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原是心理学中针对医患关系所提的概念,在语文教学中指读者设身处地感受作者心境,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走进作者内心,剖析文章深意,是提升学生审美鉴赏与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被广泛教师运用于语文教学中。但由于所处时代背景的差异与个人履历的限制,学生无法准确转变角色,很难有与作者一样的视野,“共情式”教学也就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才可以实现。
一、基础教学法——从字词出发,以小见大
众所周知,要达成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是基本凭借,教材课文是其不可或缺的奠基石,而字词便是最基础的。文字是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作者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往往会蕴含于每一个字眼,但现在语文课堂大多立足于教材文本段落与线索的简单层次化梳理与写作手法的探究,使学生长期形成固化的阅读模式,无法深入剖析与感受作者情感变化。这个现象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明显。
由于生僻字较多,古今读音不同等多种原因,文言文一直是教学中的难以攻克的关卡。能够带领学生清晰疏通文本含义,把握语句构造与相关语法特点已经占据教学相当一部分课时与时间,让学生进入描绘情景,感作者之所感,想作者之所想更是难上加难。许多教师在理解文义时会紧紧抓住文章字词,一一释义,衔接语句,翻译成白话文。在进一步剖析文本时以所译白话文为基础,凌驾于原文字词之上,导致最后呈现的核心情感空而虚,无法使学生贴实感受,陷入了一种的情感形式化的死循环。文言文中基本均为单音字,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多采用单音词变双音词的方式,将单个字组词为现代白话文,使文章意思顺畅。这种翻译方法当然无可厚非,尤其适用于应试阅读翻译中,但有时会阻碍精准或更好地理解文本内涵,因古文多以本意构词造句,所以解释文义是究其词源可能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小石潭记》中,散文移步换景,浓墨重彩描述了游玩过程中幽然翠蔓之景,美之至极,表现出强烈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之情。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文言文与古代诗歌中极为常见,但学生常无法真正寻找到两者之间的关系与衔接,很容易沉寂与作者所营造的美景氛围中,所体会的哀伤悲痛之感就大打折扣了。若抓住关键语句,究其词源,便别有一番风味。如“凄神寒骨“四字,学生会将它解释为使人心情凄凉,寒气透骨。看似简单精炼,但由景物的描写直接转入如此强烈的情感描写,很难理解与体会。说文解字中,凄为云雨起也之意[1]。这时,不妨将“凄神寒骨”译为竹树环合之景,寂寥无人之境使游人不悦,内心像云雨将起之势,连骨头都觉得寒冷。此类解释将抽象化情感具象化,比起常规化翻译更能让学生感受作者心中郁闷之情及其程度。
二、情境教学法——从情绪出发,身临其境
所处时代的差异以及学生历史了解程度的限制也是影响学生感知文本中心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一些时代背景较为特殊或历史感较为厚重的作品。典型情境的设置可以使读者情绪达到与文本表达所接近的高度,增强代入感。有效利用多媒体资源,将辩论、表演、朗诵等融入语文教学中,营造典型氛围,使学生不再局限于字面化的课本,使语文课堂走向立体化,多维化。即通过特定环境的塑造,碰触作者心境。
如2019新选入人教版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的《老山界》,讲述了红军长征翻越老山界的艰难与曲折,体现了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小学《七律·长征》学习的基础上,一提到长征,艰辛,艰难成为大多数学生固定的搭配词,但究竟艰辛在哪些方面,困苦到何种程度,学生是没有具体化概念的,对于如今处于富足年代的他们,仅仅通过文字的输入是远远不够的。与此同时,不妨引入相关长征的视频,最好是纪录片性质短片,更具真实性、可信性,给予学生以最大的视觉冲击,以学生可以感受到的方式了解历史背景。在产生历史认同感的基础上,再针对文章细节之处进行分析,如第18段的“之”字星火与第29段中的密集机关声,进一步对“别掉队、做乌龟、顶着天、哈哈笑”等语言描写进行揣摩。此时学生脑海中会浮现起刚刚视频中所出现的画面,如此一来,便把死板化的文字更加形象与丰满,对文字感受力会更强,进一步增强了对细节掌握的能力。
又如,《最后一次讲演》的演讲体裁便是最好的入手之处。三分文章七分读,断句的处理、语气语调的强调,语句的停顿不仅体现对演讲技巧的把握程度,更体现一个人对文章内容的解读。以朗读开始课堂成为大众选择,通过聆听去感受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这种方式把学生放在了课堂中心位置,有效地引入了课堂讲解,却往往忽略了氛围的营造。在学生朗读之后,并不应急于评价或者以简单性评价草草了事,可以针对朗读过程中出错地方进行集中性处理与分析,并通过视频或教师模范朗读为中心环节贯穿全文讲解。第一段的演讲尤为重要,“卑鄙”“无耻”二字为文章染上了愤怒的感情色彩,三次质问层层叠加,将情感渲染到极致。第一段是整个文章的基调,如果教师在第一段讲解之时没有将情绪点燃,后面的讲解必然是被动的,乏味的。同样,首尾呼应,课堂可以以再次朗读结尾,使高昂情绪久久回荡。
三、生活教学法——从实际出发,感同身受
顾名思义,语文即语言文字与运用,是最与生活实际所贴近的科目。语言文字一切均来源于生活,是对个人经历及人生曲折的感慨抒发。语文课堂教学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2]。如今的语文课堂多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而忽略了对综合素质的培养。生活化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从实际出发,深入文本内容,在实践中体验文字,增强自己的观察力与生活感受力。
如朱自清《背影》中,父亲攀上月台为作者买橘子的画面成为不变的经典。原文中探下身、穿过、爬上、攀着、微倾等动作,用简洁的语言,朴实的事例将满满的父爱描绘的淋漓尽致。但越是细节愈加难以捕捉,买橘子是一个几乎所有父亲均会为孩子所作的事情,如此平凡之事,很多学生却难以体会其中浓厚情感的流露。不妨让学生在课堂开始之前,闭上眼睛,每个人想一件感受到父爱的一件事,然后写出来,并且将模范文章进行展示。通过展示点评,学生会发现所有让人印象深刻,很感动的事情均来源于生活中日常的事情。由此引入,再加上一些特定动词的渲染,此外还可以让同学们分组演绎父亲攀越月台的动作,亲身体会其艰辛与不易。
语文教学只有突破传统单方面输入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在课堂中由被动变主动,以字词为基础,结合生活实际,在特定氛围之下感受文章内容,将共情技术灵活运用,才能增强学生文字感受力,以此提高其阅读与审美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说文解字(清代陈昌刻制本)[M].许慎.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Z].中华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2011.
赵旭刚,甘肃省会宁县中川镇初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