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 张海军 魏菡
[摘 要]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不断健全,要求各行各业都必须在法律法规的指引和约束下发展。医疗卫生机构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多方法律关系的地方,将法律运用到医疗卫生機构不仅会降低机构在发展中的风险,而且在解决医患纠纷、合同审查、经济决策等方面为医疗机构的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关键词] 法律;医疗机构;运用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一、法律在医疗机构中运用的客观分析
我国的医学教育特点是在校学习理论知识与医院临床实践为主,日常工作业务繁忙。医学是一个不断进步的前瞻性科学,医务人员自身业务学习和技能提高占用了大量业余时间,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相对比较淡薄。同时,由于患者对医疗常识的贫乏,对医疗结果的期望值过大,导致心态失衡,产生医患纠纷。
在行政后勤管理上也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涉及最多的便是合同约定方面,为规避风险、减少纠纷,签订合作协议是必不可少的。但由于对外合作涉及方面较多、类型复杂,医疗机构需要提高法律知识在工作中的运用及重视程度,发挥其对合同审查的重要作用。
二、法律在医疗机构中运用的必要性
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全面加强卫生计生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卫法制发[2015]1号)要求,“推动全系统全行业树立法治意识,实现卫生计生法治化”,可知,在指导意见要求下,医疗机构要重视对法律的运用,增强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提高医疗机构管理的法治化、科学化水平。法治国家的逐渐建立,将法律运用到社会各个方面,特别是医疗机构是必然趋势,全面推进依法行医和深入推进依法治院是必然要求,医疗机构应该顺应趋势,加强法律在机构中的有效运用。
三、法律在医患纠纷中的运用分析
(一)产生医患纠纷的具体原因
医患纠纷是指医疗机构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产生的纠纷,其也是当前医院与患者之间最为容易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法律事件。一般来讲,在进行医患关系处理或进行患者重要病症治疗之前,医院方都会与患者或家属签署告知书或知情同意书,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这一形式来明确医患之间的关系和主要责任的划分,这也是出于医患之间保持良好关系考虑。但仍然会出现一些医患纠纷。产生医患纠纷的原因复杂且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医患双方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水平差距大,患者对医疗结果及产生的原因在认识上发生分歧;②患者法律权利意识逐渐增强,但医疗机构人员法律意识仍较淡薄;③执法机关从社会和谐的角度出发,对医闹行为处置过于人性化,未达到实际预期效果;④媒体的过度宣传等原因导致患者主观上对医疗机构具有排斥心理,激化了医患矛盾。
(二)解决医患纠纷的方式
传统的解决医患纠纷的方式,是医疗机构选择通过赔偿来息事宁人,以免损害医疗机构的形象。然而这种防御式的方式在法治越来越健全的情况下,是最不被允许与最不利于机构发展的方式,医疗机构要懂得通过法律这个强大的武器来保护自己。根据《民法》与《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条例》规定目前出现医患纠纷时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解决。
(1)和解。其是指患者与医疗机构双方协商一致选择通过和解方式来解决争议。
(2)调解。双方当事人可向卫生行政机关和人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
(3)仲裁。根据双方当事人之间订立的协议,选择合适的第三方机构对事实作出公断。
(4)诉讼。双方当事人经过非诉讼方法仍然不能解决纠纷的,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从公平公正公开的角度,以《侵权责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为依据对医患纠纷进行审判。
当出现医患纠纷时,从医疗机构对纠纷的处置方法可以看出医疗机构对法律的重视以及运用程度。
四、法律在经济合同审查中的运用分析
(一)法律在经济合同审查中运用的必要性
合同审查是从法律角度对合同内容进行严格把关,是医疗机构与合作对象正式签订合同之前的必经程序。对合同进行法律上的审查,通过发现合同条款中存在的问题、风险,及时予以修正、规避,减少和避免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产生的不必要的矛盾[1]。尤其医疗卫生机构的采购、医疗合同中关于责任划分等部分能够有效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医疗卫生机构由于其工作内容较为繁杂,所涉及的器械、材料、设备较多,在采购和实际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风险。因此,提高合同履约率并且规避医疗机构的风险,保障医疗机构稳定、长久地发展,实现提高单位效益和发挥社会公益性的作用。
(二)法律在经济合同审查中的运用内容
做好合同审查工作,明确风险范围,将“法律后果”意识贯穿整个审查过程。以合同的基本条款为基础,结合实际需要从合同内在质量要素的五个方面进行法律审查,指出其中与法律法规不相符或我方权利受损的情况[2]。
(1)合同主体是否合格。审查合同主体是否具有签订及履行合同的资格,主体资格上如果存在缺陷,将是一个合同无可回避的根本性问题。
(2)合同条款内容是否合法。在条款内容合法性方面,需要对合同的名称、交易的内容等方面进行审查。合同的名称能表明一个合同的法律关系,如果合同名称与其实际内容大相径庭,将会对法律关系的认定与权利义务的行使造成影响[3];合同的交易内容可能会涉及多部法律关系,要使内容完全规范需要审查涉及的所有法律法规。
(3)双方约定是否实用。合同条款是否实用、约定是否完整体现在合同的四大功能上,即锁定交易平台、锁定交易内容、锁定交易方式、锁定问题处理。
(4)权利义务是否明确。权利义务不明确是合同中的重大风险问题,甚至是合同能否正常履行的决定性因素。作为评判合同质量高低的重要内容,在合同审查中应提前确定责任,规避风险,减少矛盾和纠纷[4]。
(5)交易需求能否满足。审查合同时关注合同中的条款能否确保当事人顺利实现合同目的。例如:判断供货方产能或者技术水平能否满足需求。
五、增加法律在医疗机构中的运用途径
(1)医疗机构要对临床工作人员组织讲座或网上视频学习,及时地学习、了解和正确运用法律法规对完善诊疗行为、提高服务态度、规范书写病历、增强证据意识有良好作用,有效防范医疗机构自身风险[5]。不但能够提升临床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同时也会加强其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自觉自发地规范自身的行为,积极为医疗机构法规体系的完善提供真实的建议。
(2)将法律运用在日常经济决策中,利用法律法规的实时性为医疗机构发展做指引和指导,为医疗机构经济决策打好坚实的法律基础[6]。同时,根据医院管理内容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等特点,加快医院法律法规完善的脚步,要实现医院运行的规则化、规范化,使之成为所有医护、患者都要遵守的法律法规。
(3)医疗机构要围绕自身工作实际、结合行业特色,设定适用性强、接受能力强、操作性高的普法计划,开展切合行业特点的法律教育,提高普法实用性和适用性,将法治思想深入人心[7]。此外,还要加强医院相关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将法律法规纳入医院的管理体制当中,对现有的医疗机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增强其严谨性,并积极提高医院工作人员的执行力和自律性。
(4)医疗机构要利用行业人流量大、范围广的优势,在院内宣传栏、公众号、LED屏等媒介宣传各种法律知识,营造普法宣传氛围,增强患者的法律意识[8]。
(5)医疗机构同时还要注意对医护人员职业行为规范、医疗质量控制、医疗纠纷应对、医疗信息收集与共享以及医院感染控制等相关工作内容进行法律的渗透[9],可以成立医疗职业行为及临床医疗质量控制小组,借助法律法规进行医疗行为和工作行为的法治化,提高医患的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吴江水.完美的合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冯明伟.探究医患纠纷解决的法律机制[J].法治与社会,2020(3):258.
[3]丁晓军,钟小敏.合同审查法律实务指引[J].经济研究导刊,2015(17):298-300.
[4]唐松.论医疗机构法律意识的重要性[J].影响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0):218.
[5]黄伟娟.公立医院的普法管理实践探索[J].企业技术开发,2015(18):27.
[6]陈刚,周文杰.医院所面临的合同法律风险及其对策研析[J].医学与法学,2020,12(2):61-64.
[7]陈晓华.公立医院合同管理的法律風险初探[J].现代医院管理,2019,17(6):48-50.
[8]刘福丽,秦亚静.从法律和医院管理角度分析1例普外科病例[J].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2019,7(3):43-45,48.
[9]乔荣. 我国公立医院托管法律风险与防控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