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
【摘要】 目的 探究铁剂联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缺铁性贫血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的临床效果。方法 88例缺铁性贫血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患儿, 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44例。对照组患儿给予铁剂治疗, 研究组患儿给予铁剂联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 治疗后血红蛋白(Hb)、总铁结合力、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血清铁(Fe)、血清铁蛋白水平, 血色素恢复时间。结果 研究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97.7%高于对照组的72.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治疗后Hb水平为(123.18±25.26)g/L, 总铁结合力水平为(80.30±21.32)μmol/L, MCV水平为(90.10±14.21)fl, Fe水平为(25.66±6.51)μmol/L, 血清铁蛋白水平为(35.60±7.51)μg/L, 均高于对照组的(112.10±23.18)g/L、(70.11±21.22)μmol/L、(83.21±17.21)fl、(17.63±6.82)μmol/L、(27.63±7.32)μg/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血色素恢复时间为(12.53±2.20)d, 短于对照组的(18.62±3.31)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中针对缺铁性贫血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患儿, 铁剂联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效果较佳, 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 缺铁性贫血;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治疗效果;应用价值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6.061
缺铁性贫血是指人体铁摄入量不足, 铁丢失过多, 铁吸收障碍, 关于缺铁性贫血疾病的出现、治疗与幽门螺杆菌存在关联, 一些缺铁性贫血患儿通过补充铁剂之后依旧无法纠正临床症状, 十分容易反复发作[1]。幽门螺杆菌感染能够引发消化性溃疡以及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 另外幽门螺杆菌感染非常容易引发骨质疏松、糖尿病以及缺铁性贫血疾病, 通常幽门螺杆菌感染能够提高机体对于铁的需求量, 幽门螺杆菌感染造成人体铁丢失, 正常人的铁排泄量在1 mg/d左右, 利用老化肠黏膜脱落跟随粪便排出体外[2]。幽门螺杆菌感染患儿一般伴慢性胃炎以及十二指肠炎等, 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胃溃疡诱发糜烂与溃疡等表现症状, 进而导致消化道出血, 加快机体铁流失, 幽门螺杆菌患儿老化肠黏膜脱落速度升高, 机体丢失铁速度随之加快, 幽门螺杆菌能够抑制血红蛋白合成, 胃黏膜细胞十分容易产生较多一氧化氮, 影响到血细胞生长, 加快血细胞分化与凋亡速度, 此外一氧化氮和蛋白质中铁结合, 引发细胞毒性作用, 造成造血细胞由于DNA断裂产生凋亡[3]。文献资料表明, 缺铁性贫血的出现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 幽门螺杆菌感染之后引发铁丢失, 人体对于铁吸收减少。本文选取本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接诊的缺铁性贫血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患儿88例开展分析, 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44例。对照组给予铁剂治疗, 研究组给予铁剂合并抗幽门螺杆菌治疗, 对比两组缺铁性贫血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患儿治疗后的临床疗效, 为临床疾病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接诊的缺铁性贫血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患儿88例开展分析, 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44例。对照组患儿中男24例, 女20例;年龄最小3岁, 最大10岁, 平均年龄(6.2±2.5)岁;体质量最低11 kg, 最高25 kg, 平均体质量(18.5±3.2)kg。研究组患儿中男25例, 女19例;年龄最小4岁, 最大10岁, 平均年龄(7.2±2.2)岁;体质量最低12 kg, 最高25 kg, 平均体质量(18.5±3.4)kg。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两組患儿家长全部签署知情同意书。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 2. 1 纳入标准 患儿均通过呼气试验和小儿电子胃镜检查获得明确诊断;所选患儿均在本院消化科接受对症治疗;所有缺铁性贫血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患儿血清铁蛋白水平<16 μg/L,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水平<26 pg, 红细胞平均容积<80 fl。
1. 2. 2 排除标准 肝肾功能严重异常患儿;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慢性失血患儿。
1. 3 方法
1. 3. 1 对照组 患儿给予铁剂治疗。指导患儿口服琥珀酸亚铁0.3 g/次, 3次/d;口服维生素C 0.2 g/次, 3次/d, 治疗时间为3个月。
1. 3. 2 研究组 患儿给予铁剂联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指导患儿口服琥珀酸亚铁0.3 g/次, 3次/d;口服维生素C 0.2 g/次, 3次/d;奥美拉唑20 mg/次, 2次/d;阿莫西林1.0 g/次, 2次/d;克拉霉素500 g/次, 2次/d;治疗7 d作为1个疗程, 患儿接受为期2个疗程的治疗[4]。
1. 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 治疗后Hb、总铁结合力、MCV、血清Fe、血清铁蛋白水平, 血色素恢复时间。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儿接受治疗之后, 血常规检查以及血生化检查结果与治疗之前对比存在明显改善;有效:患儿接受治疗之后, 血常规检查以及血生化检查结果出现改善;无效:患儿接受治疗之后, 各项辅助检查结果与治疗之前对比没有明显改善, 或是出现加重[5, 6]。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