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结合教学模式探讨

2020-10-12 13:02宋保红
科学与信息化 2020年20期
关键词:流动人口家庭教育子女

摘 要 当下,我国流动人口家庭化现象越来越普遍,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质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原因分析,探讨其解决办法,探索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结合的教学工作专业介入模式。

关键词 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

引言

所谓的流动人口,一般来说有两种理解概念,一种是指在家庭成员流动过程中组合为新的家庭,另一种是指由于单个成员的流动,导致整个家庭流动,这种方式也被称为家庭式流动。由于流动人口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城市适应力较差,在进行子女教育时,常会出现各种问题。

1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在国家城市化建设发展的背景下,许多农村劳动力转移至上海、深圳等发达城市,其子女也随父母进行转移。但由于流动人口家庭的自身特点,以及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频发。

其一,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即使父母自身文化水平不高,也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希望,希望子女能够考上大学、研究生,从而谋得一个发展前景较好的工作。经常询问子女的学习状态及学习成绩,却没有提供一个基础学习环境。

其二,在进行子女教育时过分看重子女的知识文化及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其全方面能力发展及身体健康情况,形成了“学为尊、生为次、學比生重”的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风气。部分流动人口子女在个人卫生方面,表现较为“突出”,油腻的头发、黑长的指甲、破旧的衣服,使其无法融入本地学生群体。

其三,在沟通方式上,由于流动人口家庭父母的教育水平普遍偏低,虽然想尽到教育子女的义务,但受限于自身知识程度,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在子女表现优异时,不懂得赞扬子女;在子女犯错时,只会打骂子女。缺少与子女的沟通交流,没有了解其内心真实想法,父母一直把子女当成没长大的孩子,忽略了其心理健康塑造。

其四,在我国应试教育的教学背景下,子女的课程繁重、作业太多、考试频繁,承受着超出自身所能承载的巨大压力,更有家长为子女报了各种课外辅导班。不仅为本就不富裕的流动人口家庭带来巨大经济压力,更压缩了子女个人时间。

2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解决办法

2.1 树立榜样作用

家长的行为习惯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影响较大,关乎着其文明习惯的养成,以及个人素质的发展,决定其将来会成为怎样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明白自己身为“生活教师”的身份,注意通过“言传身教”对子女进行礼仪教育,树立榜样作用。强化流动人口子女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尽量获取家长对子女个性成长的全力支持,通过布告栏、微信交流群等宣传方式,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合教学。举办一些亲子活动,邀请家长与子女共同游戏,制作如风筝等游戏器材,实现材料多样化的同时,加强子女与家长间的沟通交流。社区服务组织可以提供帮助,通过组织社区亲子活动、家庭教育电影周等活动,鼓励子女与父母之间的课外互动,让子女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家长与他人的交流方式,强化榜样作用[1]。

2.2 家校协同教育

在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到家庭与学校共同协作对于子女教育的重要意义。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利用QQ、微信等网络交流软件,建立家长群,教师同群内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子女在学校及家庭中的思想状态,构建家校协同教育模式。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子女布置课后家庭时间任务,如为父母洗一次脚、沏一杯茶,并由家长进行拍照摄像,上传到家长群进行反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让子女明白家长的不易,更能培养其感恩之情,优化家庭关系。

2.3 注重网络应用

在现代化教学发展中,互联网平台中充斥着多种多样的思潮、观念、文化等元素,一方面,互联网中的海量资源能够拓宽子女的眼界,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也在影响着子女的思想意识、行为规范以及核心价值观念。流动人口家长应革新教育“理念”,接受网络的新潮思想,为子女提供私人时间。加强与子女之间的沟通交流,给子女留下娱乐、进行兴趣爱好的时间,提供更多展示机会,提升个人素质的教学效果。当地学校也应组建一只具有“网络教育意识”的专业化师资团队,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多样化课程教育,满足其个性化发展需求。这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更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以及相关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在教育过程中发现沉迷网络的子女时,父母要用诚恳的语气进行交流,尊重子女个人想法,以合理的方式进行思想引导,保护子女的自尊心[2]。

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工作中,可以利用网课的形式,将心理健康辅导纳入到学校课程体系当中,加强流动人口子女全方位人才素质水平教育,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强化育人效果。利用网络进行网上一对一心理健康辅导,有选择性地隐匿子女个人信息,保护子女个人隐私。创建网络匿名交流课堂,搭建子女与家长交流平台,帮助子女在情感交流的过程中得到内心发泄及情感梳理。学校要控制匿名课堂的交流内容,禁止出现淫秽暴力的文字信息,注意网络健康。

3结束语

流动人口家庭作为城市建设中的“血液”,加强其子女教育问题探讨,有利于维系社会的稳定发展,也是城市进步的重要标尺。家长应同学校一起,强调以综合性、民族性与时代性为背景,培养子女的道德意识,细化教学目标,弘扬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顾晓婷.聚焦户外活动  助力科学保教——探究幼儿园户外游戏活动的价值、现状与组织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2):89.

[2]付建宏,高峰.解析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构建——评《人文精神视阈下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构建》[J].中国高校科技,2019(10):99.

作者简介:

宋保红(1968-),男,山东鄄城人;学历:本科,职称:实验师,现就职单位:菏泽学院,研究方向:教育与自动化控制。

猜你喜欢
流动人口家庭教育子女
基于双变量probit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研究
Tomb-sweeping Day
正在上大学的成年子女是否属于离婚案件中“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
数说流动人口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流动人口二孩可在居住地登记
教育子女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