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茶文化与顺德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2020-10-13 00:44陈艳玲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互融顺德文化产业

陈艳玲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528333)

1 问题的提出

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朝阳产业中的耀眼明星,已跃升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其研究价值不言而喻。文化产业因其具有弱边界性、强关联性等特点,决定了它更容易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正契合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因此,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便成为当今产业研究领域的热点,吸引学者们对此开展大量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四个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视角:第一,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涵义研究;第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因研究;第三,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研究;第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1]。

本文关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研究。现有大量各具特色的关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研究成果,概括起来,主要呈现以下四个特点:其一,从研究的领域上看,现有文献主要集中于研究旅游产业、信息产业、金融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其中,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模式研究尤其受青睐,其研究成果不胜枚举;而文化产业与农业、制造业等的融合模式研究成果却屈指可数。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凝聚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精髓,习近平总书记在近年的大国外交中也多次提到茶文化,掀起了一股盛世兴茶的热潮,因此,对茶文化与文化产业融合模式开展研究,无疑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需要,更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要求。其二,从研究的分类上看,现有文献对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分类普遍划分为三类:渗透型、重组型和延伸型[2-4],但这仅是理论意义上的分类,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中,往往情况更为复杂,可能三类情况兼而有之,甚至动态变化。因此,根据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实践,与时俱进地提出一种“互融共荣”的可持续升级的融合发展新模式,将成为原有分类的有益补充。其三,从研究的层面上看,现有文献对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研究仅局限于表象分析的层面,而缺乏对隐藏在表象之下的融合发展机制的深层剖析与思考。因此,对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深层机制的剖析研究,将为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打开一个全新的视角。其四,从研究的表达方式上看,现有文献对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的成果主要以文字或表格的方式呈现,略显抽象与单调。因此,在研究中运用可视化、形象化的图示方式,图文并茂地对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进行剖析,将为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表达方式。

有鉴于此,基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本文选取中国改革开放的县域发展样板——顺德为例,结合顺德的茶文化与文化产业自身的特点,探索茶文化与顺德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互融共荣”新模式,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视角剖析两者融合发展模式的内在机制,并提出四个实现路径,以期对现有相关研究进行补充与深化。

2 茶文化与顺德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势

2.1 顶层设计规划强

在国家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在地方层面,顺德区发布《顺德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对顺德文化产业的总体背景、发展基础、薄弱环节作了客观的分析介绍,进而对顺德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总体定位、具体要求、主导战略、核心产业、空间布局、重点项目和推进措施等作了与时俱进、因地制宜的科学规划。这些强有力的顶层规划,为茶文化与顺德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描绘了广阔的蓝图。

2.2 经济基础条件优

顺德区连续八年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一,第十一次入围“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2019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3 523.18亿元,比上单增长7.1%[5]。随着顺德经济的发展,顺德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需求从基础的物质层面向高级的精神层面提升,进入了高消费增长、消费结构变化的重要阶段,追求高品质的文化消费日益成为顺德人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顺德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顺德优厚的经济物质基础和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为茶文化与顺德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3 文化资源基础厚

顺德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自古人文昌盛、文化底蕴深厚,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顺德文化:水乡文化、曲艺文化、武术文化、美食文化、建筑文化、产业文化等,如“世界美食之都”“中国曲艺之乡”等一个个金漆招牌均是顺德文化的名片。深厚的文化基础,不仅支撑顺德文化产业发展,更为茶文化在顺德扎根、生长提供了沃土。顺德并非茶源地,但深受文化长期滋养的顺德人,对茶文化有着天然的钟爱,茶文化早已渗透了无数顺德人的日常生活。顺德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茶文化与顺德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创造了优厚的精神基础。

2.4 重点项目支撑牢

项目是规划得以实现的切入点与载体,顺德区根据《顺德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六大类15项重点项目建设:顺德美食文化大观园、南国丝都文化主题公园、孔雀廊创意广场、顺德糖厂体验园等,旨在通过打造一批优势明显、市场广阔、特色鲜明的重点项目,实现以重点带全局、以项目带效益、以品牌带产业、以规划带投资,带动顺德文化产业全面发展[6]。这一系列重点文化项目的规划与建设,为顺德茶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载体支撑。

3 茶文化与顺德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存在问题

3.1 重产业,轻文化

文化产业是一个具有双重属性的特殊产业,既有社会属性(即文化性),又有经济属性(即产业性)。“文化性”主要关注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等的社会效益,“产业性”主要关注效率、成本、利润等经济效益。文化产业的文化性与产业性两者缺一不可,而且文化性是文化产业的目的和本质[7]。但长期以来,顺德文化产业的发展的重心一直放在其产业性方面,虽然能促使顺德文化产业的生产效率、经济贡献度呈快速上升态势,但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下,“重产业轻文化”的失衡状态将导致顺德文化产业缺乏发展后劲。因此,顺德文化产业要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必须重视文化对文化产业的引领与支撑作用。

3.2 重聚集,轻融合

根据《顺德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顺德文化产业从各谋发展走向了产业聚集,在全区范围内形成“一带四片”的文化产业空间布局:一带(沿河休闲活力带),北片(设计与体验产业集聚区),中片(传承与研发产业集聚区),东片(休闲与创意产业集聚区),西片(水乡与武术产业集聚区)[6]。顺德文化产业在空间布局上实现了物理位置的聚集,但不同的文化之间、不同文化产业之间并没有实现深度的融合,这将容易导致“貌合神离”的尴尬局面。由此可见,要真正实现茶文化与顺德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首先应以文化的融合为切入点,促进茶文化与顺德文化的“互融”,才能最终实现茶文化与顺德文化产业融合的“形神合一”。

3.3 重共生,轻共荣

顺德虽然并非茶源地,但茶文化早已在顺德这片文化沃土扎下了深根,茶文化与顺德文化共同滋养着顺德人,形成了一种“共生”的文化生态。然而,两者在“共生”的状态下,往往各自孤芳自赏、一支独秀地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茶文化在顺德异军突起,茶文化产业在顺德遍地开花,开展得如火如荼;另一方面,顺德文化产业依靠本土优势与顺德区政府的强有力助推,实现了飞速大发展。茶文化与顺德文化产业各自的发展只是一种独立封闭式的发展,只实现了“共生”并没有达到“共荣”。因此,新形势呼唤两者互联互融,构成“命运共同体”,壮大和发展彼此,为两者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与可能性,达到共生共荣。

4 茶文化与顺德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互融共荣”模式构建

4.1 “互融共荣”模式的设计思路

茶文化与顺德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互融共荣”模式的构建,首先需要构建两者“互融”的新关系、新方式,进而探究“互融”后的“共荣”机制。

4.1.1 构建“互融”新型关系

本文所研究的茶文化与顺德文化产业“互融”,并非“1+1=2”的简单数量增加,也不是“A+B=AB”的直接物理拼凑,而是首先研究茶文化、顺德文化产业各自的特性与作用,然后在两者具备融合条件的具体领域里(交集)构建一种新型的融合关系,让两者在交集中产生“化学作用”,实现“X * Y=无限可能”,裂变出更多的能量与可能性,促进茶文化与顺德文化产业的内涵与外延不断丰富与延伸。

4.1.2 探究“共荣”循环机制

茶文化与顺德文化产业的“共荣”就是要将两者构建成“命运共同体”,进而实现两者持续提升地发展,本文研究茶文化与顺德文化产业的“共荣”机制,实质就是构建一种可持续升级的双效循环。这种循环机制要实现两个目标:其一,是可持续升级的循环;其二,是双效的循环。可持续升级的循环,不是在同一水平的闭环循环,而是经过一次循环后进入一个更高的起点再开启新一轮的循环,每循环一次都上升到一个新水平,呈现纵向发展的立体循环;双效的循环,不是一个单链的“0”字形循环,而是一个双轨的“8”字形循环,每一次循环都会实现两种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别对茶文化与顺德文化产业起促进作用。

4.2 “互融共荣”模式剖析

以下将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视角,通过“解剖式”的分析方法,从整体到局部逐层深入地介绍茶文化与顺德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互融共荣”模式。

4.2.1 宏观视角下的“互融共荣”模式——适度融合

宏观视角下的“互融共荣”模式,所描述的是茶文化与顺德文化产业从整体上的“互融”界限的问题。茶文化是普适的“大文化”,顺德文化是本土特色的“小文化”,两者有着共通的属性,也有着各自的个性,因此,茶文化与顺德文化产业的融合,并非两者全方位的完全融合,而是采用两者适度融合的方式,实现求同存异。那么,互融的“度”该如何把握?本文引用物理学中的概念进行分析:每个事物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它有独特的“内核”,这是它个性化的DNA;而它又会对别的事物产生影响,是因为它有“能量场”。所以,茶文化与顺德文化产业融合的合适的“度”,是指两者在各自的“能力场”范围内进行融合,而各自的“内核”区域始终保持独立(见图1)。

图1 宏观视角下茶文化与顺德文化的“适度融合”

4.2.2 中观视角下的“互融共荣”模式——分步融合

中观视角下的“互融共荣”模式,所描述的是茶文化与顺德文化产业“互融”的具体实现路径。文化产业兼具社会属性与经济属性,是文化与产业的有机结合体,故顺德文化产业可以分解为“顺德文化+文化产业”。那么,中观视角下茶文化与顺德文化产业融合的实现路径可以表述为“(茶文化+顺德文化)+文化产业”,即两者的融合依次进行了两个步骤:第一步,茶文化与顺德文化的适度融合,即“茶文化+顺德文化”,产生一种新的“融合文化”;第二步,“融合文化”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即“融合文化+文化产业”,“融合文化”以文化资源形式进入文化产业的运作流程(见图2)。

图2 中观视角下茶文化与顺德文化产业的“分步融合”

4.2.3 微观视角下的“互融共荣”模式——循环共荣

微观视角下的“互融共荣”模式,所描述的是茶文化与顺德文化产业“共荣”的作用机制——可持续升级的双效循环。参考王广振和曹晋彰提出的文化产业解释框架,这种循环具体的作用流程如下:茶文化与顺德文化产业的“共荣”是以两者的“互融”为前提的,“互融”所产生的“融合文化”以文化资源的形态进入文化产业的具体运作过程,经过创作与制作(创意)、批量生产(复制)让文化资源演变成融合文化产品,再经过流通展示(传播)、购买使用(消费)、再生产等环节,让融合文化产品最终转化成两种新的形态——社会效益(消费者体验到的文化意义和快感)、经济效益(文化产业的资金效益和品牌价值),“社会效益”促进文化的提升发展,“经济效益”推动文化产业的升级迭代;提升后的文化和升级后的文化产业又进入新一轮的“融合”,以此类推,两者的双效循环呈现升级式的持续推进,实现两者的“共长共荣”(见图3)[1]。

图3 微观视角下茶文化与顺德文化产业的“循环共荣”

5 茶文化与顺德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互融共荣”模式的实现路径

综上所述,本文探索茶文化与顺德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互融共荣”模式,重点研究如何促进茶文化与顺德文化产业发生“化学作用”,形成互惠互利的“命运共同体”。借鉴自然科学中加速“化学反应”的思路与智慧,本文结合茶文化与顺

德文化产业的自身特点与存在问题,系统提出茶文化与顺德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互融共荣”模式的四个实现路径(见图4):出政策(提高温度)、投资源(加入催化剂)、扩需求和强供给(增加两者接触面积)。

图4 茶文化与顺德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互融共荣”模式的实现路径

5.1 出政策

5.1.1 顶层规划

第一,提升顶层规划的战略高度:茶文化与顺德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是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一场深层变革,顺德应将两者融合发展提升到促进顺德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战略高度上来,做好长远的布局与谋划。第二,提升顶层规划的辐射广度:茶文化与顺德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应立足顺德、放眼全球,以两者融合发展的本土化为切入点,夯实基础,待两者融合发展成熟后借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逐步向区域化发展,进而借助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契机,将茶文化与顺德文化产业整合宣传走向国际。

5.1.2 配套支持

第一,统一思想、多方联动、完善配套:建议在顺德区政府的统一部署下,经济、人力资源、科技等相关部门联动,完善政策配套与衔接。第二,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分级支持:建议根据茶文化与顺德各类具体文化产业的融合现状,按重要程度或融合程度进行分类、分级,对其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并按不同的融合发展级别给予不同额度的资金扶持,形成科学合理、动态调整、引导良性竞争的支持体系。

5.2 投资源

5.2.1 人才引育

第一,人才引进:直接从国内外引进有经验的优秀个人、团队与工作室等。第二,人才共享:通过产业联动,互通有无,共享专业人才的智慧与资源。第三,人才培训:对原有从事文化产业的人才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提升其专业技能;对社会人员进行文化产业方面的分级培训,让其逐步向文化产业人才转型。第四,人才培养:充分利用顺德及周边的各大高校的优势,一方面开展茶文化与顺德文化产业的普适性专业培养,增加普适性专业人才的供给;另一方面,校企联合开展针对性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实现人才从学校到产业的无缝对接。

5.2.2 科技赋能

第一,打造智慧产业链:顺德应与时俱进,乘着“万物互联”的东风,打造茶文化与顺德文化的智慧产业链,促进文化产业链从传统的运作方式向数字化发展新模式转变。第二,创建文化创意“云”:顺德可以创建文化创意“云”,通过虚拟资源与虚拟应用,将人们想到的可能性以可视化的方式模拟呈现出来,效果可行再投入实践,既支撑创意表达,也节约试验成本。第三,组建虚拟产业集群:顺德可以突破时空局限,通过互联网组建茶文化与顺德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虚拟产业集群”,让集群内的成员实时共享信息、资源,实现对口高效合作。

5.3 扩需求

5.3.1 文化差异化

一方面,从不同视角讲好“茶与顺德的故事”:“顺德早茶的魅力”——茶文化与顺德美食文化的故事、“禅茶一味的参悟”——茶文化与宝林寺佛教文化的故事、“民间养生的智慧”——茶文化与香云纱非遗文化的故事、“岭南美学的熏陶”——茶文化与清晖园岭南建筑文化的故事、“天人合一的和谐”——茶文化与逢简水乡生态文化的故事等,让故事在目标消费者心中产生文化与情感上的共鸣。另一方面,要引导顺德文化产业走特色化、内涵化、品牌化的发展之路:将“顺德文化产业”特色属性赋予“茶”的文化内涵进行升级,进而形成知名的IP,增强品牌在市场的话语权,提升其吸引力,拉动更大的市场需求。

5.3.2 载体多样化

茶文化与顺德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需要以载体的“多样化”来展现文化的“差异化”,建议可以作以下尝试:影视作品(顺商茶道)、文创产品(香云纱茶席套装)、体验项目(宝林寺禅茶礼佛)、文学作品(小城茶事)等。载体多样化的做法,浅层的作用是满足、维系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 ;而深层作用的是引领、激发、培育需求,扩大茶文化与顺德文化产业IP的吸引力。

5.4 强供给

5.4.1 特色化

茶文化与顺德文化产业的供给向“特色化”发展,建议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产品与服务开发思路,主要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以顺德特色文化“包装改良”茶文化产品与服务:打造独具顺德文化特色、代表顺德顺商精神的顺德茶品类与品牌等,为新时代的茶文化产品与服务赋予更丰富、更立体、更接地气的新内涵;另一方面,是以茶文化“包装提升”顺德文化产品与服务:以茶文化的内涵来提升顺德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审美情趣,并借力茶文化的普适性来提升顺德文化的传播力。

5.4.2 规模化

茶文化与顺德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中,需要以“规模化”来实现“强供给”,形成规模经济的优势,从而实现产业盈利的目标。从宏观的文化产业层面来说,顺德可以依托实体与虚拟的文化产业集群,发挥联动效应,重点打造“四化”融合(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信息化)的智慧产业园区,在线上线下的园区内通过全产业链的无缝对接与协作来实现规模化;从微观的单个文化企业层面来说,重点需要进行数字化、智能化的整体规划,开展全方位的配套改革,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创新的规模化[8]。

6 结语

顺德拥有茶文化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构建茶文化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互融共荣”新模式,将有望破解茶文化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困局,开创“文化互融促产业,产业繁荣兴文化”的新局面,奋力闯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顺德之路。

猜你喜欢
互融顺德文化产业
7.1声道定制影院+KTV案例 顺德华侨城
智能电视亮相 OPPO智美生活发布会开启万物互融新生态
世界美食之都——顺德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南北派竹笛彼此相借鉴分流与互融并行
顺德糖厂改造策略研究
互融共进促和谐——关于湖北荆门城市民族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