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荣贵,刘冰梅,夏立杰,程雪,郭亚南
黑龙江省医院皮肤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顽固性皮肤病主要是由于患者局部皮肤在出现病变后,皮损严重、久治不愈,而且反复发作,从当前的医学角度出发,认为主要与患者的过敏体质、自身免疫力以及周围生活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1]。 对于四肢顽固性皮肤病来讲, 主要是由于患者自身的因素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导致的, 与神经因子和免疫障碍有着直接的关系, 治疗困难,而且在治疗后还会出现反复发作的现象,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关研究数据表明[2],在治疗四肢顽固性皮肤病患者中, 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能够取得显著的效果。 穴位注射治疗是将药物自身的效用与中医针灸理念结合在一起的治疗方式, 在此治疗方法的运用下,能对具体的病变位置发挥更大的效用。 该文以四肢顽固性皮肤病为例, 探究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的临床疗效,选取该院2016 年8 月—2019 年5 月收治的100 例四肢顽固性皮肤病患者, 实行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与常规治疗, 对比观察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 现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收治的100 例四肢顽固性皮肤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方法之间的差异分为50 例常规组和50 例实验组。 采用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进行治疗的为常规组; 采用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穴位注射进行治疗的为实验组。常规组男27 例,女23 例;年龄最大为65 岁,年龄最小为 35 岁,平均年龄为(50.43±7.36)岁;病程 5 个月~13 年,平均病程(6.63±2.37)年。 实验组男 26 例,女 24 例;年龄最大为66 岁,年龄最小为35 岁,平均年龄为(50.74±7.12)岁;病程 4 个月~14 年,平均病程(6.12±2.46)年。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纳入标准 患者均确诊为四肢顽固性皮肤病,主要包括四肢神经性皮炎、皮肤淀粉样变、慢性湿疹;患者出现皮疹的部位遍布于四肢, 且在近期并未接受糖皮质激素药物治疗;该实验已经获得该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患者均同意参与该次研究;患者的各项指标符合实验要求;患者治疗依从性高[3]。
1.2.2 排除标准 患者处于妊娠阶段或者哺乳阶段;患者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传染性血液疾病;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不符合该实验要求;患者对该实验采用治疗药物过敏[4]。
在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患者绝对的休息,做好各项检查工作,调节患者酸碱度平衡以及水电解质平衡,针对患者的病情以及皮肤病变程度做好监测工作。
常规组采用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进行治疗, 给予患者肌肉注射得宝松 [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 (国药准字J20140160)]1 次/d,剂量在 1 mL/次左右,根据具体的临床情况适当地调节药物剂量。
实验组采用复方倍他米松注射(国药准字20140160)液穴位注射治疗,在具体运用过程中,选取1 mL 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稀释于25 mL 2%的利多卡因注射液当中,制成封闭液[5]。 对患者皮疹部位进行划分,做好局部清洁工作后,根据具体皮疹部位、涉及的范围,遵循就近取穴的原则,选取患者的内关、外关、曲池、合谷、肺俞、昆仑、足三里、三阴交、膈腧、血海以及太溪穴等穴位,将吸有药液的注射器针头插入患者对应的穴位进行提插捻转, 回抽无回血时注入药液,并按压片刻。 剂量不可超过1 mL/次,随着患者病情的发展来降低治疗次数,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6]。
比较两组患者实施药物治疗后不同期间出现的瘙痒症状、皮肤生理功能以及治疗有效率。 患者瘙痒症状的评分从实施治疗1、3、6 周后来进行比较[7]。患者的皮肤生理功能从治疗后患者皮肤角质层含水量、 经表皮水分流失、皮肤油脂来进行比较。 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以治愈、有效、无效为判定依据。 治愈:患者皮损部位的面积减少为原来的3/5及以上; 有效: 患者皮损部位的面积减少为原来的2/5 左右;无效:患者皮损部位的面积减少为原来的1/5[8]。
采用SPSS 24.0 统计学软件对四肢顽固性皮肤病患者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 在第3 周和第6 周两组患者的瘙痒评分差距逐渐增加, 实验组患者瘙痒症状的评分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实施治疗后瘙痒评分对比[(),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pruritu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points]
表1 两组患者实施治疗后瘙痒评分对比[(),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pruritu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points]
组别 第1 周 第3 周 第6 周常规组(n=50)实验组(n=50)t 值P 值2.256±0.472 2.169±0.463 0.930 0.354 1.675±0.316 0.851±0.121 17.219<0.001 1.022±0.035 0.113±0.026 147.420<0.001
实施治疗后,实验组的皮肤生理功能明显出现好转,与常规组相比护理效果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的皮肤生理功能对比()Table 2 Comparison of skin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表2 两组患者的皮肤生理功能对比()Table 2 Comparison of skin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组别 皮肤角质层含水量(%)经表皮水分流失(%)皮肤油脂(μg/cm2)常规组(n=50)实验组(n=50)t 值P 值22.56±4.72 27.69±4.63 5.486<0.001 19.75±2.03 13.51±2.21 14.704<0.001 106.00±23.00 134.00±23.00 6.087<0.001
实验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8.00%高于常规组8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n(%)]Table 3 Comparison of effective treatment rat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在该研究中, 所采用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属于糖皮质激素药物,药效较强,药物成分包括二丙酸倍他米松以及倍他米松磷酸钠, 药效发挥快, 也有利于机体的吸收,能够有效作用于患者发生病变皮肤位置,能够对局部产生的炎症因子发挥抑制和抵抗的功效。 在协同利多卡因的作用下,进行倍他米松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产生的局部瘙痒症状, 避免患者用手抓挠的过程中,扩大病变面积,不利于整体的治疗效果[9]。 在进行穴位注射治疗的过程中,尽量以空腹注射为主,为避免引起局部不良反应的现象, 要在实施治疗后密切的观察患者的情况,尽早予以预防干预,将不良反应降低至最小范围内。 要注意的是,在实施治疗期间,保证患者衣着宽松, 要管控好患者的饮食, 禁止食用一些辛辣刺激的食物,增强患者免疫力,指导患者适当进行运动,避免接触致敏物,从根本上降低患者后期复发的概率。
研究结果表明, 实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采用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四肢顽固性皮肤病, 相对于常规组采用的治疗方式, 实验组四肢顽固性皮肤病患者与常规组皮肤瘙痒症状缓解的时间进行比较, 在第1 周内,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施治疗后的第3 周和第6 周,数据差异逐渐增加,实验组为(0.851±0.121)分、(0.113±0.026)分;常规组为(1.675±0.316)分、(1.022±0.035)分,实验组患者皮肤瘙痒症状出现明显好转,治疗后的皮肤生理功能与常规组相比,实验组皮肤角质层含水量、经表皮水分流失、皮肤油脂分别为(27.69±4.63)%、(13.51±2.21)%、(134.00±23.00)μg/cm2; 常规组分别为(22.56±4.72)%、(19.75±2.03)%、(106.00±23.00)μg/cm2,实验组发生明显好转, 总体的治疗有效率98.00%(49/50)高于常规组 86.00%(43/50)(P<0.05)。 这与霍伟红[10]的研究结果: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87.50%明显高于对照组70.73%(P<0.05),基本一致。这说明其药效更佳,在治疗四肢顽固性皮肤病中发挥着很好的疗效。
综上所述,在治疗四肢顽固性皮肤病患者时,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四肢顽固性皮肤病有着明显的疗效,在改善患者皮肤生理功能的同时,整体治疗效果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