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艳霞,刘丹,周渊,赵燕
(华北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河北 唐山 063210)
传统课堂教学学习方式的被动性,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而学生只是客体。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教师教,学生被教;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制订纪律,学生遵守纪律;教师选择学习内容,学生适应内容。[1]在这些过程中学生往往容易出现“搭便车”现象,助长学生避事心理,这不仅阻碍教学实施,而且长期发展没有达到培养社会需要人才质量的目标。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无差异教学,传统课堂模式是以同一标准来塑造、培养学生。统一的培养目标、教学大纲、课程、时间、教学进度、考试和统一的评价标准。同时,基于教师考评制度和教师的理性选择,把主要精力放在发表论文和申报课题上,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教育者”角色,淡化了教师的理想角色。[2]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严重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且忽视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既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掘,也阻碍了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同时也致使本应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变得缺乏生命活力和生机。
传统课堂模式关系的单一性,课堂上只是老师对学生的单一性输入,缺少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同时学习方式的封闭性,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交往中,师生交往成了主要甚至唯一的方式,而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则往往被忽视。这样就致使学生在学习上成了单独的个体,相互之间缺乏合作交流意识,而这些能力正是学生走向社会必不可少的。
“小课堂大舞台”教学模式是为了使“互教、互学、互促、共学”效果最大化的教学改革,是在小班级容量的基础上实现课堂效果最大化。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学生由被动变主动、老师由主讲者变为引导者的过程,旨在培养契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1.学生主体,加快师生角色转化
在课堂革命中,教师转变教学行为包括每一个教师由传统的教学转变到现代的教学。[3]在“小课堂大舞台”教学模式中,教师从课堂的主人逐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解惑者,教师的任务变为对课堂进行总体把控,对课程进度进行规划,设计有利于学生能力提升的课堂内容(如情景模拟、课堂主题辩论、优秀文献赏析、课堂重点问题讨论等),相对于传统教师“以教为主”的方式,对教师要求越来越体现在课堂的设计上。而学生转变为课堂的主角,在课堂上通过展示自我预习的内容,师生之间共同探讨教学内容,并从他人的展示分享中学习新的知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互教、互学、互促”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精准评价,加强课程质量监控
课堂评价作为改善教学质量的手段,始终贯穿“小课堂大舞台”教学模式,使得教学质量得以保障,并在反馈中不断的完善提升。“小课堂大舞台”评价体系包括学生、教师、课堂三方面,参照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从不同角度对“小课堂大舞台”教学模式进行评价,在肯定中获取鼓励,不断提升;在建议中汲取经验,不断优化。
3.切合需求,提升本科人才质量
根据调查显示,在当代高等教育实践中大学生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储备明显不足。[4]“小课堂大舞台”教学模式中,除了基础的课堂内容的汇报展示,还包括多种教学方法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小组为依托的汇报展示来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通过案例分析、图片精解以加强学生的分析能力;读书分享活动、优秀文献赏析活动旨在提升学生的分析归纳总结能力;情景模拟、课堂主题辩论活动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临场发挥的能力,充分激发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2016年“小课堂大舞台”教学模式改革已经在华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土地资源管理方向全面实施,此次调查提交问卷对象为2016级、2017级土管方向学生,班容量总数为31人,提交问卷人数31人,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率100%。该问卷主要针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土地资源管理方向的学生,从教学模式中学术评价、教师评价、课堂评价三个核心要素设计而成。
对回收问卷进行数据处理,运用SPSS软件,采用描述统计方法得出数据进行分析,本次评价采取李克特五点量表,1表示满意程度最高,依次降低。
1.对教学模式效果评价
根据“小课堂大舞台”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的赋权。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9个,观测点28个。每个观测点选项由高到低分别为100分、75分、50分、25分、0分,并结合“小课堂大舞台”教学模式构建目标和教育教学的OBE理念对各个指标及观测点的赋权(见表1),将31份问卷按年级分为2016级和2017级两个年级,按赋权经计算结果为2016级为94.68分,2017级为97.92分。
表1 “小课堂大舞台”教学模式评价体系
分析数据,可以看出两届学生都对本教学模式的评价比较高,可以说“小课堂大舞台”教学模式的实施非常成功。对比两届学生数据,分数相差并不大,但仍有一定的提升,也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小课堂大舞台”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汲取经验,加以完善与改进,不断根据学生对授课的要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优化,才使学生不仅自身综合水平和各项能力得到提高,对教学模式满意程度也有了一定提升。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小课堂大舞台”将不断适应新的发展需要与实际环境,也将持续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2.对学生的评价
第一,学生课堂参与度提高,学生主体地位进一步提高。在已回收的有效问卷中显示,93.5%的同学认为学生主体地位有很大提高,并且83.9%的同学认为课堂参与度与传统相比有很大提高。同时,我们可以看到,2016级学生对学生主体地位提高的这一改变感受更加明显。随着教学方法由浅入深,对学习能力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学生开始由简单的图片精讲到高难度的课堂主题辩论,其自身在课堂的参与程度与主体地位也就进一步得到提高(见图1)。提高“小课堂大舞台”教学模式改革我们可以发现,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让学生在自己规定与制定的考核方式下激发学习活力,提高学生课堂满意度,大多数学生都对自定的成绩考核方式持满意态度,认为这是一种对学生成绩评价新颖且实际有效的方式。
图1 2016级与2017级关于提高学生主体地位的程度对比图
第二,学生自我能力得到提高,并进一步多方面综合发展。在已回收的有效问卷中,80.6%的同学认为这种分类培养对自身个性化发展的效果满意,19.4%的同学认为这种分类培养对自身个性化发展的效果比较满意。这说明,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整体高度认同对个性化发展需要。同时,有87.1%的同学认为对实际操作能力有很大提高,83.9%的同学认为对终身学习能力有很大提高,表明“小课堂大舞台”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可以给每一个同学提供展现自我,锻炼自己的机会,让学生综合能力不断提高,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大学应重视探究性学习的开展,鼓励师生深层互动,共同参与研究,在研究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鼓励营造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尝试错误和进行自我修正的机会;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鼓励每个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第三,学生社会适应性增强,为未来就业学习发展提供更高基础。在已回收的有效问卷中,77.4%的同学认为课堂学习对就业深造等有很大帮助,22.6%的同学认为课堂学习对就业深造等有较大帮助,充分表明“小课堂大舞台”教学模式具有优越性。“小课堂大舞台”教学模式立足于OBE理论,从满足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培养应用型人才。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设计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课程环节。[5]同时,充分运用了情景教学理论,在课程设计中加入了情景模拟以及课堂辩论等多种形式的改革,使学生在学校和课堂也能“走进社会”。
3.对教师的评价
第一,多数同学对课堂设计持满意态度。在已回收的有效问卷中显示,83.9%的同学对整个课程的教学设计是了解的,同时也认为课程的教学资源丰富,有超过90%的同学认为,教师的课堂导入效果理想。关于教师评价的数据较为集中,多集中在满意程度最高的选项。标准差和方差相对来说较大的选项为对课堂设计的了解程度,总体来说,大部分学生对新的教学模式可以理解,并持支持态度,同时对教师持满意态度(见图2)。在“小课堂大舞台”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任务开始倾向课堂的设计,包括对教学的设计、课堂的导入、课后教学资源的分享等环节。因此,对课堂设计的评价影响着学生主体对教师的评价,教师作为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对教师的评价必不可少。说明少数同学对于课堂设计还有一定疑问,在今后的教学模式中,关于课堂流程等方面还需要花一定的时间解释说明,确保全部学生“不掉队”,保证在校学习顺利有效进行。
图2 “小课堂大舞台”教学设计满意度
第二,教师角色转化成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引导者角色。在已回收的有效问卷中显示,大部分同学认为对教师在课堂中的“叫停点评”持满意态度,并认为教师点评总结到位,从课堂的主导者成功转化为课堂的引导者。“小课堂大舞台”教学模式的特点之一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引导者角色主要表现在同学展示时是否能够及时给予适当、精彩的补充或是升华,即“叫停点评”,并在展示结束后,对同学展示各方面进行客观全面的点评,促使同学进一步提高。
4.对课堂的评价
第一,课堂参与度提高,同学之间有效互动也进一步增加。在已回收的有效问卷中显示,超过80%的同学认为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增加很多。但对于课后的互评环节约80%的同学认为满意,对于课后自评环节仅有77.4%的同学认为满意,而之前的数据满意度多达80%,因此自评环节的满意度相较来说偏低,提出这一反馈的多为高年级学生,对于已经实践了较长期这一新模式的高年级同学来说,对于点评的要求也不断提升,点评体系或仍需进一步完善。由于“小课堂大舞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在课堂上多以学生主讲,课堂参与度明显提升。同时,展示内容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准备,而相对于较为严肃的传统课堂,“小课堂大舞台”教学模式使同学之间在正式的讲解过程中更能积极的提出疑问,并共同解决,这样几乎人人参与的教学模式使同学之间有效互动也明显增强。
第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讲解能力需进一步提升。在已回收的有效问卷中显示,87.1%的同学满意课堂的预习方式,并有超过80%的同学满意现行的关于往届课程资料、教学材料以及各种课程相关资料,即“资源池”的运用情况。这表明,在“小课堂大舞台”教学模式下,同学们能够适应这种需要同学们提前做好充分预习,并正确运用好“资源池”的学习方式,对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对于同学的展示汇报以及讲解,大约八成的同学持满意态度。尽管多数同学是持满意态度,但作为课堂的中心环节,讲解演示十分重要,并且影响到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同学讲解、展示汇报能力仍需进一步加强。
第三,课程创新性高,高阶性需进一步加强。在已回收的有效问卷中显示,对于课堂的评价,主要集中在满意程度最高的评价。约九成同学对课程创新满意,八成同学对课程的实践性、重难点、课后的作业布置持满意态度,面临毕业的高年级学生对于课堂应用性以及高阶性需求更为迫切,少数同学希望可以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因此在这一指标上,高年级同学满意度相较低年级同学稍低(见图3)。相对传统教学课堂的单一教学模式,具有不同学习形式的“小课堂大舞台”的创新得到同学们的支持,且难易程度适当。但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求职,或是进一步的学习深造,课程的难易程度可进一步调整,以激发同学们的潜力,这将更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图3 “小课堂大舞台”2016级与2017级对课程实践满意度对比图
“小课堂大舞台”教学模式将学生、教师与课堂三者紧密相连,环环相扣且相互促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课堂为舞台的这种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实践结果。
首先,对于学生来说,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提高,学生的需求得到了教师的重视,无论是成绩考核方式或者是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都是师生共同商议的结果,这也更能促使学生执行,同学们更积极地参与课堂。在“小课堂大舞台”教学模式中,“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得到了展现,课堂设计都是围绕学生进行,充分切合以学生为主体,以成果为导向的,以产出为结果的OBE培养理念。并且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态度明显提升与改善,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加强。
其次,教师的角色成功转化,由课堂的主导者转换成为引导者,但这不意味着教师的任务变轻,反而对教师的课堂设计以及把握能力要求十分严格。教师需要充足的课前准备,从导入、讲解到点评都需要精心准备,而在“小课堂大舞台”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者角色也得到同学们的满意与支持。
最后,“小课堂大舞台”这样由学生主导的教学模式,大大提升了课堂的参与程度,人人参与,“互助、互学、互教”,让课堂活了起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学习方式另一亮点,创新的课堂使同学们对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同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对于终身学习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小课堂大舞台”教学模式的开展,在教学质量与教学成果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不仅推动课堂教学革命,而且有助于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具体实施。每一个经得住实践检验的改革都是在实践中不断自我改进与自我创新,同样教学模式的改革也是随着教学实践的展开而不断改进与优化。
首先,“小课堂大舞台”教学模式是对学生讲解、展示能力的一种锻炼与提高,同时也是目前需要更近一步提高的方面。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自我表达的能力会有很大提高,但也更加需要在此模式中从学生前期培训出发,重视对学生前期辅导与讲解,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教学模式与其需要拥有的基本能力。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要增加展示机会,并充分发挥老师、高年级的作用,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充分展示“小课堂大舞台”教学模式的魅力。
其次,高等教育研究要扎根“实践”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指将“普遍”的教育理论与本土问题的“实践”相结合开展研究,这是大家比较熟知的;二是高等教育理论工作者面向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以“非学术化”的方式给高等教育实践者提供一种职业素养和思维方式,从而促进高等教育实践者理性思考,高效工作。[6]这也意味着教学始终要和实践相结合,扎根事实的土地,才能结出胜利的果实。同学对应用型课程的需求也十分强烈,除了现有的情景模拟、专业认知实习等应用型较强的课程外,增加更多沙盘模拟式的培训学习,培养学生更强的职业素养以及思维方式,真正扎根“实践”。
最后,根据同学们对于课堂高阶性、挑战性和难度性的反馈,再往后的课程设计中,适当调整课堂的难度,除了课堂书本的基础知识外,增加更高阶的培训,如将增加案例分析的频率,将课后作业主观题难度适当的提高等,做到“基于教材,高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