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培育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中的实践

2020-10-12 12:58郝雨申玉林李亚静
写真地理 2020年29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工匠培育

郝雨 申玉林 李亚静

摘 要: 人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乡村振兴战略下,在涉农高职院校全日制在校学生及其他类型学员中开展“工匠精神”培育,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后备军和重要力量,对保证乡村人才数量和质量,保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工匠精神;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15/j.issn.1674-3733.2020.29.264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且指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和总目标,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乡村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城乡发展的差距加大,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留不住人才。一方面是因为乡村经济落后,待遇差,导致人才的流失和匮乏,另一方面是因为高校毕业生特别是涉农院校毕业生缺乏相应的职业品质,对国家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决心认识不足。高校要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三农”人才,具备“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职业品质的人才,需要加强工匠精神的培养[1]。

1 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与乡村人才振兴的关系

工匠精神是各类技术人员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职业技能和态度、责任和理想等方面表现的职业精神。它蕴含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敬业守信、刻苦耐劳、严谨求真、创新包容等源遠流长的人文精神,是古代匠人留给当代人的珍贵精神财富,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因,国家正大力倡导这种精神。[2]这种精神契合了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振兴的要求。

当前我国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形成的休闲乡村(特色民居村、特色民俗村、现代新村、历史古村)、美丽田园等试点建设已经取得较大发展,各地都涌现除了一大批有特色、有看点、有内涵、有产业的美丽乡村,但距离全面乡村振兴还有较大差距,现代农业的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全面实现还需要大力强化科技支撑和各类人才特别是农业类人才的培养。自2014年开始,农业部实施计划,培育100万“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三类协同的新型职业农民,构建“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培育制度体系;自2019年开始,国务院实施高职扩招100万计划,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农村、完成学业后还要回到农村工作的新型职业农民、村两委干部、在农村创业就业的退役军人、下岗职工等。

作为涉农院校,在上述人才的培育和在校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始终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在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培育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以期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国家发展最需要的地方。

2 工匠精神培育的途径

2.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阶段是形成稳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在学生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形势下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高校要引导学生充分了解中华民族顽强奋斗的光辉历程,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崇高事业和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去[3]。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学好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将自身融入到国家发展的大趋势中,树立正确的思想和坚定的信念。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缺乏明确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意识,甚至有一部分盲目贪图享乐,沉溺网络世界,对自身发展和国家形式缺乏明确认识。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学好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将自身融入到国家发展的大趋势中,树立正确的思想和坚定的信念。

作为农业类职业院校的学生尤其需要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只有具备这样的意志和品质,才能在将来投身乡村建设和生产的过程中有所作为。

2.2 加强工匠精神培育

王丽媛认为,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范畴,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是从业过程中对职业的态度和精神理念[4]。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各行各业的人才在农村都大有可为,农科专业人才尤其如此。在教育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的教育,将工匠精神培育贯穿育人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三农”情怀,加强涉农专业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在农业领域创新创业就业的意识和水平,增强学生在新时期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4年农业部发布的中国“美丽乡村”十大创建模式中,休闲旅游型和文化传承型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还有其他多种现存发展的模式,其中产业发展、高效农业、草原牧场、渔业开发、生态保护等发展模式的创建,需要大量农科类专业人才,特别是“懂农业、爱农村”的农业人才,这就需要农业类学生及从业人员发挥工匠精神,以农业农村发展为己任,建设高效节约、生态良好、环境稳定的农业发展模式,为农村产业兴旺贡献力量。

2.3 加强教师工匠精神培育

学生培养的重点在教师,教师的思想认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与学生教育息息相关。高职院校应着力打造政治立场正确、政治信仰坚定、职业素养一流、专业知识过硬的师资队伍,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涉农专业和服务三农职业的认同感,有助于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相融揉,为振兴农业培养更多职业素养优、专业素养实、技能素养硬的有用人才[5]。

在涉农高职院校中,对教师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有特殊的要求。作为农科类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同时要关注农业农村发展,了解三农政策,及时学习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新技术、新方法,才能使学生对农业农村产生兴趣,才会有投身乡村振兴建设的动力。

同时,教书育人也是一项伟大工程,同样需要兢兢业业,精益求精,需要树立特殊的“工匠精神”。

3 多方位培育人才

在现有基础上要实现乡村人才振兴,就要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和使用机制,除了人才的引进,还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增强职业农民工匠精神培育,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真正把农村劳动力变成乡村振兴事业的主力军,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更大助益。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强化教育和科技推动转型发展的作用,充分发挥农业职业院校的优势,加大对农业科技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南阳农业职业学院始终注重发扬和传承工匠精神,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在多个方面加强对各类人才的培养。

3.1 加强职业素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农学专业培养人才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培养具有“强农兴农”抱负,拥有“知农爱农”品质的农业人才。

空有报国之志,没有报国之能是不行的。职业院校学生要大力提升实践技能提升和职业素质。作为农业领域的毕业生,要想顺应国家大势,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一展拳脚,不仅要有文化知识,还要有扎实的实践技能。

高职涉农院校要立足于区域农业经济发展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对专业进行优化设置。通过改善教学实训条件,促进师生实践技能培养;积极带领相关专业师生,深入生产一线,开展现场实践教学,把师生带到田间地头、大棚温室、厂房车间,了解生产现状及创业过程、发展规划,学习现代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汲取成功经验,培养专业自豪感和认同感;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组织专家科技服务团等形式持续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引入高端人才,助力专业学科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

在实践过程中,除了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学习农业企业家自身所具备的工匠精神,了解他们在创业过程中的决心和抱负,对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专业思想及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3.2 加强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

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在学生毕业后从业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社会优秀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创新创业能力不仅来自于个人经验,也来自于学校教育,可以通过理论学习、校园实践、社会兼职锻炼等途径获取。涉农高职院校通过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培养体系,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面对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在农村创业大有可为。结合当前“互联网+”的发展,出台相应的优惠和补助政策,在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上进行不断创新,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发展机遇,激励更多不同领域的优秀人才下乡创业,促进乡村发展。

3.3 加强产教研融合

以南阳市重点实验室植物组织培养中心为依托,进行农业新技术新工艺研发,积极与当地相关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联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达到科技示范推广带动作用。

吸收优秀学生参与科研和推广应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创建兴趣小组等形式,吸引学生参与相关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结合专业特色,进行果蔬种植、花艺、手工艺品制作等实践活动,实践成果通过不同渠道销售,锻炼学生的管理、营销和了解市场的能力。

在上述科研和实践环节中,引导学生发扬工匠精神,培养学生专注工作、精益求精的品质。

3.4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过程中,实行“送教下乡、进村办班、工学结合、半农半读、弹性学制”的办学模式。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专家团队的座谈、讨论,确定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班的教育教学目标、大纲和课程设置等具体事宜。在授课过程中,紧紧围绕提升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达到农民想学、爱学、能学,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教学效果。在学习期间组织学员进行访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适当调整授课内容,增加实践技能培训,做到学以致用,行之有效。

通過培训和跟踪服务,使学员树立创业理念、激发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技巧、提高创业能力,同时通过为其提供政策、融资、信息咨询等综合服务,促进学员提高经营水平、扩大经营规模、领办经济合作组织、创办农业企业,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创新,带动能力强,且具有市场发展理念的新型复合型现代农民企业家,并努力形成“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兴产业、以产业促增收”的良性循环,构建职业农民培训系统化体系。

对每批学员的培养,力争通过2~3年时间,构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强化人才对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

3.5 通过高职扩招拓宽人才培养渠道

高职扩招的实施既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职教育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社会发展、经济转型、社会稳定、乡村振兴等的现实需要,更是涉农高职院校的责任和机遇。

在培育过程中按照“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全面发展”和“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的原则,落实“课程不少、学时不减、标准不降、质量不低”的要求,加强培养过程管理,创新培养模式、提升培养质量,确保高职扩招入学有基础、教学有标准、培养有质量、就业有优势、发展有前途,实现“质量型扩招”。

4 结语

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培养农业人才、科技兴农是涉农高职院校的使命和责任,也是发展的机遇。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和其他各类学员进行培养,巩固其专业思想和工匠精神,培养更多留得住、用得上的“土专家、田秀才”,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产生更大助力。

参考文献

[1] 谢志平,陈丹,何应林.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研究述评[J].职教通讯,2018,(17):53-58.

[2] 龚雪慧,王成杰.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养路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8):138-139.

[3] 翟红.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J].人民论坛,2018,(18):126-127.

[4] 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5] 袁丽伟,杨振龙,刘洋.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涉农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9,第24卷(4):1-4.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工匠培育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工匠赞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