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院校科技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征及测评方法研究

2020-10-12 13:02任吉龚岚芳
管理学家 2020年1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科技创新层次分析法

任吉 龚岚芳

[摘 要] 科技创新型人才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对于此类型人才的甄别和培养是当前推动科技发展目标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通过分析高等院校中科技创新人才的素质特征,得出了我国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对非智力因素的重视程度不足,因此在评价模型中加入了对非智力因素,并生成了综合性的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指标,列举了使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创新人才的素质测评模型。根据该模型可以测评创新人才的素质弱项,采取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

[关键词] 科技创新 人才素质 素质特征 创新人才 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241文献标志码:A

2017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省战略”,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到重要的日程上来。随着全球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对于经济社会增长的推动力不断加大,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于人力资源的素质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于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工作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在人才培养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特别是近年来出台了许多科技创新人才的优惠政策,对于科研工作的财政支持力度逐步增大,我国的科技人才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国际学术界崭露头角。然而,由于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模式不健全,导师科研课题集中,创新人才流失和科研项目意外中止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浪费科研成本和人才培养成本。而在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中主观原因所占比例不容忽视。例如,由于人员的素质与科研工作的内容不匹配,或是人员本身的素质水平无法达到科技创新工作的要求。在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如何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值得我国教育工作者长期关注。

因此,本文针对这些现象,拟解决以下两个问题:第一,科技创新工作对人才素质有哪些方面的要求。第二,应该如何通过有针对性的素质测评工作加强人才的培养。本文将通过分析人才的素质特征,有针对性地对创新人才的素质全面培养工作提出政策性建议。

一、科技创新人才素质的理论依据及文献综述

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人的创新活动源于其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产生源于其创新品格和素质。创新活动的实施需要具备一般人才的基本素质,才有望取得创新成果。因此,创新人才需要同时具备一般人才所具有的基本素质(包括一般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和创新素质。创新素质是一种人们在知识能力基础之上内化而来的、直接决定创新活动开展、持续、完成的特殊素质,它是由创新意向、创新能力、创新人格整合构成。因此,培养科技创新人才,需要促进人才的基本素质和创新素质的提升。

心理学家巴伦发现,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具有6种共同的人格特质;心理学家詹森贝蒂总结了发明家的人格特征;心理学家戴维斯概括了创新人格特征;创造心理学家E.I.格林提出创新能力由10个要素构成;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把富有创造性的人格特点总结为8个方面;美国学者托兰斯研究总结了高创造性学生的21种表现或特征。上述的心理学家提出的创新人才性格特征如表1所示。

根据表1中相关词汇出现的频率,可以归纳得到,国外学者认为的创新人才素质特征普遍为好奇心、意志坚定、独立性、兴趣广泛、自信心、冒险精神、幽默、洞察力、自控性强、想象力丰富、果断、精确严谨、知识、求知欲、学习能力等。

我国学者周墩文[1]、王凤科[2]、林瑞[3]、陈泽龙[4]等从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角度分析创新型人才素质。

朱清時把创新人才的素质归纳为6点,分别为广博的多学科交叉知识、浓厚的好奇心和兴趣、敏锐的洞察力、勤奋刻苦和集中注意力及易被社会接受的品质(包括诚实、责任感和自信心)[5] 。邢媛媛[6]认为创新型科技人才应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科学的思维方法,创新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严格、严肃、严谨的态度和团结协作精神。廖志豪[7]提出科技创新型人才应具备广博而精深的知识结构、知识更新意识、自我学习能力、创新欲望和用于探索的热情、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思维方式、合作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通过归纳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中创新型人才素质特征要素出现的高频词汇,可以得到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素质包括知识基础、思维能力、好奇心、认真专注、合作精神、意志力、求知欲、乐观的精神、献身精神、科学素养、智商、身心健康、兴趣、洞察力、判断力和冒险精神等。

由此可见,与国外的学者相比,我国学者更为强调智力因素和智商水平,忽略了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素质,这使我国在创新科技人才培养工作上出现了一定的偏颇。因此,本文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归纳了创新型人才素质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构建创新型人才素质特征指标体系,提出基于AHP法的指标权重计算模型,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创新型人才素质的测评方法。

二、科技创新人才的素质模型

根据上述的相关理论可知,由于科技创新活动内容的特殊性,要求科技创新人才需要同时具有人才的基本素质和创新素质两种素质特征。在归纳一般要素指标的基础上,添加了生理、心理和社会素质指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测评模型的构建,以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测评方法,为全面培养适合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人才提供参考。

(一)创新型人才素质特征指标体系

由于人才基本素质所涉及的方面较为广泛,虽然智力因素决定了创新能力的大部分内容,但是非智力因素也是顺利完成创新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在前行研究提出的创新因素中,加入非智力因素,得到综合的创新型人才素质特征指标体系如下:

(1)智力因素。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直觉力、逻辑思维力、辩证思维力、创造性思维力、操作力、表达力、自控力。

(2)非智力因素。包括创造欲、求知欲、好奇心、逆反心、挑战性、进取心、自信心、意志力、人格独立性、质疑性、敏感性、团队精神。

根据前行理论研究将创新素质归纳分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这三个部分,将其设定为一级指标,并将归纳后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设立为二级指标。

(二)基于AHP法的指标权重计算模型

本文利用AHP法为上述的指标标定权重(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法),该方法是定性问题的定量分析方法,根据指标体系中的指标相对重要性两两进行比较,再按照规定的标度进行定量分析,并完成分析矩阵。AHP法将两元素同样重要判定为标度1,之后将重要性程度与标度进行结合,按照重要性进行排序。例如,标度2的重要性介于1和3之间,标度4的重要性介于3和5之间。

在对各级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之后,将设为权重,为指标个数,i为行数,j为列数,为重要性数据,根据重要性排序按照权重计算公式得出各个指标的权重。

可根据此公式计算得到分析指标的权重结果。

(三)模型应用

上述模型在具体应用时可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中,根据上述AHP法的重要度的分级,结合2.1中提出的指标,计算各个指标权重。第二阶段中,根据计算的指标权重,测评每个拟培养人才的创新性得分。以使用问卷形式为例,对每个指标可以设计出1~2道单项选择题进行测评。在测评设计时,首先应评定评分标准,再对相应的指标进行问题设计,并规定各问题分值(一般可以设计为1~10分)。根据上述的各级指标权重计算结果,设计各级标准的总分值,然后进行评分。

在评分时,根据被试人员的回答,计算出每个测评指标的得分Si,之后根据式(2)可以计算总得分。

最后,根据总分的排名,筛选出具有综合创新素质较高的优秀人才。同时,可以根据单个测评指标的得分,判断被试人员的单项科技创新素质特征的突出程度,根据强、弱项进行针对性的培养。

假设某高校将创新人才的素质指标的重要性顺序进行排序,得出按照创新能力大于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大于创新人格的结果。一级指标的权重计算矩阵如表3所示。

根据权重式(1)可得出各项指标权重,创新能力所占权重为53.9%,创新意识所占权重为29.7%,创新人格所占权重为16.4%。以此类推,可以根据上述对二级指标的描述(表2)和式(1)进行二级指标的权重计算(此处以一级指标为例进行计算展示)。

假设该高校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以一级指标为例,若3个一级指标的分值均为满分10分,则创新意识的权重分值为29.7,创新能力权重分值为53.9,创新人格权重分值为16.4,创新人才素质的综合得分为100分。若创新能力为9分,创新意识为8分,创新人格为7分,则3个权重分值分别为48.51分,23.76分和11.48分,创新人才素质综合得分为83.75分。

最后,可以根据创新人才素质综合得分,判断本机构中人才的创新素质情况,并可以总结得到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以及人才培养的调整方向。同时,可以将本模型用于人才的选拔,根据总分及各类指标的得分,有目的性地开展人才的甄选工作。

三、结语

随着我国科技创新人才素质培养工作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新时期的科技创新工作对创新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更多具有更全面和更高层次的创新人才。而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存在过于强调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的问题。因此,应确立培养全面素质人才的目标,加强对非智力因素和非创新素质的培养,促进我国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

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对科技人才的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在创新人才素质因素中加入非智力因素和人才基本因素,提出综合的创新人才素质指标。根据综合指标建立创新人才素质测评模型。该模型可以对机构中的各类人才进行综合创新能力测评,根据其各类指标的得分情况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该模型也可以用于甄选创新人才,为有效选拔综合性創新人才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周敦文.创新人才的素质结构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54-56.

[2]王凤科,周祖城.创新人才素质测评[J].经济与管理,2002(1):20-21.

[3]林瑞.论创新人才之素质特征[J].中国人才,2008(10):28-29.

[4]陈泽龙.试析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J].中州大学学报,2008,25(1):105-107.

[5]蒙梓,高海涛.创新与服务:大学的新课题——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综述[J].神州学人,2006(8):2-5.

[6]邢媛媛.浅析创新型科技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品格[J].科技管理研究,2008(5):202-204.

[7]廖志豪.高校科技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征及培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28(1):107-111.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科技创新层次分析法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道路拥堵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