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婧
【摘 要】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之一.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如“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虽然距今已有数十年,但仍然指引着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其中他的教育理论核心“生活即教育”对中学德育工作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简要探究如何在中学德育工作中渗透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思想。
【关键词】德育;陶行知;中学生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强调,让学生在具体生活中接受教育。他认为学生的教育应该以生活为中心,是一种随生活变化而变化的“活教育”,不能脱离实际的生活情境。“生活即教育”这种教育思想能使学生了解真正的社会生活,从而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体会人间真情。但目前我国中学教育中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观念,许多学校对德育不够重视,德育流于形式,十分不利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在中学德育中,教师要把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应用于其中,让中学生理解道德的具体含义,提高中学生的道德素养。
一、中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方法过于机械化
我国中学教育的德育工作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对我国中学生的道德教育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如今我国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时代,德育工作的环境和对象发生了巨大改变,而德育工作没有及时跟进,做出改变,产生的主要问题有:一是重德育理论教育,轻实践行为教育。二是重德育形式,轻实际效果。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讲道德,学生在课堂上听道德,考试考道德。三是强制说服教育多,诱导启发教育少。不少教师不顾学生的主体意识,用简单的教条去教育中学生,利用自身的权力和权威去驯服学生,以是否服从来评定学生德育效果是否达到标准。
(二)德育内容过时
德育的内容必须紧跟时代变化而进行不断地充实和调整。现今社会日新月异,全球化进程加快,教育环境受到其他国家的文化冲击,因此,客观上要求德育的内容要与时俱进,要不断充实巩固,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意识发展。目前,传统的德育内容主要有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养成,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等的培养。这些内容是个人成长所必须的,无论何时都不落伍,但对目前来说还远远不够。学校对学生的情商培养、性启蒙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涉及很少,但这些却是学生较为需要的。
(三)德育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的“以学生为部分教师中心”的教育和教学理论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在我国中学生德育中,多数教师忽视了学生才是自身道德行为的主体,采取单纯的“填鸭式”的教育模式,教学过程就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学生记。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会不自觉地突出自己的主导地位,在教育方式和内容上容易从自身出发,忽略了学生的個性特征和接受能力。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难以把教学内容转化为自身行为准则,因而中学德育工作也就无法真正发挥其作用,最终成为应付考试的手段。
二、“生活即教育”思想在中学德育中的应用
(一)贴近实际生活,让德育回归生活
在陶行知先生看来,生活本身就是教育,社会就是一个大的学校,生活和教育是统一的,即到处是生活,到处都是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生活。过什么生活,就会受到什么教育。过优质的生活会受到优质的教育,过坏的生活则会受到坏的教育,过有目标的生活则受到有目标的教育,过稀里糊涂的生活则受到稀里糊涂的教育,过乱七八糟的生活则受到乱七八糟的教育。因此,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要立足于生活,在教育方法和内容的选择上要生活化,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促使其良好行为的发生,纠正不良行为。
例如,在教学《走进法治天地》这一单元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哪些法律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这些法律从何而来?发挥着怎样的作用?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积极性,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初中生已经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通过联系生活就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法律就在身边,生活中的矛盾和纠纷,不仅需要道德、友情来协调,而且需要法律来调整。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述一些生活中看似很小但实际会触犯法律的事来警示学生,让学生对法律有敬畏之心,从而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
(二)走出课堂,让德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中学生道德教育要走出课堂,要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体会道德和社会的关系。只读书、不实践,就是读死书,纸上谈兵不利于学生将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联系起来。学生只有通过在学习中亲自实践,在社会生活中亲自实践,才能将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联系起来,并逐渐养成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例如,在教学《珍视生命,守护生命》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向学校申请去当地养老院、孤儿院、流浪宠物收留所等地当半天志愿者。去养老院可以陪老奶奶、老爷爷说说话,给养老院打扫打扫卫生,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孤儿院可以将自己多余的学习用具或穿不上的旧衣服捐给孤儿院的小朋友,和他们一起做游戏、讲故事等。去流浪宠物收留所可以帮工作人员给动物喂食、打扫动物的粪便等。去养老院让学生加深对老年人的尊敬和帮助之心,还给老年人带去了欢乐,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去孤儿院让学生了解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这既加深了学生和父母的亲情,又增强了学生以后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之心。去流浪宠物收留所增强了学生对社会上流浪宠物的同情和关爱之心,同时也增强了对生命的负责的意识:既然养了宠物,就要陪伴它,和它一起变老。这样有利于将学生的道德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促进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
(三)注重学生的德育主体地位
我国传统的教育强调,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是权力的拥有者和行使者,而学生只是服从者。“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协作者。在中学道德教育中,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自主建构,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内化所学知识,从而有利于教师进行一系列的道德教育。
例如,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可以让学生参与学校的两操(早操和课间操)考核,餐厅卫生监督,餐厅饭菜质量监督,设立学校文明礼仪监督员,通过课间巡逻的方式,监督学生乱丢垃圾的行为、文明言语等情况。让学生协助公寓管理员监督公寓卫生、内务整理、公寓纪律等。以上做法可以加强学校的民主管理,提高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另外,可以在班级中实行“两日班长”制度,让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当班长,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班长的职责,增强为班级同学服务的意识。同时,当班长是一次自我提高、自我管理的实践。在当班长的过程中,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管理日常班级事务的不易,从而更加尊重和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从而有利于集体意识的培养。通过这种活动,可以使学生懂得如何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独立与协作的关系。
三、结语
总而言之,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事业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对我国现代中学德育工作具有指导作用。我国中学德育工作不仅要关注“生活”,从生活出发,注重社会实践教学,而且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角度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同时,还要在现有的德育理论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从而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华平.略论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J].参花(下),2018(12).
[2]张立正.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教学实践与反思[J].现代教育科学,2019(05).
[3]高利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实践与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