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银
摘 要:竹笋作为清新可口、爽脆味美的绿色鲜蔬,蕴含丰富营养元素,深受人们的喜爱,竹子作为重要的林木资源,具有提高绿化面积、预防水土流失、净化周边空气的重要作用。笋竹两用林具有较高的食用、观赏价值,加强对其的培育与管理,不仅能够繁育出更为高产的竹笋品种,同时还能为当地林业带来更多经济收益。
关键词:笋竹两用林;培育管理;栽培施肥;笋竹钩梢;病害防治
一、立地条件选择与翻整
笋竹两用林在土质肥沃、酸碱适中、坡度不大、雨水充盈、湿润温热、背风朝阳的山区长势最佳。种植区域如果首次栽种笋竹,需要做好清山、除杂、翻盖等前处理工作,除杂重点在于将土壤中的杂木、碎石、垃圾挑拣干净,像枝条、树叶、杂草等腐殖质可以埋入其中,以便为笋竹生长提供所需营养。通过土沙翻盖的方式控制山坡角度在20°的合理范围内,若山地坡度率大于20°,需要采取局部翻垦、轮作种植的栽培方式,每隔4m距离挖掘深度在6m左右的储水沟,以此规避可能出现的水土流失问题;若山地坡度较小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适当进行深翻全垦,翻垦深度控制在25~30cm的合理范围。深层土壤翻垦挖掘后,需要将其中的结块捣碎,确保翻垦土壤呈现良好通透性。
二、母竹选择与结构调整
栽种母竹需要选择长势强壮、挺拔健康、竹节均匀、枝叶茂盛、鞭芽饱满的品种,该品种最好是1、2年生的胸径为4~6cm的新竹。母竹在挖掘移植前需要预测竹鞭走向,尽量沿着竹鞭方向小心挖掘,确保来鞭、去鞭长度在25~35cm、40~60cm的合理范围内。截断竹鞭时需要遵循“稳准狠”的下刀原则,确保截面整齐,避免伤害笋芽。
竹林结构调整主要通过留笋育竹、老竹砍伐两个方式进行,留笋育竹可谓最基本的调整措施,在竹林分笋前明确留存新竹数目,通常情况下每667m2林区需要留存59株左右胸径10cm,长势粗壮、竹节匀称、鞭深足够的新竹,附带竹笋留为种笋,并做好标记,其余竹笋清除干净。老竹砍伐需要遵循“保三砍四不留七”的修剪原则,以此将竹林密度控制在200~300跟/667m2的合理范围内,老竹砍伐工作最好在冬季进行。5度以上老竹全部砍伐,4度老竹适度砍伐,7度老竹砍伐数需要与留存新竹数保持一致,以此维持合理的竹林密度。
三、栽培管理与科学施肥
为了提高笋竹存活率,在进行竹苗栽种前需要对土壤施加基肥,原因在于土壤中蕴含的营养元素不能满足笋竹生长所需,因此需要在栽种前半个月对林地土壤施加饼肥、粪肥,并通过堆沤处理提高施肥效率。避阳处、大坡度林地需要栽种140~170株/667m2的笋竹;向阳处、小坡度林地需要栽种150~180株/667m2的笋竹,种竹胸径10~15cm为宜。
充沛的肥料供应是维持笋竹两用林高产、丰产的基础所在,在笋竹发育、生长阶段需要追施肥料,通常情况下每kg笋需要5~6g氮、2~3g钾、1~2g磷,每kg竹子则需要更多的肥料。4、5月份竹子萌生新叶的时候预示着竹子进入生长、发笋期,此时需要格外注意施肥种类和数量,最好施加富含KCl、CH4N2O、CaP2H4O8的肥料;9、10月份为了确保笋竹在冬季仍维持足够养分,需要适当施加越冬肥,通常情况下施加2000kg/667m2的有机肥即可。除了追加两次有机肥外,还需要依据笋竹生长特点适当补充复合肥料,生长期笋竹在施加肥料的时候需要坚持“氮磷为主,微量为辅”、“有机为主、化肥为辅”的补充原则,以此提高笋竹两用林的培育与管理。
笋竹两用林常用施肥方式有沟施、穴施、蔸施、撒施等,其中沟施就是在林地间隔2m距离挖掘宽度、深度分别为20cm的沟渠,施加肥料后覆土压实;穴施需要在竹秆基部挖掘宽度、深度分别为15cm、20cm的半月形沟,并在其中施加肥料后覆土压时;竹笋采摘后用钢钎打通竹节,间隔控制在30cm为宜,每个打通位置灌入0.1kgCH4N2O,并适当注入清水后用泥土进行封闭处理;撒施指的是将氮肥均匀喷洒到笋竹表面,以此提高笋竹培育效果。
四、笋竹管理与合理钩梢
留笋养竹、挖笋留竹在笋竹培育管理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冬笋挖掘、保留数量直接影响着春笋的产量、收益,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春笋成竹率。每年12月至次年1月将重量在1kg以上的冬笋挖掘出来,尽量避免对笋芽、竹鞭造成破坏,挖掘结束后做好土方填埋工作,避免存积雨水沤伤鞭芽。每年3月进行春笋挖掘,则优留存长势良好的春笋,每隔一天进行一次疏笋处理。依据种植密度、生长速度、竹林结构不同确定留养新竹位置及数量,通常情况下每667m2林区需要留养50株新竹。
采用专业工具将竹梢切除,合理钩梢不仅能够改善林区光照环境、提高鞭芽成活率,同时还能预防风雨危害,提高笋竹培育质量。切除的竹梢还能用于毛料加工、编制扫帚,进一步提高了林区经济收益。笋竹两用林胸径较大、株型高大、枝繁叶茂,极易受到风雨侵害,合理的钩梢处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此类不良问题。经过首次钩梢的竹林每年都需再次进行钩梢处理,以免出现钩梢竹子被新竹压制不良情况。9~11月份最适宜进行钩梢处理,结合竹林实际情况控制好钩梢强度,通常情况下海拔超过500m的林区最好选择全面钩梢处理;海拔300~500m之间的林区优先考虑挡风面、北坡、陡坡地段的钩梢处理;海拔小于300m的林区在挡风面进行轻度钩梢。
五、科学防控有害病患
针对笋竹两用林的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主要集中在竹笋生长时期,能够危害笋竹健康的病害类别有笋蝇类、夜蛾类、叩甲类、竹蝉类。科学防控有害病患有助于提高笋竹两用林培育质量及实际产量,例如笋蝇类害虫习惯于在浅土层、枯叶层越冬,因此在8月份进行杂草清除工作有助于防治此类害虫;对于笋蝇类病害较重的林区还可以辅助喷洒触杀类除草剂,并结合施肥加盖客土的方式提高笋竹病害抵抗力。及时进行退笋清理工作,降低害蟲密度;及时修剪枯梢病叶,避免病害蔓延;每1.33hm2区域安置一盏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竹笋叶蛾、竹螟等成虫。对于受损严重的竹林在笋芽生长时期进行化学防治处理,出笋前整园喷洒化学试剂,出笋后重点喷洒笋芽位置,连续喷洒2、3次即可。
参考文献
[1] 谭雁峰.笋竹两用毛竹林丰产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16(6): 34-35.
[2] 方书清.笋竹两用林丰产经营技术[J]. 安徽农学通报,2016(1): 78.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