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厚的文化素养会使艺术放射出更灿烂的光芒。困此,中学艺术学科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以心育人”教育策略,努力培养学生深刻的艺术感染力、洞察力,提高学生的艺术核心素养,开拓艺术审美,广采博收,厚积薄发。这样,艺术教师才能做到用“他山之石”攻学生的“艺术之玉”。
【关键词】艺术学科 心育教育 促进 艺术素养
【课题项目】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体艺高考生培养中实施“以心育人”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18]GHBZ052。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7-0109-02
“艺术教育中赋有丰富的心育教育”,高中阶段的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学科,在塑造学生心灵、陶冶情操、培养品质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的艺术素养不仅影响着他们自身人格品质的形成与发展,而且对他们道德品质、个性特征、人格魅力、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发展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通常情况下,学生良好艺术素养的形成与提升能促进他们良好的精神品质、道德品质、人格魅力与心理品质的形成。“艺术教育不是艺术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这句话充分肯定了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艺术教育在学生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过程中同样也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艺术教育活动可以引导与培养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提升积极情绪,完善心理品质。通过艺术教育中蕴涵的内在美有利于学生形成美的人格、美的品质、美的心灵、美的素养,从而实现身心的全面发展。在艺术教学中,教师如何通过指导学生欣赏、体验、创造与实践等各种各样丰富活泼的教学活动,对艺术教育进行感知、理解、创造,通过广泛开展“以心育人”教育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形成稳定的审美心理特征, 提升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的浅陋之见。
一、优化“以心育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认识美
艺术教育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心灵品质的重要因素。教师要精心选择艺术学科的课堂教学内容,通过“以心育人”艺术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美、体验美、感受美,促进学生在艺术教育活动中陶冶情操、感悟生活、提升修养。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可以通过对艺术美的展示来表现自我、愉悦自我,积极反映学习与生活中的思想情感及内心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对艺术学科的喜欢与热爱,对艺术活动的感悟与体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通过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艺术鉴赏力和艺术创造力,让学生在对美的内涵的感悟与体验中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提升自我,在艺术学习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与人交往,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特征与完美的心理品质,身心健康的享受艺术之美、体验生活之美,感悟心灵之美。教学中,艺术教师要启发和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挖掘作品蕴涵的内在美。如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投影仪为学生播放《舞耍狮龙迎新春》、《大紅灯笼高高挂》等一些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视频,净化学生内心,然后布置学生为家人画一幅画,以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心怀感恩,让学生通过对画的创作,激发学生认识事物的美好。音乐教师可以通过着力讲解《十八相送》与《化蝶》这些作品的美的艺术特征,帮助与引导学生在作品鉴赏中感悟与体验艺术作品背景下的生活之美,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现实与艺术之间的美的价值。因此,艺术教学中不管是创作作品,还是欣赏作品,教师都要引导与帮助学生在艺术教学中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认识自我、认识生活,发现美、认识美,身心愉悦地参与到艺术教育活动中。
二、探索“以心育人”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体验美
高中艺术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将促进学生对美的体验与艺术教学策略紧密联系。艺术教学新课导入中应用情景化教学是促进学生体验美的关键。目前,高中艺术教材包括鉴赏、创作、教学实践等教育教学活动。新教材作品涉及了丰富的古今优秀作品及中外作品精髓,在学生情感教育方面着重涉及到了心理健康教育与爱国情怀教育等;教材内容的选择较为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因此,艺术学科教学中教师把握好新课导入至关重要,要精心设计能使学生在艺术学习与心理感悟中充分体验到艺术美的新课导入方法。如:在《剪纸》课堂上,教师可采用通过“以心育人”故事的形式把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展现给学生,其中包括各种吉祥图案的象征和寓意。通过故事让学生逐步了解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中的风土人情和人文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感受中国民间艺术文化的内涵,以此激发学生在中国剪纸传统文化中体验艺术美。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能力是“体验艺术之美”的重要环节,艺术教师只有抓住学生的联想心理,积极组织开展有效的联系引导,指导学生感悟艺术作品之美,帮助学生用完成作品的方法体验艺术之美。教师还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将想法呈现在自己的艺术作品当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之美,还能让学生在作品创作中体验创新之美。如《让我们荡起双桨》是音乐学科中选择的适合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艺术作品,艺术教师可抓住作品中的“景物描绘”这一关键,通过电影资料播放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体验假日里在公园划船的美好情景与心理感悟,并帮助学生将感受与作品相联系,让学生在歌曲的演唱中享受体验之美。总之,在艺术课的教学策略上要把握“以心育人”的方法,遵循艺术教育规律,科学更新教育观念,通过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大胆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育人模式,有效提升艺术审美能力,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使学生激情高昂地参与艺术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验美,才能提升学生的人格素养与艺术素养。
三、立足“以心育人”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发现美
立足艺术教育实践活动,创设“以心育人”主体参与途径,能激发学生对美的发现。《课标》中指出: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特征与优秀的心理品质,使学生的自信心、自制力与团结协作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同时能帮助学生学习掌握艺术要素及艺术形式要素,了解艺术形式要素在艺术表现中的作用,懂得艺术语言是凭借艺术的形式要素来表现人类情感的艺术手段。如在《与时俱进》雕塑教学中,教师通过先仔细欣赏作品,然后再探究创作,让学生自己发现美术形象在作品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艺术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聆听发现美、感受体验美、理解创造美的育美、育心、育人教育活动。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发现美的教学活动中去,才能在学习中感受到艺术作品所折射出的优美、壮美、凄美等千姿百态的艺术美。在潜移默化的艺术教学中,学生会加强对生活之美的关注和发现,加深对生活与自然的热爱,艺术教师才能真正实现“以艺育美、以美育心、以心育人”的教学目标。
四、构建“以心育人”活动平台,促进学生感悟美
高中艺术教育教学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内外艺术教育特色活动,并在活动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实施“以艺育心,以心育人”教育策略,进而达到促进学生在浓厚的艺术教育氛围中体验与感悟艺术之美。活动中艺术教师要以学校美术、舞蹈、音乐类的社团活动、艺术交流竞赛活动及校园文化艺术节等具有丰富艺术亮点的活动为平台,给予学生展现艺术特长、发挥艺术个性、提升艺术能力、培养艺术素养的舞台。如在学校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节的活动中,艺术教师要精心设计既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又能展现艺术风采的“心理剧”、“相声”、“小品”以及绘画、摄影、剪纸、手工等美术作品。教师在艺术活动中既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又要指导与引领、帮助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创新发展、积极探究、不断进取。在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时需要师生齐心协力地做好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等阶段的工作,教师要将艺术学科核心素养与艺术学科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有机结合,制订可行性教学方案及活动策略,形成别具特色的在感悟美中促进核心素养培养的风格。
五、确定“以心育人”教育目标,提高学生素养美
在艺术教学活动中实施“以心育人”教育实践,它对于开拓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完善与培养,优秀品质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艺术教育活动中实施“育心教育”为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形成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新课程标准下的艺术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当前,艺术教师必须重新确定新课程标准下的育人目标。教学中,要通过学生喜闻乐见和最易接受的艺术教育活动,能从情感、意志、品质、作风上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同时在艺术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挥艺术学科的教育优势,赋予美的形式,施以艺术教育,辅以德育,启迪学生认识生活和改造生活。促进学生在美的环境中产生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促使学生性格开朗,精神饱满,情绪稳定,意志坚强,促使学生的气质和风度高雅大方,形成完美的人格。通过艺术教育的熏陶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体现出当代中学生应有的艺术素养美与学科核心素养美。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支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必要手段和重要途径,它在实施和推进学校核心素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言:“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艺术教育就应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生活和學习的习惯,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使他们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尹少淳.文化·核心素养·美术教育——围绕核心素养的思考[J].教育导刊,2015,09.
[2]李冬梅.聚焦美术的核心素养与绿色教育[J].新课程(中),2015,07.
[3]任明娟.中学音乐社团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影响及实现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8,48.
作者简介:
宁童年(1970.10-),男,本科学历,高级教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