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的自然空间格局保护规划
——以原平市为例

2020-10-13 03:39白凡玉
建材与装饰 2020年28期
关键词:原平市敏感区城区

白凡玉

(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01)

近年来,我国各地特大降雨频发,城市内涝问题严峻。如何有效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内涝、水环境和水生态等问题,有效开展海绵城市系统工程的研究与建设显得更加迫切。本文以原平市为例,结合如今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经验,探索小城市的自然空间格局保护规划。

1 城市概况

1.1 地理区位

原平市地处山西省忻州市中部,东经 112°17′~113°05′,北纬38°35′~39°09′之间。东部与五台山临近,西部与宁武相靠,南部与忻州、定襄毗邻,北部和代县、朔城区接壤。

1.2 地形地貌

原平市属于山地型高原,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地面平均坡度8.8‰。东部为五台山系;西部山峰绵延,属于管岑和云中两大山系;中部是以滹沱河为主及其五大支流形成的冲击盆地,地势平坦。

1.3 气候气象

原平市地处华北黄土高原,常年温带季风型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内季风环流随季节变替明显。一般降雨少而集中,平均降雨量450mm 左右。7、8、9 月是主要集中降雨时间,年平均气温8~9℃,年平均蒸发量1848mm,全年日照时数为2800h,无霜期120—160d,风向以西北风为主,以往各年平均风速2.3m/s。

1.4 主要河流水系

原平市河流水系分别属于黄河水系和海河水系,在地理位置上处在山西省水系最密集的地区。本市最大的河流滹沱河发源于繁峙县太戏山,滹沱河纵贯南北,在原平境内形成五条较大的支流,分别为阳武河、永兴河、长乐河、同河、北云中河等支流。

2 生态敏感性分析

2.1 生态敏感因子

海绵城市建设坚持生态优先这一原则,并把生态优先贯彻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原平市生态本底变化多样,识别出城市建设中生态敏感的区域,并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进行合理的规避,是原平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前提。

通过对宏观尺度海绵要素的分析与指标评价,同时对原平市的海绵城市建设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

评价体系包含自然地理、生态资源两个一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坡度、高程、土地利用类型、河流、植被覆盖、土地利用规划划定的禁止建设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生态红线保护区等八个二级因子。

2.2 生态敏感评价

按权重将各因子评价结果,通过空间叠加获得综合评价结果,并将分为四个生态敏感区,分别是不敏感区、低度敏感区、中敏感区和高度敏感区,为基本生态控制线划定、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和城乡空间发展提供支撑。

从生态敏感性叠加分析结果来看,改造后原平市适宜建设区占41.24%、基本适宜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占比50.05%,高度敏感区比例仅占8.71%,原平市在未来可预见的规划时段内潜在建设用地的数量不会对城市建设构成制约。

生态高敏感区占比8.71%,主要集中在生态林地植被较好的区域、重要的河网水系和水源地、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等区域。以生态涵养与水土保持为主要功能,禁止建设对生态环境有胁迫的项目,适度开发以自然要素为基础的生态循环项目。

生态中敏感区占比41.24%,主要集中在以农业用地、一般水域用地、地质灾害中易发区等区域。该区域以水土保持与生态项目开发并重,可开发建设生态循环类项目,重点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适度开发生态旅游项目,加强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

生态低敏感区占比39.06%,集中于农业垦殖频繁的区域与建设中心的部分周边区域,该区域植被类型主要是部分长势不好的农作物、疏林与草地等,该区域坡度较缓,水土侵蚀风险较低。该区域以污染较低的环保类项目为主导,同时选择性开发效益高项目,并加强污染防治措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的目的。

生态不敏感区占比10.99%,主要集中城乡建设用地、工矿设施用地、地质灾害低易发区等区域。该区域主要以经济建设为主导,提高城乡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宜居的发展目标。

3 自然空间格局保护

3.1 生态安全格局

通过对生态敏感性和市域范围内的建设条件进行分析,融合各因子分析结果,综合多层次、多尺度、多途径的生态空间调控与规划,构建形成“两屏两带、蓝脉绿网、两山多点”的原平市市域生态格局。

3.1.1 两屏两带

两屏:东部山区、西部山区均作为原平市中心城区的外围生态屏障,对该区域内的山、水、林、田、湖等要素进行原位保护,对生态环境已经得到破坏的区域进行生态修复,为海绵城市建设构建初期雨水截留和蓄滞的第一道生态屏障。

两带:原平市中心城区外围丘陵、山底等不适宜建设的区域,形成第二道生态缓冲区。该区域应注重提高植被覆盖度,采取建设郊野公园、生态湿地等措施,充分发挥绿地、水系对雨水的吸纳、渗透、畜排和净化的作用。提高原平市中心城区外围的截洪、滞洪能力,未来作为原平市海绵城市对初期雨水处理的第二道缓冲屏障。

3.1.2 蓝脉绿网

蓝脉:以滹沱河、沙河、牛卧河流域水系及阳武河、永兴河、长乐河、同河、北云中河等支流作为重要的自然排水系统,对已受破坏的岸线进行生态改造,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发挥原有水系对城市雨水的吸纳、净化、利用等生态功能。

绿网:以中心城区主干道绿化,蔓延沙河、牛卧河和滹沱河绿化,以及中心城区布局多个城市公园和广场等均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生态廊道,也是下沉式绿地重要的布设区域。原平市的海绵城市建设在改造原有的绿化带的基础上,也应增设一些重要的景观节点、贯通重要的廊道绿化带等,增加道路对初期雨水的渗滞、净化作用,减缓排水管渠的排水压力。

3.1.3 两山多点

两山:以云中山、天涯山两座山体作为城市重要的核心生态斑块,对其进行严格保护,维护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作为原平市中心城区水系上游的重点生态空间,为下游水系进行初期径流控制,促进下游水生态、水环境等海绵功能的回复。

多点:以五峰山、玉皇山、城郊森林公园、水库湿地等中心城区内部大型绿地公园为重要的自然节点,以及寿宁寺、慧济寺、石鼓寺、普济寺、朱氏牌楼、玉皇庙、大营温泉等重要的人文景观节点,对重点对绿地进行低影响设施的增加或改造,促进公园绿地对局部区域的雨水进行吸纳、蓄滞和净化。

3.2 生态功能分区

经过对城市生态安全格局进行构建,确定原平市整体的海绵生态功能分区,规划将原平市分为生态水土保育区、一级雨水缓冲区;原平市中心城区内部分为水安全防护区、水环境整治区和二级雨水缓冲区。

生态水土保育区:原平市东部、西部山区为重点的水土保育范围,其中西山生态修复区以独立工矿区为重点,集中建设连片生态防护林,形成原平市西部重要的绿色屏障。东山山区主要以苏龙口、中阳、东社、南白为重点,形成原平市东部重要的绿色防护和林果经济发展区域。

一级雨水缓冲区:以中心城区东西两侧丘陵地带为一级雨水缓冲区,结合五峰山风景区、大营温泉、天涯山景区、滹沱河国家湿地公园等自然与人文景观节点建设人文生态型公园绿地,以滹沱河、阳武河、云中河等流域农田林网为重点,增加丘陵地区的植被覆盖面积,发挥外围郊野区对雨水的初期蓄滞、吸收和净化能力。

二级雨水缓冲区:以原平市中心城区内部的牛卧河、沙河流域以及周边的绿地公园为二级雨水缓冲区,海绵城市建设应对现有河道进行生态修复和改造,对现有绿地公园增设物滞留地、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低影响设施,实现原平市中心城区内部对雨洪的再次消解和利用,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更安全的外部环境。

水环境整治区:原平市城市建设活动和工业选址距离河流较近,规划以原平市中心城区城市活动密集区、原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其他工业集聚区附近区域为重点,对因城市活动、化工、冶金对水环境造成影响的区域进行重点整治。

水环境安全区:以原平市中心城区城镇开发边界内部的区域,一级市域范围内水源保护区为水安全重点防护区,该区域为未来城市扩展的限定空间范围,是城市居民工作、生活、学习的高度集聚区,为城市给水要求高度保障的区域;也因城市内部下垫面的影响,易涝问题贫乏,该区域排水压力较大,易产生内涝。该区域是海绵城市建设应重点实现雨水快排、调蓄和利用,首先保障城市居民生活生产安全的区域。

图1 原平市海绵城市功能分区

4 结束语

海绵城市建设作为一项处于发展阶段的新兴产业,关联到较多新技术、新工法、新材料的应用,需要规划、水利、给排水、建筑、道路、园林、地勘等多专业的协调,本文以生态敏感评价为研究手段,提出原平市自然空间保护格局,为海绵城市规划编制提供了研究思路和研究策略。

猜你喜欢
原平市敏感区城区
长沙市望城区金地三千府幼儿园
淮河流域新时期突出水生态问题探讨
城市水安全建设管控规划——以原平市为例
基于GIS的赣南地区城镇生态安全格局研究
——以赣州市龙南县为例
金霞早油蟠在保定满城区的表现及栽培技术
再现生机的非遗炕围画
原平市举办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
在某个敏感区如何协调区域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探究
福田要建健康城区
ILS临界区与敏感区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