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共享机制研究
——以福建省高职院校为例

2020-10-14 09:01黄金帅李志文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福建省院校资源

黄金帅,李志文

(1. 厦门华天涉外职业技术学院 现代工商管理学院,福建 厦门 361102;2.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城乡建筑学院,福建 龙岩 364021)

创新创业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增加社会就业、增强社会活力的方式之一。政府、学校、各行业企业都需要创新意愿强、综合能力强的创新创业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成为政府、教育机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共同关注的焦点。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共享机制的内涵

(一)创新和创业的内涵

熊彼特是公认的创新理论的鼻祖,早在1934 年提出了创新的五种模式:新产品、新的生产方式、新市场、新材料及其来源和新的组织形式。哈佛大学教授Sweezy(1943)认为创新是企业家的特殊功能,是企业家的灵魂所在[1]。

创业是指创业者通过发现和识别商业机会,在资源缺乏的情况下组织各种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以创造价值的过程[2]。有人认为,创业是资金、技术、人才、机会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盲目创业会导致很高的失败率。李雪梅认为创业是开创一番事业,但不仅仅局限于开个公司,也不仅仅是赚大钱才算得上创业成功,更不是选择了教育、文艺、行政、慈善等行业就从此跟创新创业无缘了[3]。

(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国外创新创业教育起步于欧美发达国家,美国最早于1947 年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伴随着经济的发展需要,加拿大、德国、英国、日本等国相继推动了本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并形成了各自的特色[4],中国开启创新创业教育则是近三十年的事情。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与用友新道公司合作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开展产教融合,搭建“一圈六区”创业实践平台,在专业教育中融入“百元计划”;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奉行“三跨三化”及“新增长力1+3+5”发展理念,开展院校现代化治理,推进文理管工、专业交融、立体化课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创新创业校园文化特色建设;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实施了跨境电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这些不同地区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福建省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目前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向教育部门提出申请,针对中小企业的创业与经营需求,有选择、有计划地招收具有创业意愿和创新意识的学生,培养具有积极创业意识、创业潜能的人才。在专业的具体课程内容上,开设创业概论、中小企业创业法律风险、企业沙盘模拟经营等创新创业课程,结合教育部门的教学活动实践周开展创业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行为。

2.创新创业大赛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培养模式。创新创业大赛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发挥才智的平台,高职院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县等各级部门组织的创新创业大赛,教师参与指导大赛,将创新创业大赛与创新创业教育、地方资源和地方经济建设有机融合在一起。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还培育出不少优秀团队,并孵化出一些中小微企业(福建省开展的高校创新创业大赛主要赛项如表1 所示)。

3. 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模式。政府和高等院校、企业、行业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在校内设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校外设立实习实训基地,合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在校内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给予创新创业个人和团队店铺、租金、创业资金、基金等支持,在校外实践基地给予实习岗位、合伙人岗位等支持。以此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4. 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是指高等院校通过地方产业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开展合作,如订单班教学模式。该模式实现资源共享,合力开展招生、项目推广等,推行具体创新创业方案。如Bravo 永辉与各大高校开展的创业合伙人招聘,学生就业后就可以参与到企业内部的创业中去,这也是一种新型的产教融合形式,培育出适合企业需要的创新人才。

(三)共享机制的内涵

在高职院校的共享机制中,共享方包括:企业、行业、学校、政府等部门。共享资源主要包括企业方的科技实力、经营管理经验、众创空间、企业内部创新创业资源,行业方的行业标准、行业协会统一协调能力,学校方的创新创业学院、创业办、创业孵化基地、实验室、教师丰富的课程资源、学生的创新创业案例库、教材等。政府方面主要是通过国务院、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等各部门发布积极的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奖励政策。通过资源分析,将可共享的资源在可行的范围内建立起一个有机的系统。在共享机制中,共享各方通过共建、共享、共赢获得稳定的和持续的发展。共建是指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各方共同建设创新创业资源。共享是指共同享有相应的资源,共赢是指共享机制各方均能获得利益。

二、福建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

截至2019 年6 月15 日,福建省九市一区共有51 所高职院校。其中,公办高职院校30 所,民办高职院校20 所,中外合作办学1 所。不同性质的高职院校,其资金来源、招生方式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各有特点,福建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创新创业专业教学日益受到重视

从教育部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备案结果查询得知,2013 年至2015 年福建省仅有1 所学校(福州海峡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全国开设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的学校数量也比较少,仅有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其他开设创业管理专业的学校仅有3 所,包括中山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职业学院、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2017 年和2018 年厦门华天涉外职业技术学院连续两年招生备案,2019 年福建省有9 所高职院校开设该专业,合计招生约345 人。从全国来看,福建省高职院校的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的设置占到全国高校的17.65 %,在专业设置方面是走在全国前列的。

(二)创业大赛初显成绩

创新创业大赛的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学生的参与度有所提高。由教育部主办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福建省高职院校获奖项目数及占比逐年提高。根据教育部网站的数据进行整理,2015—2018 年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福建高职组的获奖数量一直高于本科组,且呈现逐步上升的可喜趋势。其中成绩凸显的4 所高职院校和项目分别是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的精刻蛋雕:雕梦无声、点亮人声,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御景园环保立体绿化,泉州海洋职业学院的基于快递服务构建的社区生活圈,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的金鹭宝:创造一个好睡眠的世界。

此外,福建省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创新创业大赛成功举办,多所高职学校获得大赛的奖项,为推动福建省的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起到很大的帮助,也为福建省探索创新创业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三)共享资源框架初具雏形

福建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共享资源框架初具雏形。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教材编写、创新创业培训和交流、共享资源平台的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此同时,不少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实施方案也值得借鉴和交流。

近十来年,创新创业方面的教材开始涌现。比如三明学院的许勋恩编写的《创新创意基础》《创业基础》,斯晓夫、吴晓波、陈凌和邬爱其共同编写的《创业管理理论与实践》,亚历山大·奥斯特瓦德、伊夫·皮尼厄著的《商业模式新生代》,魏炜和朱武祥编写的一系列的商业模式书籍。此外,还有很多专家和学者编写了免费商业模式、创新创业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的相关书籍,这些书籍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源泉。

在创新创业的培训和平台建设方面,值得称赞的是一家非盈利的组织——福建省汇众创新创业研究院。该研究院为省内外的高校学生提高创新创业的视频资源,为创新创业的师资培训提供平台,包括创业咨询师培训和创新创业专项职业能力培训,为企业提供人才招聘的平台。同时,该企业还开设青创小镇,为全省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实战平台,开设店铺,网络上开展产品销售等。

高职院校和高职院校之间、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学校与产业之间开展共享合作,在合作的深度和合作方式上也有长足进步。例如闽西职业技术学院早在2009 年就与紫金矿业集团合作,开展“1+1+1”模式来培养学徒制学生;福建船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晨星创投全球创新创业与就业升学视频资源平台进行合作,校内外师生均可通过这个平台学习创新创业的大量案例;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创新创业方面采取小班制的教学,课程主要围绕如何创业和如何参与创业竞赛等[5],这些做法都值得其他学校借鉴。

三、福建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共享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定位主要是指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定位。福建省九市一区的高职院校各有其特点,有的学校是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网络课程资源和培训,有的学校则是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基地,同时制定创新创业的优惠措施等。但是在定位方面多数高职院校尚不明确,是以解决当地的经济建设发展问题为主,还是提供创新的设计、创新的概念为主?如何将创新创业作为一种战略思想的组成部分,并将其列入各学校的发展规划中去,这些都成为各高职院校在制定学校发展战略时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

(二)师资力量不足,课程建设薄弱

在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进程中,教师还需要将专业知识、地方资源、生活技能等融合进课程。这些都需要具备既有创新创业能力又有创新创业经历的教师去引领学生,然而在高职院校中,这类教师非常缺乏。

2016 年开始,福建省教育厅出台《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管理暂行办法(试行)》等有关政策来引导创新创业导师的管理,积极推动创新创业导师资源库的建设。目前,高职学生要想在创业的全过程中获得专业创业导师的帮助还存在很大困难。同时,市场环境的变化也使得高职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高职院校急需一批具有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教师来开展专业教学。

在课程建设方面,教材建设和课程体系的建设相对滞后。福建省高职院校中有开设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的,主要课程一般包括:创业管理概论、创意营销、创新与创业实务、创业者与团队管理、创业机会识别与商业模式设计、创业融资与财务分析、人力资源管理、中小企业战略管理、企业风险管理、企业经营决策仿真、创业政策与法律实务、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综合实训等。这些课程对于创新创业的高职学生来说,更多的是理论知识上的传播,实践的有效开展显得相对薄弱。在课程体系方面,围绕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形成的特色课程体系资源相对较少。

(三)共享机制不灵活

每个高职院校均有可以共享的资源:课程建设方案、课题研究成果、网络视频资源、案例库等。但是,如何共享,共享什么,共享的着力点在哪里?这些都是当下共享机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厦门、龙岩、福州、泉州、武夷山等地的创新创业基地加起来数十个,创客空间上百个,如何共享这些创新创业基地,把基地的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这也是个值得探索的议题。

在创业资金来源方面,除了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的支持,学生大部分的创业资金来源于家庭支持和自身的课外兼职,参与创业的学生对资金注入的风险和投资专业方面的问题不甚了解,资金的注入与风险评估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创新创业的真正成果。

除了全国大学生创业网、福建汇众创新创业学院、创客之星、创业案例、创业视频之外,创新创业共享平台缺少深层次的案例资源交流,共享机制的建立和健全存在很大的难度。福建省毕业生就业创业公共服务网中虽然有创业导师资源,但是资源数量有限,对于大力推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需求而言,企业创业导师还需要大幅度增加。

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共享机制的解决对策

(一)明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定位

高职院校要明确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能力和层次,学生应当具有中小微企业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相应的素质,能服务和发展地方经济,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熟悉创新创业政策和法规,合理合法推进项目的进程,且具有降低和减少创新创业带来盲目投资损失的能力。

招收创新创业专业学生的高职院校,需要结合省教育厅分配的招生指标,明确生源特点,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资源优势,结合各级政府的“十三五规划”目标以及将要制订的“十四五规划”等,与地方产业、企业融合起来,精细化制订出各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将其同高职院校的评估深入融合在一起,同社会各界一起努力创造和提供创新创业所需的政策咨询以及资金、技术、人脉等方面的服务。在创新创业前、创新创业中和创新创业后提供全面的服务,形成有福建地方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定位模式。

(二)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积极建设课程资源

一般来说,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可以分为理论型教师和实践型教师。理论型教师侧重研究创新创业的基础概念、创新创业的商业模式及方案的撰写等;实践型教师大多采取外聘方式,主要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大赛的评审,为创新创业学生提供经验分享。在目前的高职院校中,大部分任课教师属于理论型教师。因此,各高职院校势必要加强理论型教师实践能力的培训。各级政府、各级主管部门,还可出台提高教师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方面的政策,鼓励其中一部分教师敢于创新创业,进而带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此外,各高职院校应开展本土化的、有特色的教材开发和使用工作,积极建设适合高职院校的教材,丰富课程资源。目前市面上的创新创业教材,多数为本科院校教师所编写,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则需要结合福建省“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资源、金融政策和经济社会状况来开展接地气的本土化建设。因此,开展本土化创新创业的院校教材编写是课程建设资源的主要任务。同时,视频资源建设、网络课程建设、教学案例分享、设计方案分享、历年培养学生的经验交流等也必须紧跟其上,将课程资源的具体内容进行进一步的丰富,进而提高课程资源的含金量。在相关资源投入建设后,进行课程资源共享,减少相关院校的重复性投入。

(三)搭建“三跨”“四融合”“三级创新”育人机制

通过“三跨”“四融合”,实现“三级创新”育人。“三跨”是指跨专业、跨学校、跨区域,“四融合”是指政府(包括教育主管部门)、行业、学校、企业四方深入融合,“三级创新”是指高中(中职)、高职、本科的三级育人。

“三跨”是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共享模式在合作方面要建立跨专业、跨学校、跨区域的机制。跨专业是指创新创业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需要不同专业的人才进行通力合作。如企业LOGO 的设计、产品的营销工作、公司的注册、财务报表的填写等工作就需要有设计专业、法律专业、营销专业和会计专业的人才进行通力协作,才能将公司注册与运营打理得更加顺畅。跨学校是指创新创业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在执行具体的实施方案时,需要不同学校师生的彼此支持、互相助力。跨区域是指创新创业与地方经济发展融合时,通过跨区域的合作,可以将资源从供给地向需求地调配,从而达成不同区域间校企的双赢收益。

“四融合”是指政府(包括教育主管部门、税务局、银行等)、行业、学校、企业等相关部门在理念上达成共识,通过四方融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行为上共同创设环境,积极提供平台资源,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可持续的支撑,构建四个主体协同育人的机制。政府通过规划引导人才专业需求,制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制度,提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孵化基地;学校则积极创造学校氛围和培养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实践能力,进行预创业模式的教育,降低学生创新创业失败的可能;行业提供标准和规范,提供预就业岗位,提供工作能力要求;企业则在行业的指导下,结合自身所处的背景,积极为高职院校提供创新创业的岗位和相关资源。不论是学校、企业、行业还是政府等部门,积极设置有实际职权的组织部门,提供具体财务上的支持,在组织结构设计上,各个高职院校可以考虑在原有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的基础上,依据实际需要再设置独立的创新创业部门(“四融合”如图1 所示)。

“三级创新”是指高中(中职)、高职、本科三个层级创新育人。即在高中(中职)阶段引入小微企业创新、到高职阶段引入中小微企业创新,本科院校则可以引入大中型企业创新,通过三个层级的创新,将创新理念和意识融入到教育过程中。同时,通过院校与院校之间学分互认,高等院校本科学校和高职学校、中职学校之间进行技术合作、实验室共用等方式,加快推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专业教育。

此外,加强福建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的交流,开展创新创业学术研讨会或者年会,将各校的创新创业成功经验进行交流和分享,才能不断提高创新创业的学术研究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层次。在金融方面,各个高职院校要加强与银行、金融机构、创业基金会的合作,定期分享金融信息,鼓励师生熟悉运用金融平台,加强成本、风险等方面的教育。在平台资源方面,可以使用福建省图书馆、各市区图书馆、各高职院校网站等平台将创新资源进行充分共享,进而解决资源获取问题。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不断升级,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建设也在逐步升级。随着大学生创新应用能力的增强和创业教育的深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也将获得不断的发展和成熟。通过搭建合理、有序、规范的创新创业共享机制的环境,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的素质和创新能力都将得到不断的提升。

图1 “四融合”图解

猜你喜欢
福建省院校资源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我给资源分分类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