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的再解读

2020-10-12 14:23陆清华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0年9期
关键词:马致远瘦马小令

从先秦一直到现在,出现了很多“秋思”的诗词曲,但最能引起人们感情共鸣或者说最能打动人的,当属元朝马致远的散曲小令《天净沙·秋思》了。

短短28个字,前三句九种景物连缀在一起,组成一幅凝练的水墨畫,不加雕饰、自然天成,后一句直抒胸臆,余韵无穷,由此该曲被世人誉为秋思之祖。难怪王国维在《人间诗话》中这样评价《天净沙 秋思》:“此元人马东篱《天净沙》小令也。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

“昔人论诗,有情语、景语之别,殊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于是乎《天净沙·秋思》引起文人雅士的热议,很多人认为这首小令就是刘禹锡所说的“自古封秋悲寂寥”的悲秋之作。其中“枯”、“老”、“昏”、“古”、“西”、“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乍看起来,“以哀景衬哀情”似乎很有道理。但第二句“小桥流水人家”与第一句、第三句显然不格调。于是,有人又指出,第二句幽静温馨的画面是运用电影蒙太奇的艺术进行的画面组接,是远景,是马致远遥不可及的愿望,难不成此时的曲状元还有隐居田园之意?

“知人论世、论从史出”,这是我们解读作品的基本思路。查阅资料不难发现,马致远先生(约1250年—1321至1324年)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中年中进士,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后在大都任工部主事。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由此可见,《天净沙·秋思》应该反映的是早年漂泊不定的羁旅生活。那个时候有着儒家入世和济世情怀“佐国心,拿云手”的马致远,怎么可能会归隐田园?只是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漂泊生涯之后,晚年受全真教(道教)思想影响的马致远先生才看透人生的荣辱,效仿陶渊明,过上了“林间友”“世外客”的“东篱”生活。

诗歌的意象,应该是繁复性和单一性的统一。所谓繁复性,就是诗歌中紧密排列的一个个鲜明的意象。《天净沙·秋思》中五句话十一种意象,组成了一幅北方秋夕郊野图。所谓单一性,就是众多的意象均衡组合成趋于一致的意境和共同表达某一种情感。虽然“哀景写哀情”也能达到情感的一致性,但在意境上明显不协调。而且,通过查阅百科知识发现,藤是一种寄生植物,藤枯了并不意味着死亡,只要树不死,藤一般不会死。老树并不意味着枯死衰竭,只是反映年代久远而已。在北国的秋天最常见的鸟类就要数乌鸦和麻雀,乌鸦这种鸟类通常栖息在乔木20米以上枝叶繁茂之处,否则必然另选高枝。所以,作者首句只是写了北方秋天特有的景象而已,并不是在刻意渲染凄凉死寂的气氛。

更为重要的是,同时代同一题材的词曲还有董解元《西厢记》中的一首曲子【仙吕·赏花时】:“落日平林噪晚鸦,风袖翩翩吹瘦马,一经入天涯,荒凉古岸,衰草带霜滑。……”和元代无名氏小令《醉中天》(见《乐府新声》):“老树悬藤挂,落日映残霞。隐隐平林噪晓鸦。一带山如画,懒设设鞭催瘦马。夕阳西下,竹篱茅舍人家。”这两首曲子都远远逊色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方面的原因是马曲更纯朴、自然和凝练,另一方面马曲采用白描的写法,前三句将九种不同的意象叠加在一起,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与其说是“哀景写哀情”,不如说是“乐景写哀情”。全曲的大意是:夕阳下山了,夜幕渐渐降了下来。马致远先生迎着秋风,骑着瘦马行走在古道上,这时看见枯藤缠绕着老树,老树上栖息着乌鸦,前面不远处有桥有流水还有几户人家。“鸟有家可归,别人也有家,而我却浪迹天涯”,触目伤怀,“一种漂泊无依、怀才不遇、思念家乡”的悲凉心情油然而生。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那么,什么是“有境界”?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就是“有境界”。马致远先生在《天净沙·秋思》中写的就是真秋景,真感情。

这种“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在《诗经》中也常见。例如《君子于役》中这样写到:“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其中诗句中就借“鸡回窠巢、牛羊回圈”这种美好图画,表达怨妇对征夫的“我的那一位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的绵绵思念。

最后要说的是,对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文学作品,要品鉴出作品固有的景趣、情趣和理趣,这样的审美才更有真趣。

陆清华,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第四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马致远瘦马小令
掉坑
掉坑
元代散曲中的小令和套数
元代散曲中的小令和套数
马致远:听他端坐瘦马自吟自话
西风瘦马,残阳尘沙
马致远神仙道化剧之宗教精神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