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新 杨光宇
商业银行自成立之初,就紧跟时代步伐,时时刻刻进行着变革。纵观历史发展进程,商业银行的发展变革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金融业务的发展阶段,商业银行通过异地扩张的方式追求规模效应,致力于开拓传统网点业务;第二阶段是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商业银行由传统业务向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业务转型;第三阶段是金融科技公司兴起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推动了商业银行的转型,数据共享成为银行与企业沟通的桥梁,银行业也不得不走出去,实现各个银行之间,甚至是与其他企业间的跨界融合。在此背景之下,一个全新的概念——开放银行应运而生。
开放银行内涵及发展现状
开放银行的内涵
开放银行的概念源于英文Open Banking,是一种新型开放化的商业模式,通过利用API等技术与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垂直行业企业等第三方机构共享数据、算法、交易、流程和其他业务功能,从而提升客户体验。开放银行的实现需要涉及三大主体的参与,分别为把数据共享出去的银行、期望得到共享数据的第三方机构和接受服务的客户。三大主体都是开放银行生态构建的必备条件,共同促进了开放银行的形成与发展。由此可见,开放银行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传统封闭的银行系统,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互通、共享的新型生态系统。
开放银行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就是应用程序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以下简称“API”)。应用程序接口是一组定义、程序及协议的集合,其本质是一些预先定义的函数。程序员使用API技术提供的通用功能集,就可以大大减轻其软件开发中的编程负担,简化编程流程。在API技术出现之前,银行业主要通过屏幕抓取的方式进行数据共享,这种传统方式一旦遭受黑客攻击,将会造成大量客户信息的泄露。而API技术的出现,让银行可以直接利用其将自身的特定服务发放给第三方,此时第三方只能使用银行所提供的服务内容,而无法得知其生产思路。通过采用这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方式,银行既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又保证了所共享数据的安全性。
国际开放银行的发展
开放银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4年PayPal API的成功推出。近几年来,以欧美国家为代表,各个国家都陆续推出了适合本国国情的数据共享方案,开放银行的概念正在席卷全世界。在开放银行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首先是英国起到了重要的先导和引领作用。早在2016年3月,英国财政部就牵头形成了OBWG工作组,并发布了《开放银行标准框架》,从市场的参与者到政府监管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其次是美国。为解决消费者金融数据的共享与整合问题,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简称“CFPB”)发布了九条指导准则作为解决方案。此外,美国的花旗银行在2016年推出API Developer Hub,可提供8种不同的API接口,分别对应转账、信用卡、用户管理等业务,为外部开发使用者提供了极大便利。再次是新加坡。新加坡政府于2016年5月组建了金融科技署,截至2017年12月,新加坡星展银行建立起独立的API平台,推出了连接20多个类别的155个API平台服务。最后是澳大利亚和中国香港等地,也都在积极进行自身Fintech的探索。从商业银行在国际社会上的发展来看,开放银行的标准和指导性原则已基本形成,自上而下形成顶层设计推动,推进发展,并强调数据共享。
国内开放银行的发展
我国银行业IT技术发展迅猛,预计到2020年将超过1500亿元。传统银行在IT技术的支持下,也逐步走向了开放。与国际社会相比,我国的开放银行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起步与探索阶段。
2018年是我国开放银行发展的元年,随后无论是股份制银行还是商业银行都对其积极展开探索与实践工作。例如,2018年7月浦发银行作为国内银行的先驱者,构架了API Bank无界开放银行,注重于服务用户需求,从而提升用户体验,以客户感知程度为主要服务目标,这一举措不仅仅实现了技术上的突破和创新,更带来了整个银行业的升级与变革,使得银行业对用户的基本信息和消费行为信息产生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进一步优化用户体验,促进银行业的良性发展;中国工商银行也积极推出了“智慧银行”的概念,在发展的同时融入互联网创新元素,积极推动自身网络金融部的建设,并建立了“七大创新实验室”,以推进金融行业的科技创新工作;中国建设银行也曾表示,下一步将部署将自身数据对全社会开放的计划,推动建设银行金融科技的创新发展进程;招商银行也在金融与生活场景的连接技术上进行了积极探索,构建了线上APP,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和良好的效果。
开放银行当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思路
就目前开放银行的发展而言,国外开放银行都在不同程度地构建场景化服务,以此与客户建立联系,通过第三方服务商来间接提供金融服务,以拓展银行获取客户的途径。而在国内现有的监管制度之下,商业银行对于“数据开放”的态度较为严谨,更多的是通过线上场景化连接,有效地触及长尾用户,注重实现普惠金融和提升客户体验。但目前开放银行的发展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开放银行才会获得更加良性的发展。
数据隐私与安全监管
开放银行所使用的API技术拥有比其他数据共享技术更加强大的安全性,但依然存在安全隐患。为此,各国针对不同国情实施了不同程度的监管政策。其中,英国、澳大利亚和欧盟主要采用强制性的监管手段,通过政府立法来统一标准;美国则是更多地赋予市场自我调节的能力,仅颁布指导性意见而非强制性监管;新加坡没有指定监管政策条例,倾向于“有机发展”的模式。这些政策的颁布为开放银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然而,对于数据的安全性,笔者认为仅仅从立法监管的角度来约束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从银行业自身的角度出发,强化数据安全保护意识。首先,需要所有金融机构提高自身的信息保护与数据安全意识,更加重视对于金融信息的基础性管理。金融機构需对信息管理进行更加精细化的监管,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落实各个环节的管理要求,更好地降低风险隐患。其次,金融机构也需要引入新型安全防控技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风险防控与管理,发挥新技术在保护数据隐私方面的优势。
开放模式与银行体制
与科技公司、互联网公司的理念不同,银行对开放、共享的文化整体持保守态度,审慎经营一直是银行的理念,追求稳健是银行业的经营策略。而开放银行的实施意味着银行业必须与其他企业进行数据共享与融通,数据的开放在帮助银行更好获客的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银行业造成一定的冲击,无论是数据的主导权还是市场经营的主导地位。
什么样的开放模式最为合适,是银行目前发展所需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银行业一方面需要积极突破传统的组织框架,形成更加开放的管理体系,通过资源开放、数据共享,开展传统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之间的更深层次的合作融合,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应对更加复杂化的风险管理的准备,确定风险管理、数据开放的边界,对外需建立严格规范的接口准入、资格审查、访问权限的风险管理体系,对内也应对开放的数据设置明确的业务红线,强化内部安全控制。
变现能力与经营模式
开放银行时代下,银行需要通过跨界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打造新型金融生态圈。中国金融科技投入规模在过去的五年内快速崛起,据公开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在金融科技的投入规模已超3000亿元,用户人数超过5亿,水平居全球首位。因此,利用数字化渠道来获取金融服务已经成为主流,这说明开放银行的搭建迫在眉睫。
但当前开放银行的搭建工作才刚刚起步,搭建一个完整的开放银行平台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与物力,投入巨大。笔者认为,对于变现模式与经营方式如何达到最优、投入回报比如何达到更高的水平等问题,银行业在未来应积极寻找解决方案。关于变现模式,《2017年全球零售银行报告》中对开放银行时代下API技术的变现模式进行了列举,其中包括收益共享、许可费用和交易费用等变现模式。而哪种变现模式更加适合银行业的发展思路,需要银行业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探索。银行业未来需要通过不断试错来找到合适的发展方向,搭建起一个清晰的、符合实際的、能对多方利益实现平衡的变现模式与经营方式,实现更好的经营与变现。
FinTech时代开放银行未来业务发展模式探析
在FinTech时代之下,通过利用API技术,银行业的数字能力将会得到极大提升,与消费者之间的交互方式也将得到极大程度的优化,使得银行的发展形态更加开放与多元化。
笔者认为,银行业在未来须适应以下两方面的变革:一方面,银行与客户传统的一对一的直接关系将发生改变,未来客户更倾向于在消费场景中获取金融服务;另一方面,未来银行的目标群体也不仅仅局限于本行客户,而是通过场景连接,触达更加广阔的客户市场,银行业在未来更加需要注重用户体验的提升、服务效率的提高以及强调产品的创新性。因此,新时代下的银行业的业务模式也应产生相应的变革,目标市场扩张与服务差异化、数据价值“货币化”、利润的新增长点这三个方面将成为未来银行业务的努力方向。
目标市场扩张与服务差异化
过去,客户习惯于前往银行网点来办理存款、贷款、支付等独立的银行业务。而在FinTech时代,客户的要求将会提升,期待可以随时随地用最为便利、高效的方式以最低的成本来消费银行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在数据化的新时代,商业银行需扩张自身的目标市场,并应致力于提供差异化和多元化的产品与服务。数据的共享将使信贷决策的产考维度更加全面。对借款人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将会大大增加那些过去可能被拒绝的借款人获得贷款的可能性,目标市场通过API技术将向长尾客户扩张。此外,在新兴技术的帮助下,提供更加注重用户体验的产品与服务将会是银行业努力的方向。
实现数据价值“货币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银行应意识到在FinTech时代应基于开放数据开展进一步的跨界合作的必要性。以往银行业的“闭门造车”观点应当被摒弃,现阶段应采用的是积极进行跨行业合作的战略,实现银行业与第三方企业之间的互利共赢。数据开放是开放银行最为核心的理念,银行可通过以下模式进行数据价值“货币化”的变革:其一,作为数据提供者和接受者的银行应与第三方机构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补;其二,通过向第三方产业提供数据分析以及新的销售渠道,可实现双方互利共赢;其三,银行业可以打造一个开放性的服务平台,使第三方机构从此平台上获益。未来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开展跨界合作,如与金融科技公司进行合作,积极构建数字新平台,从而对接商业生态,达到共赢的目的。
利润新增长点
在FinTech时代,银行通过利用API技术进行数据化转型,边际成本得以不断降低,如对于高周转的个人贷款等产品,银行业可以利用API技术提供实时支付、资金转账等解决方案,用更低的成本取得更高的收益,从而创造更大的客户价值。银行业也可以采用投资并购的形式,与金融科技公司等外部企业进行更好的融合,积极吸取外部企业的优势,增强自身实力,在与外部企业共享信息的同时,提升数据的质量,探索新的利润增长点。
小结
越来越多的开放银行的落地,让大家逐步意识到回归金融本质的重要性,金融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必是生态地发展,“闭门造车”不可取,合作双赢才是未来新的发展方向。但是,除了提供金融产品,银行业更需要留意的还是风险的管理和防范,如何在共享数据的同时保持自身的优势与独立性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如何在开放银行的时代下,在实现良好盈利的同时更好地进行监管,是银行业未来发展的目标。因此,在未来,银行业应不断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提升自身能力,让开放银行在未来获得进一步的创新与发展,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实现合作共赢。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统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