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仲玉 刘兆云
1. 福建省宁德市中医院临床药学室,福建宁德 352100;2. 福建省宁德市中医院脾胃病科,福建宁德 352100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属于临床治疗中较为常见的一类药物,其主要是由冠头孢菌培养液中分离的头孢菌素C,经改造侧链而得到的一系列半合成抗生素[1]。在临床治疗中具有抗菌谱广[2],并且具备引起的过敏反应较青霉素类低以及对酸及各种细菌产生的β- 内酰胺酶较稳定等用药优点,其作用机制与青霉素等同,均是由于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生成而达到杀菌的目的,属于当前开发较快的一类抗生素药物[3]。近年来,各大医院的临床用药中经常出现滥用以及扩大使用抗生素范围的现象[4],导致多数患者对于抗生素的耐药性逐渐升高,并且容易产生多种不良反应现象,整体破坏了我国抗菌药物使用的基本要求[5]。本研究将通过对本院200 例处方中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以及患者的皮试情况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2018 年9 月~2019 年9 月开具的200例门诊西药房处方,所有处方中男性患者120 例,女性患者 80 例;患者年龄4 ~ 70 岁,平均(30.1±1.5)岁;其中主要包括头孢唑林皮试和头孢菌素原液皮试患者分别为60 例和40 例。
(1)针对我院开具的200 例处方采用相关的抗菌药物药代学、药动学以及药理机制对其中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与计算,其中使用率= 使用处方例数/ 总例数×100%;(2)皮试:头孢菌素原液皮试组采用头孢类抗菌药物加上0.9% 的氯化钠注射液配置500μg/mL 的皮试溶液,在患者的前臂掌侧进行皮试试验,对患者皮试后出现的过敏反应进行记录。头孢唑林皮试组采用头孢唑林药物加上0.9% 的氯化钠注射液配置500μg/mL的皮试溶液,在患者的前臂掌侧进行皮试试验,对患者皮试后出现的过敏反应进行记录。
计算200 例处方中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使用情况以及两组患者进行皮试后产生的过敏反应症状,其中主要过敏反应包括消化系统(腹泻、恶心)和泌尿系统(肾功能衰竭、肾毒性)。过敏反应发生率= 过敏反应发生例数/ 总例数×100%。
本研究数据处理使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频数(n)、构成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 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检验水准α=0.05。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我院严格遵守国家要求使用抗菌药物,头孢菌素类使用为38 例,总占比19.00%;其中包括口服头孢菌素28 例,静脉用头孢菌素10 例,我院主要使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科室分别为普外科总占比17.14%,急诊科总占比20.51%,儿科总占比22.73%,骨伤科总占比14.29%,心肺科总占比18.75%,使用情况基本合理;见表1。另外,我院的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主要为注射用头孢他啶(规格:1.0g/ 支)、注射用头孢替安(规格:0.5g/ 支)、头孢地尼胶囊(规格:0.1g×6 粒 / 盒)、头孢克洛缓释片(规格:0.375g×12 片 / 盒)以及注射用头孢噻肟钠(规格:0.5g/ 支)和头孢克肟颗粒(规格:50mg×6 包 / 盒),见表 2。
表1 我院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试用情况分析
两组处方的过敏反应比较明显,头孢菌素原液皮试组患者的过敏反应发生率为0(0/4),头孢唑林皮试组患者的过敏反应发生率为33.33%(2/6),头孢菌素原液皮试组的过敏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头孢唑林皮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2 我院头孢菌素使用量
表3 我院静脉用头孢菌素皮试情况分析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中主要具有抗菌谱广,引起的过敏反应较青霉素类低以及对酸及各种细菌产生的β- 内酰胺酶较稳定等用药优点。其药物的主要核心为7- 氨基头孢烯酸,是头孢菌素的重要衍生物,经过相关医学研究资料证实[6],该核心与6- 氨基青霉烷酸极为相似。临床用药过程中,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应用极其广泛,其可以用于患者的任何一个部位,并且具有较强的杀菌功能,同时也可以将此类药物应用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感染类疾病[7]。近年来,随着头孢菌素在我国各大医院的广泛应用,人体内的较多数细菌已经对该类药物或多或少的产生了一定的耐药性[8],甚至对于较长期服用该类药物的患者已经产生了多重耐药,因此,我国相关医药学用药说明表示[9],对于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进行合理应用,才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同时也可以降低该类药物的抗耐性,使更多患者受益于此类药物。本研究结果显示,我院严格遵守国家要求使用抗菌药物,其使用为38 例,总占比19.00%(38/200);其中我院主要使用头孢菌素抗菌药物的科室分别为普外科总占比17.14%,急诊科总占比20.51%,儿科总占比22.73%,骨伤科总占比14.29%,心肺科总占比18.75%,使用情况基本合理。目前,我院对于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使用主要集中在注射用头孢他啶,当然在有药敏条件下用药会更明确,不宜完全凭经验用药,对于考虑 G+菌感染者首选第一代头孢,而不适宜用第三代头孢;临床用药中通常针对皮肤科及外科等考虑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者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
我院头孢菌素抗菌药物处方使用率均符合国家要求,但少数存在不合理现象,其主要现象为:(1)重复给药现象严重[10]:临床治疗中针对相关患者会出现重复给药的现象,如在给予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时,给予患者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治疗的同时,会出现同类药物头孢地尼胶囊配合治疗,两种药物均属于抗菌药物,其中一样已经对患者具有一定的药物疗效,如果再加上另一种,不但不会使效果翻倍,同时还会增加患者用药后产生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无形中降低了患者的耐药性;(2)药物搭配不合理[11]:在临床用药治疗中,常会出现用药搭配不合理的现象。如在使用头孢克洛缓释片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药物罗红霉素共同治疗,前者本身化学结构中 β 内酰胺环的酰胺基与肽聚糖五肽相似,会影响肽聚糖的合成,使细菌细胞破裂而死亡[12];但是后者则属于生长抑菌剂,可以有效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两种药物联合使用,会出现相互拮抗的现象,毋庸置疑会大大降低药物本身的抗感染性,降低患者的临床疗效;(3)药物用法不当[13]:在临床治疗中,有些患者会根据自己的服药经验对药物服用方法进行自我决定,更加忽视医生所表达的注意用药说明事项等内容,从而使药物的临床疗效降低,甚至部分患者会出现不良反应情况;(4)溶媒选择不合理:注射用头孢噻肟加入 5% 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出现混浊现象,β- 内酰胺类在近中性(pH=6 ~ 7)溶液中较为稳定,酸性或碱性溶液均易使β- 内酰胺环开环,失去抗菌活性,尤其是头孢噻肟在酸性葡萄糖注射液中降解极快,故应选生理盐水做溶媒。
根据相关临床用药指导原则提示[14],青霉素钠药物在对患者进行注射前必须对其进行青霉素皮试试验,如果患者的皮试试验结果显示为阴性,则可以应用[15-16];针对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虽然无需在用药前必须进行皮试试验,但是也需要询问患者是否存在相关的过敏史,以防出现交叉过敏现象;另外,头孢菌素类药物抗原多样性及抗体的不均一性,单纯使用青霉素作皮试,不能完全预测出特异免疫反应的个体,对青霉素不过敏的患者却可能对头孢菌素过敏;本研究结果显示:头孢菌素原液皮试组患者的过敏反应发生率为0(0/4),显著低于头孢唑林皮试组患者的 33.33%(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说明使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原液进行皮肤过敏试验,能显著降低假阴性的发生率,因此,临床中对于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使用需要进行合理用药。
综上所述,本次针对我院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以及皮试情况的研究分析得出,在使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时需要进行合理用药,同时需要针对特殊人群进行皮肤过敏试验,但此次分析处方例数较少,仅存在参考意见,如果需要详细了解用药相关事宜,可进行大范围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