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实证研究与政策启示

2020-10-13 14:54颜雅英
关键词:华东地区位次方阵

颜雅英

(泉州师范学院商学院, 福建泉州 362000)

华东地区总面积不到全国的8.7%,经济总量达到全国近40%,是我国经济文化最发达地区,也是我国综合技术水平最高的经济区,借助“一带一路”建设为沿线地区带来的新发展机遇,华东地区发挥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以及海峡西岸经济区升格为国家战略所带来的发展机遇期,积极有为,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升,持续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进一步探索科技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及动力机制,借鉴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成果,按照研究样本相似可比准则,我们选择华东地区六省一市作为研究对象,以科技创新能力水平为目标构建相应的评价体系,进而实证分析和比较华东地区各省市的科技创新能力水平,通过剖析科技创新诸多要素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互影响及作用机制,提出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区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并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所借鉴和启示。

一、理论综述

熊彼特(J·SchumPeter)最早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创新概念及理论,此后经过几代学者的共同努力,创新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1]新古典经济学(Arrow;Romer)认为技术具有溢出效应,政府应加强干预,促使经济活动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2];而新制度经济学(North)则认为制度创新会决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又会降低制度创新成本,故而,新制度经济学领域的相关学者就提出政府应加强制度创新界定和保护技术创新[3];国家创新系统理论(C.Freeman;M.Porter)认为政府应通过体制调整和制度安排,集聚各类创新主体,优化创新资源,提升国家整体协同创新能力[4]。20世纪80年代以后,受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存在“滞胀”的压力以及新技术革命的影响,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进一步引发政界、经济界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国外政府和组织研究成果如世界经济论坛(WEF)《全球竞争力报告》中的国家创新能力指数、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的创新能力指数(ICI)等,为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借鉴。[5]国外专家学者从创新投入、创新环境、管理能力、创新产出等不同理论角度和视角研究区域创新能力对区域发展的贡献。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和理论界逐渐把把国家创新理论与国家竞争力理论结合起来,对中国省域乃至世界各国综合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6]由此可见,科技创新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对科技创新内生动力和核心资源要素的深入剖析,把国家创新理论和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有机融合起来,进一步形成和完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体系。

二、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构建的相关模型和指标体系主要依据和参照《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按照全面性、公开性、标准化等原则确定评价指标。基于以上标准和原则,在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中共搭建了三级的指标,其中,设置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11个、三级指标39个。一级指标“科技创新环境”包括“科技人力资源、科研物质条件、科技意识”等3个二级指标,“研究与发展(R&D)人员数、吸纳技术成交额、有R&D活动的企业占比重”等12个三级指标;一级指标“科技活动投入”包括“科技活动人力投入、科技活动财务投入”等2个二级指标,“企业R&D研究人员占比重、R&D经费支出占GDP比值、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等6个三级指标;一级指标“科技活动产出”包括“科技活动产出水平”1个二级指标,“科技论文数、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系数、发明专利拥有量”等3个三级指标;一级指标“高新技术产业化”包括“技术成果市场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等2个二级指标,“输出技术成交额、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高技术产业利润率”等9个三级指标;一级指标“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包括“经注发展方式转变、环境改善、社会生活信息化”等3个二级指标,“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综合能耗产出率、环境质量指数”等9个三级指标。[7]通过三级指标的构建,从而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体系。

(二)评价方法

数据来源于全国和省市政府公开统计数据,以国家标准和部门标准计算的统计指标为标准,指标加权延用历年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赋值。[7]

三、华东地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结果分析

选取“十三五”期间2015-2018年4年间华东地区六省一市各项科技指标值,利用所建模型运行,形成华东地区4年间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值,模型运行结果见表1,表中“/”后的值表示当年度指标评价值在全国的排位,综合评价值越大,排序位次越靠前,反映出科技创新综合能力越强;反之,综合评价值越小,排序位次越排后,反映出科技创新综合能力越弱。运行结果显示,2018年上海综合评价值85.63,居全国第1位,在六省一市28个指标值排在第1位,说明2015-2018年间4年间华东地区六省一市中,2018年上海具有最强的科技创新综合能力;2015年江西综合评价值43.07,居全国排位第23位,在六省一市28个指标值中居第28位,说明2015-2018年间4年间华东地区六省一市中,2015年江西科技创新综合能力表现最弱。

(一)综合评价值呈现出“三三一”三极分布方阵

“十三五”期间,华东地区各省市紧紧围绕“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期,并借助“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华东地区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经济发展的优先地位,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值指数稳步提升。从以上模型运行结果可以看出,“十三五”期间,华东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呈现出“三三一”三极分布方阵,综合评价值显著高出区域综合评价平均值(65.33)为第一方阵,综合评价值波动在综合评价平均值附近(65.33)为第二方阵,综合评价值显著低于综合评价平均值(65.33)为第三方阵,见表1。

表1 华东地区2015-2018年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值

1. 上海、江苏、浙江3省市科技创新能力位于华东地区第一方阵。3省市充分利用“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的政策红利,形成以科技“带”引领和推动经济“带”发展的新模式,强化新材料、信息技术以及高端装备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沿线省市科技创新能力取得明显突破。其中,上海实施包含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的“上海方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江苏作为传统制造业大省,在推动科技创新进程中紧扣省内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需求,统筹科技创新要素资源的集聚,形成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浙江则以四大科技创新计划为引领,大力推进产业链协同创新工程。上海、江苏、浙江3省市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值逐年递增,2015年,上海、江苏、浙江3省市的综合评价值为82.48、73.06、67.58,到2018年增长至86.63、77.13、74.26,4年间,上海、江苏、浙江综合评价值分别增长3.82%、5.57%、9.88%。上海、江苏、浙江3省市综合评价值排名位居全国前列,并大幅高于全国水平(66.81),其中,上海稳居全国排名前2位,江苏、浙江分别位居全国排名5、6位。

2. 山东、福建、安徽3省科技创新能力位于华东地区第二方阵。山东利用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等多区叠加政策优势,围绕产业链打造创新链实现高质量发展,从而形成具有山东特色的区域创新发展格局;福建拥有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和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两个重要平台,努力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体制机制,打造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对推动区域经济创新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安徽近年来在科技创新方面进步较快,省会合肥作为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城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不断完善以合肥为中心辐射全省的区域创新网络。山东、福建、安徽3省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值逐年递增,分别从2015年的59.53、56.42、51.43递增到2018年的65.71、61.38、63.46,增长率分别为10.38%、8.79%、23.39%。2018年山东、福建、安徽3省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值分别位于全国第10、13、11位。值得注意的是,安徽科技创新能力虽然低于全国水平(66.81),但是4年间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值增长23.39%,2018年首次超过福建省,排名从2015年的全国第15位跃居全国11位。

3. 江西省科技创新能力位于华东地区第三方阵。江西位于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东南等区域腹地,区位优势明显,着力打造成为“一带一路”倡议连接点和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充分发挥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等各类实验区的示范引领作用。江西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值逐年有所递增,分别从2015年的43.07递增到2018年的51.28,增长率为19.06%,2015-2018年4年间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值分别位于全国第23、22、20、19位,在全国的位次逐年递增。但是,相对于华东地区其他省市,江西科技创新能力总体偏弱,每年均排在华东地区末位。

(二)分指标评价值区域特性明显

分指标包括三个层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评价值包含5个指标,由11个二级指标加权而成,二级指标又分别由39个三级指标加权而成。模型运行结果见表2,表中“/”后的值表示当年度指标评价值在全国的排位,评价值越大,排序位次越靠前,反映出该项指标能力越强。运行结果显示,华东地区分指标评价值区域特性明显。

1. 科技创新环境。2015-2018年间,第一方阵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科技创新环境评价指数”总体稳中有升,分别从2015年的80.60、78.04、69.88变化为2018年的79.18、82.99、72.96,在全国排名的位次分别从2015年的3、4、6位变化为2018年的4、3、5位,增长率分别为-1.77%、6.34%、4.41%,而全国“科技创新环境评价指数”4年间为增长率6.88%。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上海科技创新环境评价指数出现较大波动,从2017年的84.13下滑至2018年79.18。第二方阵山东、福建、安徽三省“科技创新环境评价指数”分别从2015年的72.37、57.73、53.39增长为2018年72.71、65.82、59.33,在全国排名的位次分别从2015年的5、9、15位变化为2018年的6、8、13位,增长率分别为0.47%、14.01%、11.13%。“十三五”期间,福建通过机制体制创新,不断改善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加大科技仪器和设备投入等改善科技创新环境,福建省4年科技创新环境指数虽然均低于第一方阵和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差距逐年缩小。第三方阵江西“科技创新环境评价指数”改善缓慢,从2015年的46.88增长为2018年50.10,在全国排名的位次22位不变,增长率为6.87%,但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88%),应引起重视。[8]

表2 华东地区2015-2018年科技创新能力分指标评价值

2. 科技活动投入。2015-2018年间,第一方阵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科技活动投入评价指数”总体增长缓慢,分别从2015年的80.44、79.21、77.44变化为2018年的83.39、79.64、81.66,在全国排名的位次分别从2015年的1、3、4位变化为2018年的2、4、3位,增长率分别为3.67%、0.54%、5.45%,全国“科技活动投入评价指数”4年间为增长率1.89%。浙江加大科技活动投入力度,以5.45%的增长率从全国第4位跃居全国第3位。第二方阵山东、福建、安徽三省“科技活动投入评价指数”分别从2015年的68.22、60.33、63.55增长为2018年69.93、61.08、73.29,在全国排名的位次分别从2015年的7、9、8位变化为2018年的9、10、7位,增长率分别为2.51%、1.24%、15.33%。山东、福建科技活动投入变化不大,在全国的位次有所下滑,安徽表现抢眼,以15.33%的增长增加科技活动投入,彰显政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心和信心。第三方阵江西“科技活动投入评价指数”从2015年的40.36增长为2018年44.91,在全国排名的位次22位不变,增长率为11.27%,虽然增速较快,但是由于前期科技活动投入基础薄弱,在全国位次没有变化,且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6.83。

3. 科技活动产出。2015-2018年间,第一方阵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科技活动产出评价指数”分别从2015年的100、68.22、57.57变化为2018年的100、72.46、68.22,上海稳居全国排名第1位次,江苏在全国排名的位次分别从2015年的4位下滑至2018年的7位,浙江保持在全国排名8位不变,江苏、浙江增长率分别为6.22%、18.50%,全国“科技活动产出评价指数”4年间为增长率11.86%,说明各省市重视提出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效率,科技活动产出成效显著。第二方阵山东、福建、安徽三省“科技活动产出评价指数”分别从2015年的42.57、34.78、37.08增长为2018年57.08、46.54、58.07,在全国排名的位次分别从2015年的13、18、15位变化为2018年的14、18、13位,增长率分别为34.09%、33.81%、56.61%。山东、福建科技活动产出在全国的位次略有下滑;安徽科技活动产出大幅扩大,投入产出效益显著。第三方阵江西“科技活动产出评价指数”从2015年的21.83增长为2018年的38.50,在全国排名的位次从25位递增至20位,增长率达到76.36%,虽然增长速度飞快,但是由于前期科技活动活动产出水平低下,评价指数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6.22。

4. 高新技术产业。在2015-2018年间,上海、江苏、浙江在“高新技术产业评价指数”中始终位列第一方阵。从具体评价指数来看,2015年,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的评价指数分别为73.33、69.92、53.57,此后三省市数据都稳步增长,2018年,评价指数分别提升至81.67、77.33、64.86,增长率分别为11.37%、10.60%、21.08%。4年间的评价指数排名也由2015年的3、6、10位变为2018年的3、5、12位,其中浙江的排位发生了下滑,上海保持稳定,江苏上升1位。全国“高新技术产业评价指数”4年间为增长率19.57%,说明各省市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产出增长显著。山东、福建、安徽三省位于“高新技术产业评价指数”的第二方阵,分别从2015年的52.67、53.43、46.17增长为2018年62.75、62.96、66.89,在全国排名的位次分别从2015年的13、11、22位变化为2018年的16、14、10位,山东、福建、安徽增长率分别为19.14%、17.84%、44.88%。山东、福建高新技术产业评价指数在全国的位次明显下滑;安徽高新技术产业评价指数飞速增长,进入第一阵水平,甚至超过浙江,发展后劲可期。第三方阵江西“高新技术产业评价指数”从2015年的46.32增长为2018年57.64,在全国排名的位次保持21位,增长率达到24.44%,评价指数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4.09。

5. 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2015-2018年间,第一方阵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数”分别从2015年的77.11、69.66、72.75变化为2018年的82.62、74.74、78.11,上海、江苏、浙江在全国排名的位次分别从2015年的3、6、4位变化为2018年的2、5、4位,整体保持稳定向上。全国“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数”4年间为增长率11.97%,说明各省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出增长显著。第二方阵山东、福建、安徽三省“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数”分别从2015年的60.70、71.01、52.78增长为2018年65.98、69.93、58.36,在全国排名的位次分别从2015年的19、5、28位变化为2018年的13、8、26位,山东、福建、安徽增长率分别为8.70%、-1.52%、10.57%。福建评价指数出现负增长,且呈现逐年递减趋势,值得警惕;山东评价指数快速增长。第三方阵江西“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数”从2015年的58.54增长为2018年64.78,在全国排名的位次从23位递增至17位。

三、结论与启示

从以上模型运行结果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与启示。一是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总体相匹配,呈正相关关系。华东地区六省一市区域经济总量呈现“三三一”三极分布方阵,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值亦呈现出“三三一”三极分布方阵。如:2019年,上海、江苏、浙江GDP总量分别达到3.81万亿、9.96万亿、6.24万亿,分别位居全国第10、2、4位,处于华东地区及全国经济总量第一方阵,2018年其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值全国排名分别为1、5、6位,位居第一方阵;江西GDP总量达2.48万亿,位居全国第16位,处于华东地区及全国经济总量第三方阵,其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值全国排名19位,位居第三方阵。二是区域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紧密相联,互相促进。经济越发达地区对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投入越大,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投入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如:2019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全国平均水平为2.19%,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的研发投入占比均高于全国平均值,分别为4%、2.72%、2.6%;而福建、安徽、江西三省的研发投入占比相对偏低,特别是江西的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1.41%,表明江西未来在研发投入方面还有较大增长空间。三是各省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初见成效,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模型运行结果显示,华东地区5个一级指标中,2015-2018年4年间山东、福建、安徽、江西的“科技活动产出评价指数”分别以34.09%、33.81%、56.61%、76.36%的高速增长,“高新技术产业评价指数”分别以19.14%、17.84%、44.88%、24.44%的快速增长,因此,政府应把科技创新作为最重要发力点,突出科技创新核心地位,才能有效实现新旧动能转换,释放创新创造原动力,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9]

四、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一)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具有支撑和引领作用,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科技创新被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重要性不断得到凸显。首先,华东地区应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最新动向,及时瞄准和对接产业发展前沿,积极引进和学习相关高新技术。其次,用战略发展的眼光来规划和布局未来新兴产业结构,注重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优先发展方向,持续培育发展新动能,以科技创新推动区域技术进步和地方经济增长。[10]再次,区域科技创新要聚焦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被发达国家“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如中高端芯片等,形成以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最后,要加快创新资源和要素向高新技术领域聚集,形成规模化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和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支持体系。

(二)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强化政产学研用合作

科技创新平台由技术装备、政策支持、人才集聚等系统组成,对科技创新起着基础性支撑作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此,华东地区应努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平台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一是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建设高水平专业研发机构。形成以高水平专业研发机构为核心带动一批关键技术和创新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资源和要素的集聚强度。二是整合和协调管理创新资源,提高创新资源使用效率。如安徽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创新资源要素集聚作用,形成了一系列集聚产业,产生良好效益。三是培育壮大企业创新主体,引导、鼓励和支持企业成为科技创新活动主体,培养企业国际视野,引导高新技术产品与国际标准接轨,从而全面提升区域科技研发实力,优化区域自主创新氛围。[11]四是改革传统考核评估机制,基于新时代、新技术、新要求及时创新和完善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估机制,确保科技创新平台持续高效、良好的运行。五是强化政产学研用合作,以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科技政策为导向,引导和鼓励高校或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化,提升科研成果与现实生产力的结合效率,更加充分发挥出区域科技创新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12]

(三)加强政策引导和激励,提高科技创新活动投入

科技活动投入是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关键。2019年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安徽、江西等省市R&D经费占GDP比重分别为4.16%、2.7%、2.57%、2.15%、1.8%、2.16%、1.41%,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上海表现最为优异,而山东、福建、安徽、江西等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8%)。第一,华东地区各省市应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特别是R&D经费占GDP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更应保证政府对科技投入的年增幅适当高于财政支出的幅度。同时,要提高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作用,通过设立科技创新重大专项,吸引社会资金的直接投入,不断提高研发经费投资比例和经费使用效率。第二,突出企业在区域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政府对企业的有序引导和扶持,激发企业创新热情,促进企业增加R&D经费投入,通过经济杠杆或政策手段,引导和推动企业成为科技投入主体。第三,科学技术与金融的有机结合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金融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创新金融机构对高科技产业的金融服务模式,提升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和能力,促进经济社会提质增效。[13]同时,要充利用好上海、山东等省市的自由贸易区和泉州、温州的金融改革试验区等平台,不断探索和完善金融服务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促进科技产业发展。

(四)实施人才引领发展战略,营造优质科技创新环境

近年来,华东地区各省市大力实施多样化的人才新政,特别是上海、江苏等地,通过搭建一套完整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激发了人才发展的内生动力,这些政策有力地推动了科技创新发展。因此,各地方政府要积极实施人才引领发展战略。一是要建立符合当下实际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破除当前人才评价机制中种种弊端,真正构建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要充分结合当地的产业结构和未来科技创新发展方向,提高人才的引进效率。[14]二是弘扬良好科学精神,营造优质科技创新环境。当前我国存在的科研不端等问题屡见不鲜,反映了科研环境并不单纯,亟待树立良好科学精神,净化科研环境。一方面要加强对科研工作者的思想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科研创新生态和舆论氛围,提升科研诚信管理水平和效率,不断完善科研诚信体系;另一方面,完善现有的科技创新人才评价制度,形成一种人人争先的创新氛围,用建功立业诠释新时代科学精神。三是要强化科技人才国际化观念,优化国际化人才队伍构成,充分开发国内国际人才资源潜能,并加强国际人才竞争。[15]

(五)提高科技中介服务质量,完善服务保障体系

科技中介机构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着连接实验室、生产线和市场的桥梁作用,是科技成果进入市场的关键渠道。[16]近年来,存在科技中介服务不够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双低的现象,制约科技创新整体水平的提升。因此,要加强科技中介服务,发挥科技中介机构的沟通咨询和资源重组等功能,加速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有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首先要聚焦于科技中介服务主体的管理,通过制定相关法律体系,规范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方向。其次,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财税支持力度,可通过增加科技中介服务供求双方的财政补助以及适当减免部分税收,减轻机构运行压力。再次,人才是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提升自身综合实力竞争的核心,对于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存在的从业人员素质低、人才缺乏的局面,要抓紧对现有从业人员的专业再教育,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利用职称和资质认证等方式的导向作用,推动科技中介人才发展。最后,要以适应和满足区域产业规划为目标设置合理的中介服务机构数量和从业人员,为区域内科技创新企业和科研机构等需求方提供更为高效的服务。

注释:

[1] 斯坦利L·布鲁(Staley L.Brue):《经济思想史》,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2] 刘 珊:《“帕累托最优”的经济法学解读》,《西部学刊》2015年第8期。

[3] 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4] 王智慧、刘 莉:《国家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比较分析》,《科研管理》2015年第1期。

[5] 林寿富、黄茂兴:《世界创新竞争力的动态评价与特征分析》,《经济研究参考》2018年第4期。

[6] 郭丽芳、王汉斌、樊小霞:《联系度改进TOPSIS法的中部六省区域创新能力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13年第1期。

[7]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15-2016)(2016-2017)(2017-2018),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7年、2018年、2019年。

[8] 苏天恩:《东部地区科技创新竞争力三维评价与优化对策研究》,《东南学术》2014年第6期。

[9] 贺 霞、韩天锡、张 丽:《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组合评价和贡献度分析》,《天津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10] 李 燕、韩伯棠:《基于BP神经网络的中国省域知识溢出实证研究》,《科学学研究》2008年第1期。

[11] 杨为国、金哲、杨筝:《企业科技创新战略实施方略探讨》,《管理学报》2008年第4期。

[12] 李晓青:《福建省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动态实证分析——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和城市面板数据》,《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2018年第1期。

[13] 周 柯、李嘉雯:《基于DEA-Malmquist模型的河南省科技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

[14] 陈少毅、吴红斌:《创新驱动战略下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宏观经济管理》2018年第6期。

[15] 林 红、刘茂福:《绿色丝绸之路建设视域下的福建科技国际合作研究》,《亚太经济》2017年第5期。

[16] 陈江涛、吕建秋、田兴国、孙雄松:《基于熵值法的广东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8年第12期。

猜你喜欢
华东地区位次方阵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获评“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中国临床医学》被评为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本刊“闽台文化研究”入选华东地区期刊“优秀栏目”
医护方阵
第二步:圈定备选院校
疫情当下,上半年华东地区小棚、工厂化、土塘白虾如何应对?
最强大脑:棋子方阵
“小奶狗方阵”
浅谈高考志愿填报方法之位次法
“列”义释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