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 陈丹 张爱梅 张敏
【摘 要】: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于儿童毛母质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毛母质瘤的儿童超声声像图特点。观察肿瘤的位置、形态、大小、边界、回声特点、低回声边缘、内部钙化和血管情况。结果:儿童毛母质瘤超声主要表现为低回声结节,内伴不同程度的强回声,以散在点状强回声最为典型,大部分低回声结节内可见明显点状血流信号。结论:对于儿童毛母质瘤,超声可根据部位、回声、钙化、血流等特征,提高对其诊断的准确性,给临床提供更可靠的诊断依据。
【关键词】:毛母质瘤;儿童;超声;钙化上皮瘤
【中图分类号】R73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7-21--01
毛母质瘤(Pilomatrixoma),又称钙化上皮瘤,起源于原始毛囊的毛基质细胞,它是一种皮肤附属器良性肿瘤,约占皮肤肿块的0.001%-1%,生长缓慢,罕见恶变[1,2]。儿童发病率最高,女性略占优势。2-7可发生于任何有毛发的区域,好发部位包括头面颈部和四肢。病灶平均大小为10~15mm。临床表现通常为孤立的、质硬的、无痛的肿块,皮肤可为红色、蓝紫色或者没有特殊颜色,部分可推动,部分可有紧绷感,则感觉肿块高低不平[1.2]。本研究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毛母质瘤的儿童超声声像图特点及临床特征,探讨高频超声在儿童毛母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17年05月至2019年04月30例于我院手术证实为毛母质瘤的儿童患者(≤18岁),其中女性13例,男性17例,年龄6个月-17岁,病程1周-3年。27例为单发,3例为多发。28例为无痛性肿块,2例为有痛性肿块就诊。2例局部皮肤呈红色,4例局部皮肤呈蓝紫色,余皮肤颜色未见异常。肿块发生于面部16例,颈部5例,枕部1例,上肢4例,下肢1例,躯干3例。30例均行手术切除并得到病理证实为毛母质瘤。
1.2 仪器与方法:采用迈瑞昆仑7及飞利浦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高频线阵探头,频率9-15MHz。患儿均需在安静状态下充分暴露包块,动态多切面观察,记录肿块的位置、形态、大小、边界、边缘低回声、内部回声、钙化情况,以及血流信号。
2 结果
所有肿块均位于真皮层及脂肪层,大小6mm-22mm;形态均较规则,椭圆形或类圆形;28例边界清,2例部分边界欠清;3例为完全强回声伴声影,27例为低回声,其中6例为团状或斑片状强回声伴声影,2例几乎没有点状强回声,19例不同程度点状强回声;20例周边可见低回声边缘;17例肿块内及周边可见明显点状血流信号,5例内或周边可见少许点状血流信号,8例没有血流信号。
术前5例超声误诊为表皮样囊肿,1例误诊为神经鞘瘤,2例仅诊断炎性包块,余22例均诊断毛母质瘤。
3 讨论
毛母质瘤于1880年由 Malherbe和 Chentenais首次将其描述为皮脂腺钙化上皮瘤[3],1961年由Forbis 和Helwig首次提出该肿瘤来源于毛囊,并定义为毛母质瘤[1]。该肿瘤源于真皮,可延伸至皮下组织,组织病理学上主要有嗜碱性细胞和影子细胞,另外两者之间的过渡细胞可能是突变或渐变的,嗜碱性细胞数量的多少与肿瘤发生时间长短密切相关。营养不良性钙化是其常见特征,部分还可观察到骨化反应和异物(巨细胞)反应。
超声是一种快速、无创的检查方法,随着近年来仪器及探头技术的提升,高频超声对于毛母质瘤和其他常见的皮肤肿瘤提供了更可靠的诊断信息,提高了鉴别诊断的价值。文献[4,5]中报道的声像图特征包括两种经典类型,和少见(非经典)类型。第一个经典类型为边界清晰的低回声结节,内伴散在点状强回声(点状钙化),周围可有低回声边缘,病理上对应结缔组织囊,本组研究大部分为此型。第二种经典类型为大的强回声伴后方宽大声影,本组研究3例为该型。少见即非经典类型超声表现复杂,包括假囊肿型或假瘤型,需要注意的是,肿块可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血管生成,增加了超声的诊断难度。Solivetti等研究显示,根据超声表现诊断毛母质瘤,100%的經典毛母质瘤被诊断正确,但只有69%的非经典毛母细胞瘤诊断正确[5]。本组研究中5例被误诊为表皮样囊肿,主要是无血流信号或周边少许血流信号;1例误诊为神经鞘瘤,主要是低回声结节内钙化不明显,且诊断者经验不足;2例伴发感染,此时如果询问病史不仔细,容易忽略原发肿瘤的诊断。
鉴别诊断主要包括病灶内部可能发生钙化的肿块,如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血管瘤或钙化淋巴结。表皮样囊肿及皮样囊肿可为低回声或不均质回声,有囊壁,内无血流信号。血管瘤可为低回声、高回声或不均质回声,静脉内可有钙化,内常有丰富血流信号。钙化淋巴结可观察解剖结构,门型血流信号鉴别。
值得注意的是,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在毛母质瘤治疗中的应用有限,因为这增加了儿童患者中不必要的侵袭性介入治疗风险。毛母质瘤不会自然消退,目前理想的治疗方案是完整切除肿块,一般不会复发,预后良好。
总之,儿童发现皮肤浅表包块时,可首选高频超声进行筛查,对于毛母质瘤,可根据部位、回声、钙化、血流等特征,提高对其诊断的准确性,给临床提供更可靠的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1] Forbis R and Helwig EB. Pilomatrixoma (calcifying epithelioma). Arch Dermatol 1961; 83: 606–618.
[2] Kwon D, Grekov K, Krishnan M,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pilomatrixoma in children: a review of 137 patients. Int J Pediatr Otorhinolaryngol 2014; 78: 1337–1341.
[3] Malherbe A, Chenantais J. Note sur lepitheliome calcifie desglandes sebacees. Prog Med. 1880; 8: 826–828.
[4] Choo HJ, Lee SJ, Lee YH, et al. Pilomatricomas: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ultrasound. Skeletal Radiol 2010; 39: 243–250.
[5] Solivetti FM, Elia F, Drusco A, et al. Epithelioma of Malherbe: new ultrasound patterns. J Exp Clin Cancer Res 2010; 29: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