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晚晴
摘要:《经典影片读解》属于我校2018版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核心课程必修”课程。不论是影视专业院校还是综合类高校,读解类课程都是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及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的基础,在影视专业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我校的《经典影片读解》课程正在进行“拉片”与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以期适应“应用型”人才及“互联网+”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影视读解 双主体互动 混合式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7-0141-03
《经典影片读解Ⅰ》《经典影片读解Ⅱ》分别开设于我校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课程的第1学期及第3学期,每学期64学时,属于2018版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核心课程必修”课程。课程的前身是开设于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专业任意选修模块”的《影视作品解读》课程,自2015版与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将本课程列为“专业基础课”后,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编写又将其与《中国电影史》《视听语言》等课程一并列为“专业核心课程”,可见其在影视编导类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互联网+”视域下的教学探索
《经典影片读解》针对综合性高校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建设现状,站在“互联网+”的视域下,依照西安文理學院规划的“应用型、实践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双主体互动”的教育理念作为依据,以期找到影视类专业课程教学理念革新与实践探索的新路径。此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实践,经过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家所倡导的“停课不停学”的大量实践,使得大部分学生已基本熟悉各类教学平台及APP的线上教学流程,学习通、智慧树等专业教学平台与腾讯会议、钉钉等软件在高校中的大量普及,有效提高了线上教学及实践教学的效率。借此契机,以慕课、SPOC课程为代表的线上课程从小范围的推广得以拓展到了广大师生当中,有力保障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有效实施。
《经典影片读解》课程并不是简单地组织学生看几部电影,更不是给学生在繁忙的课业之余放放电影娱乐一下。该课程不仅对中国电影史、外国电影史、影视批评等理论类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有所帮助,也能够为创作类课程短片创作、类型电影创作提供实践经验。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的改革有助于实现“课程群”教学联动效果,能够为理论类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夯实基础,并为适应创作类课程提供实践经验。通过全方位的分析、评论中外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培养学生专业的影视审美基础,掌握本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提高分析、鉴赏的能力,使学生们建构丰富的世界电影知识,熟练掌握电影语言,培养影像创作思维,为学生毕业写作论文或者创作毕业作品打下基础。
二、影视读解类课程的瓶颈与突破
(一)“影视思维”的专业性难以体现
一般综合类高校的影视读解类课程大多采用“先放电影后讲评”的教学模式,其分析多以主题人物的评述为主,这种读解仍停留在“泛读”层面,对知识点细化程度较低,特别对场面调度、镜头、配乐等影视手段难以有效解读,是一种偏向于“文学思维”的评论体系。这种方式适用于作为通识课开设的影视鉴赏类课程,对于专业化的影视教育还远远不够。
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除了配合影视理论、视听语言以及电影史的渗透,更是通过影片“精读”训练,建立了影片分析的立体化知识体系。《经典影片读解》目前采用专业的“拉片”教学法,该教学方式在北京电影学院等专业院校普遍应用。“拉片”即边播边讲,在播出过程中根据讲解内容随时暂停,结合影片播放过程中的细节进行分析和相关知识补充。以一部标准时长(90分钟左右)的影片为例,按照传统教学方式“播放影片+分析”的时长约为4课时。而“拉片”法则是将影片分为若干段落,根据影片内容和知识点随时暂停,在故事脉络、人物主题之外,有利于展开镜头内部和镜头之间蒙太奇的分析,并通过期末独特的视频考核方式,开展专业的影视实践教育,用“影视思维”将本课程与类似《影视鉴赏》的大学通识教育区别开来。
(二)教学互动性差,学生参与度低
在传统授课方式下,学生先看,老师后讲,难以给学生留下思辨和讨论的时间。学生更是无法参与到整个评论过程之中,期末考试背诵一下笔记上的知识点便可通过。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老师和学生之间亦无法形成有效互动。
本课程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拉片”教学,课时远远超过传统教学的4课时。在每个影片段落结束后便会将分析、提问、课堂讨论等环节进行一遍,在一部影片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多次完整地循环实践教学环节,实现了教学的“双主体互动”;在课堂外,可利用线上平台提供相应的视频及资料,并通过学习通等APP管理学生,在线进行作业布置与写作训练,有效拓展课外学习空间,加强了学生参与度和师生互动,对教师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全方位的教学体系探索
(一)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1.打破教条思维:部分学生在参加广播电视编导类高考联考培训后,因为培训机构的应试策略形成了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写作模板,难以对影片进行深入分析。这对未来的专业学习建立了重重障碍,要想学习新知识必须先“破”后“立”,打破学生已经僵化的应试思维。通过两个学期《经典影片读解》的学习,学生通过“拉片”训练强化了自己的实践能力,细化了专业知识,还为后续其他实践类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拉片”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只学会某几部影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
2.提升知识深度:艺考培训对学生的培训多停留在“泛读”的层面,知识结构松散,知识点不够全面。本课程在“拉片”教学过程中,配合了影视理论、视听语言以及电影史的知识渗透,在影片分析过程中实现“精读”学习效果,建立影片分析的立体化知识体系。例如,在影片《路边野餐》的教学当中,结合特吕弗以及法国新浪潮运动所提出的“作者电影”理论对影片及导演风格进行读解,为学生打破影片读解和电影史课程之间的知识壁垒。
3.拓展生命广度:除了讲解电影本身,课程内容中能够结合影片为学生讲解有关影片的社学会、历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使电影成为他们感知世界的窗口,不仅能拓展知识的廣度,还有助于青年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例如,在德国电影《铁皮鼓》的“精读”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关于二战的相关知识背景,也能够对文学原著格拉斯的同名小说《但泽三部曲》有一定了解。电影也可以成为学生对文学、哲学、历史等相关学科的桥梁。
(二)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时效性强
目前,关于影片分析的教材有很多,例如王迪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的《通往电影圣殿——影片分析课教材》, 中国电影出版社的北京电影学院专业教材《影片分析透视手册》等,但是此类教材中作为分析案例的片目大多属于上世纪,近十几年来的优秀影片,特别是国产优秀影片很难在教材中出现。本课程具有知识更新快,时效性强的特点。与其他一些传统课程知识更新较慢,甚至“一本教材用到老”的模式相比,近年来全球特别是我国影视行业的快速发展有目共睹,这些都倒逼着影视行业知识体系的全面更新。目前,全球每年生产上万部影片,这些影片中有许多能够成为被载入史册的新“经典”。因此,“经典”影片的概念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近年来刁亦男的《白日焰火》、毕赣的《路边野餐》、张猛的《钢的琴》等影片不但票房喜人,更是在国际电影节上崭露头角,把国产电影代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课程的教学内容始终与时俱进,在片目的选取和理论的教学上都会随行业发展实时更新。在教材选取上,亦不会墨守成规,授课老师经过自己的消化吸收,结合多部教材选取最适合教学内容的读解方法。甚至将自己最新的理论学术研究成果融入其中,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原创性和独特性,促进了科研和教学的融合。我校的泛雅平台上也设有相应的网络课程,既可以方便我校学生学习,又有助于实现课外学习监管,推进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三)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杜绝死记硬背,注重过程性与阶段性
传统课程的成绩往往由平时成绩(考勤)以及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分的考察只要求学生只要日常到课,期末考试更是在期末复习期间背诵老师准备的知识点便可通过。《经典影片读解》在教学改革中建立了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注重对学习过程和影视思维的多方位考核。通过课堂讨论、课后观片拓展及写作训练,以及学生剪(片子)、写(影评)、讲(知识)多种能力相综合的考核方式,激发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此外,线上教学为这种持续性的考核提供了便利。之前学生每周写两篇课后影评,期末再上交一个厚厚的影评本,不但收发批阅困难,更难以在平时对学生作业进行有效反馈。现在通过学习通等APP便可实现老师对学生日常作业的监管和批阅,极大提高了师生间的互动性。
本课程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从开学之初就布置贯穿整个学期的考核任务,注重过程性与阶段性,能够全方位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课堂提问及讨论(10%):针对影片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问题,开展小组讨论,及时消化课堂知识,给出部分平时成绩。
2.课后写作(30%):结合文学院“双百方针”中四年看“一百部经典影片”的要求,布置学生每周完成课外观看两部影片并写作观影日志的作业。该作业可以通过学习通等线上教学平台进行实时的片目布置与作业批阅。
3.期末视频(30%):学生选取电影片段进行讲解并录制剪辑为完整视频,增强动手能力,结合之前的文字影评,每个班级可建立在线影评资料库。
4.期末笔试(30%):随堂播放影片,由学生现场进行评论写作,杜绝死记硬背知识点及抄袭,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写作谋篇布局的整体能力。
四、课程特色及实践效果
(一)以“拉片”为基础,革新综合性高校影视读解类课程授课方式
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同时结合学生的兴趣、知识构成、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的实际情况,以“拉片”为基础教学流程,增加互动环节,提升教学内容深度的同时培养学习主动性。
(二)基于专业教育理念,面向网络新媒体时代的教学形式研究与探索
本课程拟在课堂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及智能APP的作用,以网络课堂(智慧树、泛雅等)的方式,加强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实现线上线下混合教育。
(三)面向影视理论和影视制作实践的多维度考核方式的研究与探索
以往的基础课考核以开卷或闭卷笔试为主。本课程制定的多元化考核方式,既能将课堂上的内容学以致用,同时又是一次自我发现、自我创造的过程,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电影分析能力和思维水平。
(四)极拓展第二课堂,丰富校园文化环境,研究探索课程教学效果的延伸与辐射
积极开拓第二课堂,以学生的影视实践活动丰富校园的文化环境、提升文化软实力。通过举办影视沙龙活动,邀请专家及业界人士与学生进行交流,广泛吸引学校内兴趣相投的学生前来交流学习。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拓展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影响力。
(五)建设、完善戏剧影视文学课程群
探索和拓展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课程群建设体系,在“理论+技能”的教学理念下,与影视史、影视美学等课程以及影视评论工作室等实践项目实现知识互通,共同建设专业课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