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立 周 倩 汪海彬/黄山学院
2017年12月,教育部党组颁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心理育人被列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1]2019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指出:“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准则,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形成‘三全育人’工作格局”。[2]可见我国人才需求日趋专业化、全面化和健康化,“心理育人”逐步进入人们视野,心理育人研究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国内心理育人以往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阐述心理育人作用和意义;二是涉及心理育人内涵、现状、目前困境以及解决途径等。总而观之,以往研究较为注重心理育人的作用机制及内涵等,对心理与人研究的梳理较少。
本研究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图谱分析技术,将我国近三十年来“心理育人”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对前人研究进行整合梳理,分析以往研究的特点。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的期刊数据,以“心理育人”为关键词,设置搜索时间为1990-2019年,共检索到期刊论文292篇,在删除新闻、报纸等不相干文献后得到数据273条,本文基于这些数据展开。
图1 1990-2019国内心理育人时区图谱
本研究采用Citespace5.5软件绘制心理育人图谱,具体为时序关键词图谱、关键词热点图谱、历年关键词图谱、高频关键词图谱和凸显词图谱。
总体上心理育人的文献数量呈现增长趋势,特别在2017—1019年出现快速增长趋势,文献数量在2019年达到了峰值97篇。其中1990—2014年间,我国心理育人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在2016—2019年,心理学领域关于心理育人的研究迎来了一波高潮。
图2 我国心理育人关键词聚类分析图
表1显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方面研究中心性较高,表明当前我国心理育人研究领域以心理健康为主要内容。“心理育人”“高校”“育人体系”体现了心理育人的主体主要集中于高校,心理育人在高校育人体系中的重要性逐步凸显。“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揭示了心理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表1 1990-2019国内心理育人研究中心性表
图3直观地显示了我国心理育人研究的关键词聚类结果,种类种类#0为最大类,S值为0.772,包括“高校”、“育人”、“资助育人”、“‘三全’育人”、“实践”、“高校贫困生”等关键词,主要是从高校育人体系的角度对心理育人的具体实施路径进行的研究。
图3 国内心理育人凸显词图谱
种类#1为第二大类,S值为0.718,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新时代”、“大学生”、“三全育人”等关键词,主要是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心理育人的研究。
种类#2为第三大类,S值为0.687,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育人”“积极心理学”、“新媒体时代”、“辅导员”等关键词,主要是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辅导员层面对心理育人进行的探索。
种类#3为第四大类,S值为0.788,包括包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体系”、“构建”等关键词,主要是从高校思政角度探索构建心理育人体系。
种类#4为第五大类,S值为0.713,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育”、“新时代”、“协同育人”等关键词,主要是心理育人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研究,
种类#5为第六大类,S值为0.974,包括“全员育人”、“素养提升”等关键词,主要是目前心理育人在综合素养提升方面的研究。
凸显词结果发现在2013-2015年之间,以心理健康为中心的研究突发性高,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和心理疏导;在2017-2019年期间,研究主要围绕全员育人、贫困生、积极心理学等展开。两个时间段的对比来看,前一个时间段主要集中在心理健康领域和心理育人模式;后一个时间段,主要集中在解决方法和行为模式方面,关于具体措施实施方面的研究更加深入。
我国心理育人研究总体上发展呈现增长趋势,前期发展较慢,在2016年至今发展迅速,也逐渐成为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高校在研究中占据较大比重,是心理育人的主要阵地,“心理育人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育人要素,应遵循心理育人规律、构建心理育人协同体系、优化心理育人环境,推进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科学化、系统化和整合化发展[3]高校辅导员在心理育人的效用发挥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几乎贯穿整个三十年,始终占据重要地位蔡迎春、吴先超和黄必超[4-6]等人均从心理健康角度研究心理育人;在近两年,积极心理学在育人方面也开始体现,消极心理的主导地位开始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