心中有数,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由慢到快。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基础性内容的口算十分,它是其它计算的基础,要让学生达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
低年级口算训练,首先要重视培养小学生说算理,学生能说就能想,这样有利于理解算理,掌握口算方法,进而提高口算能力。如教学进位加法可以让学生讲出各种思考过程,27+6=?先算7+6=13,再算20+13=33;或先算24+6=30,再算30+3=33;学生说口算思路的过程也就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就能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算理,口算能力也必然得到培养。
(二)注重笔算训练
笔算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一看、二读、三回头”。一看:做题前先完整地看清每个数和每个运算符号,进行初步感知。二读:做题时,养成边读题边抄写的习惯,调动多种感官的参与对短時记忆是大有影响的。三回头:每算一步,要及时“回头看”,检查方法是否合理,数据运算符号是否抄错、括号是否漏抄、计算结果是否写错。
五、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提出的重要要求,学生的学习习惯也是关系到计算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为此,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是:培养学生书写工整,格式规范,自觉检查,随时验算的好习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帮助孩子纠正:第一,仔细审题的习惯。教育学生拿到题目后认真审题,看清题目的要求,想明白计算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然后再动笔计算。第二,细心检查的习惯。要求学生从题目入手,一步一步检查,先检查运算符号,再检查数字是否搬错、抄错,再进行认真地验算,看结果是否一致,达到检查的目的。也可以不看自己的计算过程,重新把题再做一遍,看结果是否一致,来查找问题。第三,认真书写的习惯。教师要教育学生凡作业即使是打草稿,都要写得干净整洁,这样,既能使作业本美观,也能使自己在做题时看清题目,避免错误的发生。
经常这样要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出现,真正为学生的计算“保驾护航”。
总之,老师只有让学生牢牢地掌握“计算能力”,才能让孩子们飞得更高,在今后的学习中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