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记者 赵楠楠
随着9月的到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大干三个月”成果丰硕,为复工复产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我们班组目前的生产任务计划完成率已经超过了去年同期。”现任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八三厂三分厂“马景来班组”班长翟明亮自豪地说道。
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离不开一个个一线班组的全力追赶。马景来班组的31位成员将压力变为动力,以战时状态应对积压任务,将受疫情影响的生产进度彻底扭转了回来。
这是一个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首席技师、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马景来名字命名的班组,多年来,班组发挥大型、先进数控车、铣加工优势,解决了多个型号关键结构件加工中的技术难题,攻克了多个航天重点产品关键结构件的加工任务,为打造航天精品作出了突出贡献。班组也在一代代接力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在一个个“急、难、险、重”任务的磨砺下,炼成了一把锋利的“尖刀”。
2020年1月25日,春节。
吃过中午的饺子,翟明亮在纷纷扬扬的雪中发动油门,驱车离开位于陕南秦岭的老家。
两天前的腊月二十九,他长途开车才从北京赶回来。原本打算与父母一起过个团圆年,结果计划还是泡汤了,骤然严峻的疫情形势和随之发布的“返京后需隔离14天”规定,让他坐卧难安。“如果在家多陪父母几天,回京之后还要隔离,势必会耽误年后班组的生产任务”,想到这里,他决定火速返回北京。2016年,通过竞聘成为马景来班组新一任班长后,翟明亮把自己定位成赓续班组光荣与使命的一簇火把。
回北京后,他马不停蹄地开始筹划班组复工复产,第一件事便是准备防疫物资。彼时,所有电商平台上,别说消毒液,连只口罩都很难买到。最终,在朋友的帮助下抢到20桶84消毒液,翟明亮才稍稍松了口气。此时,收到厂党委动员的组员们,也都在第一时间想办法从全国各地赶回北京。“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大难面前我们航天人的凝聚力。”翟明亮对这个不寻常的春节记忆犹新。
2月10日,航天科工二院复工了。
作为北京最早一批复工的企业之一,航天科工二院制定了疫情防控和复工方案,按照“从严管控疫情、有序恢复工作”的方式,有序复工复产。
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下,马景来班组开始追赶任务节点,“抢回”失去的时间。
设备多运转1分钟,就能多加工1分钟零件。为了延长设备运转时间,班组在分厂内第一个实行了“三班两倒”工作制:人员分成昼夜两班倒,设备不停歇。这样,每个人每天的工作时间平均延长了2.8个小时,设备运转率提高了将近40%。
“在追赶任务节点上,我们班组还实施了扁平化管理,成立多个项目小组,各组长对项目进展负责,并每日上报。遇到问题现场解决,当项目进展出现偏移时当天纠偏。”翟明亮计算过,在一系列赶工措施下,班组生产效率提高了两倍以上。
复工复产渐次迈入正轨,突如其来的紧急任务也在考验着班组的耐力。
3月7日,星期六,晚7时。加完班准备回家的翟明亮接到一个紧急电话,原来是某产品的钢丝螺套螺纹无法装配,需派人去紧急维修。但试验场在京外,按照疫情防控要求,一旦出京到达当地,就需要隔离观察14天。任务周期不允许有这么久的空窗期,大家转换思路,决定提供工具支持和远程技术指导。从当天晚上8时到第三天,班组成员紧急搜罗维修工具、开展修复产品性能试验、生产拉力试验工装、得出试验结论……经过两个灯火通明的夜晚,翟明亮、冀晓渊、惠赛谋、孟庆营这几个班组的80后担当,和班组的后起之秀90后李奇奇、00后赵尊红在其他部门的配合下,终于在3月9日清晨完成了这项任务。
“如果按正常生产进度,大约需要一周时间,但在我们不眠不休连续作战下,38小时就攻克了这项任务。”作为马景来师傅的关门弟子,冀晓渊从2009年进入班组后,已经参与过太多这样十万火急的任务,班组成员们也在一次次“重压”中,磨练出了面对紧急任务时的游刃有余。
5月中旬,眼看某型号零件交付日期一天天逼近,外部供方提供的用于零件加工的毛坯才姗姗到来,任务更是前所未有地紧急。在班组内召开的全体动员会上,每个人都立下决心。最终,班组比原计划提前十几天完成了该型号零件的交付,受到厂里的一致好评。
随着6月初航天科工二院党委发出“大干三个月”的号召后,全院按照“后墙不倒,指标不减,要求不降”的目标投入复工复产,马景来班组也进入了复工复产的冲刺阶段。“大家平时做的日报、周计划和月计划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现在厂里已经按照小时和分钟进行任务分解了。”翟明亮表示。
今年春节一直留在北京的惠赛谋,是打响复工复产第一枪的组员之一。早出晚归的工作中,经常是女儿还没睡醒,他就已经出门上班,等他下班回家以后,女儿早已睡下了。“爸爸,你是不是出差了?”连续一周多没有看到爸爸,不满3岁的女儿忍不住问他,这让惠赛谋既好笑又心酸,“累和压力都会有,但我们班组有这个名头就得承担这个责任。”
马景来班组
现有成员 31 人
高级技师 5 人,技师 12 人
全国技术能手 2 人,航天技术能手 2 人
全国数控大赛金牌教练 1 人
马景来班组是一个航天科研生产一线的高技能班组,承担着国家重点航天产品关键结构件精密加工任务。班组在新材料加工、超硬脆材料加工等方面具有专长,在行业内占有领先地位。多年来,班组圆满完成了多个航天产品关键零部件的研制生产任务,交付合格率始终保持100%。班组秉承航天精神,打造卓越品牌,担强军首责,铸国之利剑,育大国工匠,成为航天产品研产攻坚克难的“铸剑”先锋,大国工匠的“孵化器”。
马景来
马景来班组第一任带头人
翟明亮
马景来班组现任班长
班组故事
到二八三厂工作的年轻人,毫无例外都曾听闻过马景来的名字。2006年进入二八三厂的翟明亮,在未见到马景来前,便已在厂里的先进工作者宣传橱窗里感受了马景来的“传说”,而每当工作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他第一时间便会想到去请教这位“马师傅”。在与马景来的接触中,除了学到技术,翟明亮也被马景来“严、慎、细、实”的职业精神和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深深影响。“我会把这种精神在班组年轻人的身上延续下去。”每当班组有新人进来时,翟明亮都会把班组的历史讲给新的组员听。
在争分夺秒的复工复产中,人才是马景来班组最大的支柱。而班组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最传统的方法——导师带徒。在一代代师徒的接力传承中,马景来班组先后走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7人、全国技术能手21人,成为二八三厂培养数控技能人才的摇篮。
2019年底,在北京举行的“新中国70年最具影响力班组”发布仪式上,马景来班组成功获评。当这一消息被徒弟们第一时间转发给了正在北京西四环家中的马景来时,已经退休的他,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这位曾经代表航天系统登上过国庆60周年阅兵彩车的“航天老兵”,40多年从未离开过车间一线。上世纪90年代,随着数控加工的引进和发展,马景来从普通机械加工转型到数控加工,成为二八三厂数控加工的拓荒者。2005年,马景来班组成立后,马景来也担任起了数控加工的技能带头人。
马景来清晰记得1971年刚刚入厂时的情景。不满17岁的他,开始了3年的学徒生活。那时,有些师傅思想保守,不愿把真正的绝活儿传授给徒弟,让他感到很痛苦。后来,自己当上师傅,马景来便手把手、毫无保留地教自己的徒弟,打破了禁锢技术进步的思想牢笼。
去年“五一”劳动节当天的《新闻联播》,播出了“大国工匠”曹彦生的传奇经历,让人们为这位“分毫不差的导弹部件精雕师”竖起了赞叹的大拇指。其实,曹彦生的师傅就是马景来。
2004年,在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上学的曹彦生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数控技能大赛。比赛中,他引起了大赛评委马景来的注意。毕业后,他被幸运地分配到二八三厂,刚刚进厂,就成为马景来的徒弟。铝合金薄壁舱体加工是马景来的绝活儿,他加工的精度能达到一丝,也就是0.01毫米。从基本的站姿、装卡,到自己的绝技绝活儿,马景来手把手地教给曹彦生。
3年后,曹彦生快速成为了车间的顶梁柱,获评全国技术能手,并成为北京市数控大赛的金牌教练。2009年,曹彦生也当师傅了。短短5年后,曹彦生的徒弟常晓飞夺得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数控铣工赛项职工组冠军,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第二年,曹彦生的弟弟曹彦文从技校毕业,又成为常晓飞的徒弟。这一年,曹彦文参加了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并夺得冠军,又诞生了一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2016年,马景来、曹彦生、常晓飞、曹彦文四代师徒航天报国的故事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特别节目中播出,让更多人看到了师徒传承的力量。
到二八三厂工作的年轻人,毫无例外都曾听闻过马景来的名字。2006年进入二八三厂的翟明亮,在未见到马景来前,便已在厂里的先进工作者宣传橱窗里感受了马景来的“传说”,而每当工作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他第一时间便会想到去请教这位“马师傅”。在与马景来的接触中,除了学到技术,翟明亮也被马景来“严、慎、细、实”的职业精神和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深深影响。“我会把这种精神在班组年轻人的身上延续下去。”每当班组有新人进来时,翟明亮都会把班组的历史讲给新的组员听。
马景来班组开展技术讨论
这些年来,马景来班组秉承“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理念开展“导师带徒”活动,组织签订师徒协议,编制培养计划。翟明亮2016年来到马景来班组后,先后带出了3位全国技能比赛的冠军。2001年出生的马金兴是班组里年龄最小的,今年年初加入班组的他,与翟明亮签订了导师带徒协议,在了解班组历史后,他有了新的理想——成为大国工匠。
作为马景来班组最年轻的全国技术能手,1990年出生的陆鹏今年也正式晋升为导师,与1992年出生的董高乐结成了师徒。在倡导“教学相长、学习分享”的师徒文化中,“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老旧思维早已不复存在,班组里的师傅毫无保留地传授,徒弟们虚心学习,“师徒并进”的氛围越来越浓。“成为一名导师后,我的责任感更强了,在工作中也更加严肃谨慎了,我要给徒弟树立一个好榜样!”陆鹏在成为导师后的几个月,也察觉到了自己的成长。
“希望年轻人能继承老一辈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断创新,运用自己的知识攻关克难,为我国航天事业更上一层楼作出自己的贡献。”已经退休的马景来仍时时心系班组的年轻人,心系深爱的航天事业。
在倡导“教学相长、学习分享”的师徒文化中,“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老旧思维早已不复存在,班组里的师傅毫无保留地传授,徒弟们虚心学习,“师徒并进”的氛围越来越浓。
在2月10日复工复产的第一天,马景来班组首批复工的虽然只有9位组员,但所有设备都没有闲着。大家一人操作多台设备,让班组内14台结构各异、操作系统截然不同的设备全都有序运转起来,工序衔接得有条不紊。
“去年的年初到5月份,我们在班组内开展了轮岗,每位组员都要离开自己原来的岗位到别的岗位去学习新技能,我们要求组员‘专’于自己的专业,但也要‘能’于其他专业。”翟明亮介绍说,班组成员练就的“一专多能”使得一人便可以操作班组内多台完全不同的设备,大大缓解了复工前期人员不足的压力,也使得马景来班组成为分厂内第一个实现所有设备全运转的班组。
机械加工过程中涉及的专业很广,需要的工种远不止一个,机械加工的模式也并不固定,通常完成某个零件加工的方式方法也不止一种。因此,机械加工更需要复合型人才,这也正是班组开展“一专多能”培训的初衷。在马景来班组内,大家早已经形成了以完成任务为驱动的工作模式,不拘泥于单一的方式方法,大胆创新摸索。
“我们需要一直向外拓展,不断学习新东西。比如我们不仅要掌握刀具夹具的应用,还要掌握它们的工作原理,甚至针对某个生产任务自己设计制作刀具夹具。”2015年进入马景来班组的惠赛谋,在这个集体中得到了快速成长。2016年、2018年,他都获得了航天科工二院“天剑杯”数控技能比武数控车项目第一名的好成绩。
作为承担厂内“急、难、险、重”零件加工任务的班组,在生产中更需要利用创新去啃下这些“硬骨头”。近年来,马景来班组依托“马景来工作室”,每年成立团队开展创新攻关,以创新驱动发展。
走出机器声轰鸣的机械加工车间,沿着楼梯再上一层,便能看到挂着“马景来工作室”牌子的办公室。2013年,为不断适应企业创新发展、跨越式发展需要,进一步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同时在班组建设中发挥引领、示范、驱动作用,二八三厂在马景来班组的基础上,成立了以马景来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几年来,在上级工会的关心指导下,马景来工作室已成为航天科工集团众多大师工作室中的标杆,专攻数控加工难题。2014年还被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总工会授牌“机械精密加工马景来工作室”。
班组成员冀晓渊作为马景来工作室的负责人,同时也是核心成员,在立足生产实际的创新中,他已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各一项,完成工艺攻关创新成果两项,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百余万元。
“未来我们要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形成我们机械加工专业的独家本领。只有这样,我们加工出来的产品的附加值才会更高。”谈到未来,作为班组长同时也是工作室成员的翟明亮,对班组技术创新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