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希玲,靳小永,刘芳芳
1.焦作市中站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河南 焦作 454191;2.博爱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河南 焦作 454450
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多伴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疼痛,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影响其正常生活[1]。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氯吡格雷为目前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常用药物。既往临床多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治疗,其中阿司匹林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消炎止痛类药物,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状态;替格瑞洛是一种非前体药物,可有效改善机体凝血水平,两药联合虽具有一定疗效,但仍有部分患者心肌组织再灌注水平未完全恢复。氯吡格雷属于噻吩吡啶类衍生物,是有效促进血小板活化类药物,可改善患者心肌再灌注水平,从而达到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目的[2-3]。但目前临床对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应用报道较少,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炎性指标及心肌再灌注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盲抽法分为对照组(n=43)与观察组(n=44)。对照组:男21例,女22例;年龄61~74岁,平均(67.29±4.28)岁;梗死血管部位:左前降支21例,回旋支12例,右冠状动脉10例。观察组:男22例,女22例;年龄60~75岁,平均(67.51±3.148)岁;梗死血管部位:左前降支24例,回旋支11例,右冠状动脉9例。两组性别、年龄、梗死血管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018年审(103)号]。
(1)符合《中国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4]中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2)均经临床诊断、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3)未接受过介入治疗;(4)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并配合本研究,且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
(1)合并血液系统、感染性疾病;(2)精神异常,无法正常沟通交流;(3)合并恶性肿瘤;(4)合并脑出血、心源性休克等疾病。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常规治疗,其中包括给予他汀类、β 受体阻滞剂类等对症治疗。同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持续吸氧等,并及时予以纠正水电解质失衡、营养支持等。
1.4.1 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片(山西兰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规格:100 mg),100 mg/次,1 次/d;口服替格瑞洛片(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规格:90 mg),180 mg/次,1 次/d。连续用药60 d。
1.4.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规格:75 mg],75 mg/次,1 次/d。连续用药60 d。
(1)炎性指标:两组分别采取治疗前、治疗60 d后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离心后,取上层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炎性因子,包括肿瘤坏因子-α(TNF-α)、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2)心肌再灌注水平: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0 d 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测量其左室射血分数(LVEF)、室壁运动评分指数(WMSI)。(3)记录两组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腹痛、食欲减退、便秘等。
显效:心电图检查ST 段恢复正常,患者胸闷、胸痛等临床症状消失;有效:心电图检查ST 段最高导联回落50%及以上,患者胸闷、胸痛等临床症状部分改善;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见表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7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4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治疗前,两组TNF-α、ICAM-1、IL-8 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NF-α、ICAM-1、IL-8 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治疗前后两组炎性指标比较()
表2 治疗前后两组炎性指标比较()
注:a与治疗前比较,P<0.05。
见表3。治疗前,两组LVEF、WMSI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LVEF 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WMSI 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的升降幅度均较对照组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治疗前后两组LVEF、WMSI比较()
表3 治疗前后两组LVEF、WMSI比较()
注:a与治疗前比较,P<0.05。
观察组腹痛、食欲减退、便秘发生例数分别为1、2、0例,总发生率为6.82%;对照组腹痛、食欲减退、便秘发生例数分别为2、2、1例,总发生率为11.63%,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4,P=0.438)。
急性心肌梗死为临床心脑血管科常见病症,主要是指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发的心肌坏死,其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压榨性胸痛、伴出汗、恐惧或濒死感等,如不及时治疗,可累及心血管、呼吸、消化等循环系统,且易引发多种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5-7]。目前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多采用硝酸酯、他汀类、β-受体阻滞剂等类药物,但各类药物治疗效果参差不齐。因此,有必要寻找一种优质、高效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类药物,对改善患者心功能,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相关研究表明,LVEF、WSMI 可有效评价患者心功能水平,同时也是重要的心肌再灌注评估指标,LVEF 是指心室的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容积,可有效从容积角度反映患者心室功能;WSMI 可有效反应心功能异常情况,故临床可根据该指标评估患者疾病预后情况。急性心肌梗死的严重程度与机体炎性反应有关,其中TNF-α、ICAM-1、IL-8 为重要的炎性指标,疾病发生与发展时,机体炎性因子被大量激活,造成心肌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严重损伤,并参与血小板聚集,加速机体血栓的形成,造成患者冠状动脉阻塞,从而加重病情。因此,遏制TNF-α、ICAM-1、IL-8 水平对控制疾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8,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疗效、炎性因子指标、心肌再灌注水平均较对照组优,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效果确切。分析原因在于,阿司匹林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消炎止痛类药物,进入机体后,通过与环氧化酶中的COX-1 发生不可逆的乙酰化反应,导致COX 失活,从而降低环氧化酶的合成与分泌,可有效阻断AA 转化为血栓烷A2,抑制血小板聚集,进而达到良好的溶栓效果[10,11]。氯吡格雷属于噻吩吡啶类的衍生物,进入机体后可通过选择性的抑制ADP 与血小板受体相结合,阻止ADP 介导的糖蛋白复合物活化,从而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同时,氯吡格雷口服可迅速吸收,与血浆中蛋白结合率为98%,具有起效迅速的优点,并在治疗过程中抑制炎性因子的释放;此外,该药物还属于无活性的前体药物,进入机体后,可通过相关反应发挥较强的抗酸作用,从而改善血栓负荷,降低血小板的粘附聚集作用,进而提升患者心肌再灌注水平,且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可利用不同作用机制,进一步提升临床疗效[12-15]。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抑制患者机体炎性反应,提升心肌再灌注水平,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