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兰
摘 要: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教学占了很大一部分内容,但由于问题解决教学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综合性,且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知识运用能力及思考能力,如果教师的教学处理不得法或某些细节的教学不到位,那么将会增加问题教学的整体质量。因此,教师应该进行经常性的反思,根据反思结果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和调整,这样才能确保教学过程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存在诸多难点和重点,只有教师在完成教学后不断反思,找出不足,积极解决,才能确保日后的教学不会出现相似问题。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问题解决;反思性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29-002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9.010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教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小学数学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综合性,因此想要更好地解决这些数学问题,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传统教学方法中,因为教师教学细节处理得不够到位,没有经常进行有效的反思,导致解决问题教学的效果一直处于比较低的水平。笔者结合实际教学,对教学中的反思性实践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优化教学细节,引导学生真正地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通过多样性的解决办法解决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问题解决教学的反思性概述
所谓问题解决的反思性,具体指的就是教师在不同的教学实践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针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优化和调整。该教学模式立足于反思—实践—再反思,彻底代替了应试化、模式化教育,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理解问题情境,然后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进一步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解决教学的反思性价值
(一)理论价值
研究证明,我国问题解决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感觉到迷茫,不知如何下手,学生学得迷迷糊糊,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这种现象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更为严重。问题解决教学方法的理论价值有:(1)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高度直接影响其后续解决问题时的思维习惯。数学思维的培养过程如果脱离实际问题,那么就会对学生日后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产生较大的影响。(2)增强教师的反思意识,保证其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更加重视反思性实践教学,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使解决问题教学更加适应低年级学生,为学生以后进入高年级的学习做好铺垫,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独立创新的能力。
(二)实践价值
传统教学模式下,小学数学的教学目的就是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其实,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水平才是小学数学真正的教学目标。通过分析小学初始化阶段形成问题的策略,建立有效的可以解决数学问题的模型,引导小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发展自身的创新能力。问题解决教学方法有助于推动数学新课改的实施,促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价进行反思—实践—再反思,不断地为新课改的实施提供依据和支持。
三、问题解决教学的反思性实践
(一)读题从预读、阅读起
在进行低年级问题解决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从阅读起就学会如何读题,并就怎样读题更加简洁明了、更加通顺为基础,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题目类型不同,所采取的读题方式也有所不同。在进行读题之前,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到想要做到真正的会读题,那么预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进行读题之前,预读题目,不管题目是纯文字、纯图画还是半图片、半文字形式呈现,都须从问题的整体上入手,了解问题的大意。之后,教师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通过一句短句、一个词等对题目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掌握题目的核心问题。通过预读,学生对题目的核心内容有所了解,并根据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一个思维点,避免出现学生无从下手的情况。学生通过预读能更加精准地找到问题解决的切入点,提高了自身的读题能力。读题的过程是一个从大概延伸至细致阅读的过程,只有在解决问题教学的初始阶段就让学生养成仔细读题的习惯,才能更好地培养的学生审题意识。
(二)学会审题,把握题意
想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审题,如果学生在审题的时候不能快速地提炼出关键的解题信息,那么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无从下手,解题能力的提升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审题,帮助他们从点滴做起,使其逐步掌握审题技巧,然后联系解题方法,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正确解题做好准备。
(三)教师引导,帮助学生获取信息、发现问题
低年级的学生因为生活经验有限,对事物的认知还不够全面,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交给学生一些技巧或方法,帮助学生快速获取有效信息。在解答和数量有关的题目时,为了避免计数发生重复或者遗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从上到下或者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观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掌握这种计数的方法,然后慢慢内化为自己的习惯。这样一来,学生数学思维就得到了有效的训练,数学素养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针对文字表述类的应用题,获取信息是关键,而低年级的学生因为识字量较小,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教会他们如何审题,培养良好的读题习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达,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题意。
(四)创设情境,激發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欲望
结合实际生活,为学生创设适合学习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兴趣,鼓励他们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在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正确的认识数学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明白数学问题就在身边,想要解决生活问题,必须学习好数学。
(五)提高学生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阶段正是形象思维想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系列问题,鼓励学生分析问题信息,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让学生在分析、比较和总结中逐渐形成数学概念,促进他们可以正确地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应用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锻炼了学生数学思维,确保其日后遇到相似的问题,也可以顺利地进行解答,真正意义上将思维的灵活训练落实到了实处。
(六)以图辅文,更好地理解题意
教师应着重教会学生如何更好地理解题意,激励学生多运用“演题”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自行阅读题目。与中高年级不同,一般低年级学生的问题解决都会有相应的插图。如果题目为文字搭配插图,那么就要让学生结合图文看题,这样能让学生通过理解图的意思更好地帮助自身弄清楚文字的意思。然后,在学生自行完成题目阅读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述题目的意思,之后教师根据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引导学生思维,让学生能够对题目有更好的内化。比如,二年级的数学题型,要求学生将直观的图形转变为文字,学生只有看懂图形,具备可以将图形转变为文字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将题目解答出来。為了实现这个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搭建解题的平台。从细节入手,逐步搭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的模型,让学生学会怎样数图、怎样说图、怎样画图以及怎样解题,培养学生图形—文字相互转换的数学解题思维方式。
(七)实践验证,调整反思
反思性教学可以在各类学科中应用,它是一个实验检验的过程。一般来讲,教师通过完成课堂教学之后的反思,能对当下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及时的调整,之后,再通过实际的课堂教学来验证调整之后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否是可行的。就反思性教学来说,这不只是内隐思维的体现,它还必须通过相应的外显实践,这样才能让反思教学效果充分地体现出来。教师通过一次次的检验,让反思教学更具科学化。教师在进行问题解决教学的过程中应对诸多因素进行考虑,对于一些具有较强针对性的问题,是否能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如果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那么教师就应该及时地完成更深层次的思考,比如成功解决的方法还能怎么改进,让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让自身教学行为得到巩固,避免日后再出现相同的问题。而如果是教学中遇到了新的问题,那么教师必须针对问题,对教学方法进行及时的改进,采用新的教学措施。比如,在教授面积的相关知识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构建一个教学情景:某人买了一套新房子,想为客厅铺设地板,地板每平方米的价格是200元,那么客厅铺设需要多少钱?之后教师为学生展示房子的平面图,让学生先自行观察。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客厅是一个长方形,如果要计算花费的金额,那么就要先算出其面积。教师利用直观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引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投入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反思得知,通过学生所感兴趣的事物来引导学生,能让学生的学习动力得到激发。教师利用这样的方式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其不断探索新的知识,让问题解决教学效率及质量得到增强。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及时地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促进教学活动可以向着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向发展。同时,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以此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本文深入地探讨并介绍了小学低年级问题解决教学反思性教学,针对反思性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希望可以更好地保障小学数学教学效果,提高学生数学综合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谢强.以教学案例反思促进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1(15).
[2]周菊仙.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的探索及分析[J].考试与评价,2017(10).
[3]李林.浅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的探索及分析[J].新课程(上),2019(4).
[4]李正刚.分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及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2017(20).
[责任编辑 杜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