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珊
摘 要:在高中计算机的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在计算机学习中的基本规律,把握学生已有的基础,了解他们学习的特点,有效地提升学生在高中计算机课程学习活动中的主动参与性。教师还要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这门学科的学习,激发他们在学习中的活力,同时提升学生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创新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29-008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9.040
信息技术是近些年来发展非常迅猛的一个学科,而且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方式,让人们对未来有更多的遐想。人工智能等领域是目前信息技术领域研究和创新的热点,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学习基础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而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要注意将学科教学的内容与当下的信息时代的背景相结合,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互动式教学等模式的有效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理论研究就有着实质性意义。
一、分析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不足,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方案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已经持续了多年,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等越来越科学规范,但是在教学活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所以,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从当前该学科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有针对性地应对方案,从而寻找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方式方法。首先,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显著的问题,就是很多学生,包括家长对计算机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重视度还是不够。虽然学校安排了相应的课时,但是很多学生却对这门课程并不重视,在课上消极被动,甚至会想办法逃课。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很多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在高考中并不会考到。所以他们认为与其浪费时间学习信息技术,还不如做做其他功课。对信息技术课程的不重视,甚至是轻视不仅表现在学生的身上,而且也表现在很多其他学科的教师身上,也使得本来属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时间被其他课程所占用的情况频频出现。在很多的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形式或者成为一种符号,并没有实际的教学。课时的不足,导致很多学生无法达到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一般标准和要求。此外,所用到的设备过于老化,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这些都是由于不够重视所导致的后果。
另外,在很多比较传统的家长看来,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就是因为沉迷于网络游戏,计算机知识在高中阶段对孩子来说没有什么用处,因此,反对孩子接觸计算机,这也限制了很多学生的学习机会。家长们缺乏正确的认识,缺乏有效的引导,这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做好家长的教育引导工作,让家长能够正确认识信息技术,能够尊重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所做出的一些探索式的学习行为,不能一味地阻拦学生接触计算机,而是要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
除了以上的问题之外,从教师自身的方面来看,很多教师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教学的方式过于僵化刻板,不够灵活生动,因此,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兴趣不高。计算机课程本身属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起来的应用型的课程,并且在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知识大多属于应用实践性质的内容。这些基础知识,一般需要结合实践才能扎实掌握。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注意理论和实践学习相结合。当然,这也需要学校在硬件配备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的力度,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活动中都有上机实践的机会。这对于学生综合掌握计算机学科的知识,提高他们综合计算机应用水平是非常必要的选择。因此,在学科教学的活动过程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参与热情,使他们能够在学科的学习活动中得到更多的指导和激励。
二、引导学生提前预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要让学生学好计算机这门课程,并达到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师不能仅仅依赖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更需要引导学生在课下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提前的预习和复习。在计算机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生动性和互动性,要在有限的课堂授课过程中,把一些重要的知识点给学生讲解清楚,并且能够让他们在课上通过实际的上机练习扎实地掌握所学知识。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的细化方面,教师要根据系统化的要求综合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并且能够给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具有指导意义的预习任务的安排和要求,让学生能够对下次要学习的内容提前进行预习,如此才能进一步提高他们在课上学习的效率。对于学生而言,在课前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机动地安排预习,这对于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训练。而教师要给学生制订较为详细的预习任务提纲,使他们有章可循。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目标更加明确,更加具有针对性,可以大幅提高预习效率。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预习,而是给他们提供一定的指导,这样才能提高他们预习的效果,让预习更有针对性。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预习任务安排来说,教师可以充分地借助互联网来进行,给学生提前录制一些微视频,让他们能够通过微视频的学习将重点内容进行掌握。另外,学生可以结合教材对理论知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样在课上便能够更快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并且指导自己的实践。教师要注重安排预习任务的方式要灵活多样,并且能够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权,让他们在完成预习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到更强的独立作用的发挥,并且必要的时候可以和其他同学进行合作,也可以及时向教师求助。教师也要教会学生如何通过互联网学习自己想要的内容,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变得更加丰富灵活,能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知道如何进行求助。各种计算机学习问题几乎都可以从互联网上找到我们想要的答案。另外,通过信息沟通的网络工具,学生也可以非常便捷地与其他同学甚至教师进行交流,这些都让他们在计算机学习活动中变得更加主动,而且富有效率。
三、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善于用互动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对于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这样的课程来说,他们既需要掌握理论知识,同时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可以说理论是对实践进行指导的重要依据。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在素质教学背景下,应用的新的教学模式,是符合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将互动式教学模式在高中计算机教学中加以应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充满激情和热情,这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来说有重大突破。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不仅丰富了学生信息技术课程,以及学习形式和内容,而且能够有效地调动大家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相互之间的帮助和支持。高中阶段,学生们学习的时间都非常的紧张。他们需要在各个学科之间调节自己的思维方式分配自己的精力,而信息技术课程能够有效地调节他们的认知状态,缓解他们其他学科学习中的思维疲劳。互动教学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学习的空间感和层次感,能够让师生之间的情感得到沟通融洽,因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要努力创造互动教学的氛围,在课堂上高效利用时间,让学生都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活动当中来。一般来说,教师在授课中可以采用的互动学习的方式是比较多的。对于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知识来说,教师可以经常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把新旧知识点联系在一起,温故知新,形成扎实的信息技术知识网络。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着任务学习结成小组,通过小组之间的互动以及小组内的互动等各种互动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活力。信息技术这门课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在解决一些问题的时候,要遵循基本的规则,同时也需要他们善于创新利用规则,以便达到更为优化的学习效果。因此,互动学习相互之间在思想和行为上,有效地激发促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活动中的有效性。
四、通过多媒体教学,合作互动教学等方式极大丰富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形式
良好的互动课堂教学氛围,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效果,并且能够保持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激发他们深刻的探索式的学习行动。在高中计算机教学活动中,要想强化课堂互动的效果,一定要加强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激发和引导,要促使所有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实用性,要与学生目前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让他们切切实实地掌握一些实用的技能,明白一些有用的计算机原理。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内部的学习动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尤其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应用微课视频等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可以有多种学习的选择,并且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强学习的互动性。学生只有真正成为计算机学习的掌握者,才能够在学习活动中根据自己的情況,灵活地做出选择和安排,这在他们高中阶段繁忙的学习任务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加强学科教学内容的研发力度,提高创新性,吸引学生的有效参与,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真正有所收获有所提高,培养他们持久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学习中的主动性,教师要增强教学的创新型设计,从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入手,提高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给学生更多自主探索研究学习的机会,提供更多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要让学生紧密把握当前信息技术学科领域所发展的前沿步伐,提高他们对于信息技术学科的整体把握,进而让学生能够在信息技术的领域有更多的探索和发现,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马小云.浅谈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学周刊,2019(30).
[2]谢立魁.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25).
[3]肖前竹.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有效课堂教学策略[J].数码设计(上),2019(5).
[4]任楠.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6(15).
[责任编辑 杜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