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慧
案例背景: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认为:在活动中,人是主体,起着决定的作用。而在教育现代化不断推进的今天,新课程标准要求师生角色转换,倡导给学生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转变传统教学课堂中“教师为主体”的情况,力求让学生经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本案例通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1《金属材料》一课为例,教师在课堂中作为引导,学生则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促进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案例目标:
1.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金属的物理性质,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
3.认识合金,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既有更广泛的用途。
4.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5.锻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意识,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进而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
案例描述:
为了更好的开展课堂教学,教师基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情进行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只要教师加以引导,定会展现与众不同的课堂效果。
一、创设情境,从生活实际出发
课程开始后,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出今天的课堂内容。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常见的金属是什么呢?
生:铁、铜、铝。
师:说得很好,下面我们就以生活中最常见的金属,以铁、铜为例对金属的物理性质进行探讨。
教师在教室中的多媒体上导入课件,为学生展示检验金属物理性质的方法,以此引导学生在其中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索。
师:(在课件上展示铁和铜的金属图片)大家来观察它们的颜色和金属光泽。
生:它们都有颜色,都有金属光泽。
师:(课件上展示将同体积的铁和铜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同体积不同金属的质量和体积一样吗?
生1:在水中它们浮起的高度是不同的。
生2:不同金属的密度是不同的。
师:回答的很好,那么它们的硬度相同吗?
生:肯定是不同的,一个是铁,一个是铜。
教师用同样的方法在课件上为学生展示,引导学生自主说出金属的性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的积极性。
二、结合生活实际设疑,引导学生思考,认识合金
学生认识了基本的金属性质后,教师在课件上为学生展示飞机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制造飞机的材料中为什么大量使用铝合金而不用纯铝呢?
学生们七嘴八舌的议论着:
生1:铝合金比较硬:,纯铝的话非常软,肯定不能用来制作飞机。
生2:纯铝的化学性质活泼,极易被氧化,燃点也非常低。
师:大家说的非常好,现在就让我们来认识合金,看看合金到底有哪些优点。
教师为学生在课件介绍合金的概念,同时介紹主要的合金。
三、小组合作,鼓励学生自主发言
教师将学生分成对应的小组,同时分配给每个小组不同的金属及其合金,由学生自主探索合金的金属性质。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在其中巡视,并可以适时参与进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促进学生的思考与交流。学生讨论后,检验小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站起来自主回答问题,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生1:我们小组研究的是铜和黄铜片。通过外观我们发现铜是红色的,黄铜则是黄色的,并且黄铜比铜具有更高的耐磨性能。
生2:根据含碳量的不同,铁碳合金分为生铁和钢,他们的主要成分都是铁,在硬度上我们发现生铁大于钢,但是在韧性上生铁小于钢。
师:大家都总结的特别好,合金在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中都具有广泛的作用。在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新的金属和合金一直被不断的发展和应用,比如钛和钛合金就是一种新型的金属材料。
教师在课件上展示新型金属材料的应用,为孩子们拓展知识,发散思维。
四、总结归纳
师:今天学习了这么多金属的性质及用途,那么物质的用途是用什么决定的呢?
生1:我认为由性质决定。
生2:物质的性质是决定用途的主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
生3:比如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但电线一般都用铜制而不是银制,这其中就考虑到了银的造价非常高,不利于大面积广泛的应用。
教师和学生通过对话的形式总结今天的教学内容,课堂氛围变得轻松许多,且学生的自主性大大提高。
案例反思:
1.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将化学知识引入到实际生活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思考。
2.教师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总是非常积极,教师给予适时的鼓励,学生可以在其中更好的自主学习与探索。
3.当然,本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就需要教师懂得每位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让学生都能跟得上课堂的进度,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多加“照顾”,让学生们都能“够一够就能摘到桃子”,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4.新的时代更有新的目标和追求,教师要充分适应新的教学理念,用新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变“教师为主体”的课堂为“学生为主体”,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使教学课堂更高质量的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