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经济新形态发展的路径探析

2020-10-12 14:04唐辉唐云郝儒杰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基本要求

唐辉 唐云 郝儒杰

摘   要:乡村经济新形态是对应乡村经济旧形态的相对性变量。在乡村振兴中,针对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可持续的矛盾要分别发挥生活干预、生产干预和生态干预的作用。作为一个整体性、动态性、延续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系统工程,新形势下乡村经济新形态的发展必须遵循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统筹兼顾的基本要求,利用合理手段进行干预。通过以四川省崇州市严家弯湾样板区打造为例,系统分析了严家弯湾乡村经济新形态的“一二三四五”发展模式,总结了严家弯湾样板区空间融合、业态融合和功能融合的三大特征。要进一步推进崇州市乡村经济新形态发展,应强化规划协同,树立全域全境理念;强化党建引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深化改革创新,释放改革叠加效应;发掘本土资源,融合地方特色优势;研发产品功能,推进品牌营销战略。

关键词:乡村经济新形态;严家弯湾样板区;干预作用;基本要求

中图分类号:D323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20.05.008

文章编号:1009-6922(2020)05-46-09副题引题题一题二

经济形态是经济的社会形态的简称。在我国,乡村经济形态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劳动力经济形态阶段。这一时期受生产环境、市场条件、经济体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产业发展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利润主要来源于传统农业生产,劳动力成为经济的核心要素。其次是改革开放至“十一五”期间的产品经济形态阶段。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农村市场不断与市场经济对接,个体经营数量显著增加,农村贸易日趋活跃,农村经济呈现出全新形态。再次是“十二五”至今的资源经济形态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以互联网为媒介和特征的全新综合经济形式——“互联网经济”。在互联网经济的影响下,电子商务在农村市场不断普及,O2O(离线商务)模式替代了传统市场成为农村产品交易的主要形式,传统的经济渠道开始瓦解,在这一背景下乡村经济新形态再次萌生。[1]

乡村经济新形态建设不仅要创新农村经济形式,还要进一步刺激农村的经济市场。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造成经济与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分裂导致乡村经济新形态“戴着镣铐”发展。为了破除发展的束缚,崇州市努力诠释“公园城市乡村表达”,以此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四川省崇州市立足地方实际,创新公园形态和乡村空间融合路径,发掘并利用乡村的多元价值,打造出诸如严家弯湾的乡村经济新形态样板区,实现了村民的共建、共享、共富和共乐,实现了乡村经济新形态外在形式和内在要求的辩证统一。

一、乡村经济新形态在乡村振兴中的干预作用

乡村经济新形态是对应乡村经济旧形态的相对性变量。受特定时期、特定政策、特定环境的影响,该时期的经济形态会体现出突出的时代特征,并在一段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直至在新的时期、新的政策、新的环境下而发生改变。[2]因此,乡村经济新形态本身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是一个由“新”替“旧”的进步过程。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经济新形态具有资源经济形态的特征。具体而言,就是丰富的乡村资源成为社会需求的重要补充,通过干预资源经济形态实现乡村振兴。乡村经济新形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针对发展不充分的问题进行生活干预,让农村地区人民享受幸福生活;针对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进行生产干预,推进农村地区经济的转型升级;针对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进行生态干预,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3]

(一)针对发展不充分问题发挥生活干预的作用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资源丰富与使用匮乏之间的矛盾。资源丰富指的是农业基础资源(自然性要素)较之城市较为丰富。使用匮乏指的是资源加工整合能力较之城市较为短缺,农业生产成熟性不足。而新时期乡村经济新形态的建设就要针对发展不充分的矛盾积极发挥生活干预的作用,这种干预作用主要体现在干预主体要素的作用发揮上。

社会构建形态决定了社会行动意识,而社会行动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构建形态。从该角度出发,乡村经济新形态针对发展不充分矛盾的干预作用应体现在:牢固树立缩短经营模式和经济走势差距的理念,不断提升经济新形态发展能力、服务水平,重视主体因素对乡村经济新形态的作用力,避免传统经济发展不充分干扰主体思想,缩小规划与预算的客观性与主观性之间、方案与操作之间的矛盾偏差,探寻更多利益增长点。

(二)针对发展不平衡问题发挥生产干预的作用

乡村经济新形态的建成以不断完善各类经济因素为前提,这离不开农民主体、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的共同参与。在建设乡村经济新形态的过程中,首要难题就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对不同地区的基础配套设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发展成效也呈现出差异性:起点低的地区投入小、见效快、发展空间大,而起点高的地区投入大、见效慢、发展空间有限。此时,就体现出经济新形态对发展不平衡所产生的生产干预作用。

在贫穷落后的偏远农村,条件恶劣、发展缓慢,村民“各扫门前雪”的观点根深蒂固,参与积极性不高、合作意识不强,经济组织结构涣散、竞争能力不足等问题长期存在。因此,对他们的生产干预更多体现在对生产环境、投资环境的改善上,体现在对组织结构的凝聚优化上。经济新形态的建设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重对医疗教育、脱贫攻坚、民居改造、环境治理等基础生存条件进行干预。另一方面,在基础设施完善、经济条件尚可的农村地区则要针对传统农业生产与农业现代化、服务现代化、管理现代化、营销现代化不相适应的矛盾,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拓宽收入渠道、提升农业生产的成熟性,重点关注和解决其可能出现的项目建设资金缺乏、个体投入风险大但收益少等问题,不断加强乡村经济新形态的渗透能力。

(三)针对发展不可持续问题发挥生态干预的作用

生态文明贯穿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中,其本身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纠正人类社会经济偏离发展轨道,深化人类对生态重要性的认知,丰富人类社会文明形态的类型。随着绿色、环保、生态等概念的发展与普及,人民对生产与生态的辩证认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乡村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形态。

在乡村经济新形态的发展过程中,人们通过实践行动和意识形态的正向引导实施生态干预,影响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规划、未来走势和可持续发展。[4]乡村经济新形态的生态干预作用不仅体现为对人居环境的改善、生产生态的协调,还体现为人的价值因素的转变,体现为一种持续性和多样性相互渗透的发展理念,将环境优势和地方人文特色相结合,将乡村公益事业和生态发展需求相结合。

二、新形势下乡村经济新形态发展的基本要求

乡村经济新形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特征,具体体现在生产、生活、生态三个领域,表现为不同发展阶段的动态性、延续性与创造性。因此,发展乡村经济新形态必须遵循基本要求,利用合理手段进行干预。在新形势下,随着乡村振兴中各类问题浮出水面,党和国家对乡村经济新形态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找准发展方向;要与时俱进,动态界定不同发展阶段;要统筹兼顾,生活生产生态协调推进。

(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找准发展方向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经济作为乡村振兴的活力因子,只有实事求是地整合乡村内外资源,才能找准发展方向,不断改良经济形式以适应乡村振兴发展的总体要求。因此,发展乡村经济新形态,一方面需根据乡村自身发展实际来平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以生产发展与生活宽裕作为经济新形态的建设目标;另一方面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同时,确保村容村貌整治、乡风文明弘扬、农村基层治理齐头并进,补齐发展“短板”,不断缩小城乡差距。

(二)与时俱进,动态界定不同发展阶段

根据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不同时期政策、环境的变化会对经济形态提出不同的发展要求。因此,乡村经济新形态并不是僵化的、静止的、断裂的,而是动态的、与时俱进的,所以需要我们及时引导把控,创新干预手段。乡村经济新形态作为一个阶段性、动态性、延续性与创造性的相对变量,是一个不断变“旧”为“新”的过程,具体表现为新思想、新引导、新战略、新发展、新体制等方面和“旧”形式进行博弈。在引导经济新形态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背离经济形态发展的具体性、延续性与适应性,跨越式或倒退式发展,发展成果也会在一段时期后消失殆尽。

(三)统筹兼顾,生活生产生态协调推进

乡村经济新形态是一项系统工程,生产、生活、生态三个领域中任意一个存在不足,都会影响乡村振兴的整体架构。如:只注重生态保护,忽视生产水平的提高,经济水平难以适应发展需求,农民的收入难以维持生计,即便有了完善的环境建设,也背离了“生态文明”的初衷;只注重生产发展,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触及生态安全底线,自然的“报复”会让经济建设成果消失,人們将只能付出更多的代价弥补生态失衡带来的恶果。因此,为保障乡村经济新形态的正确发展方向,各地需在综合考量自身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统筹兼顾,有的放矢适度干预,从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5]

三、乡村经济新形态发展的崇州实践——以严家弯湾样板区为例

近年来,四川省崇州市依托自身优势,坚持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积极打造乡村经济新形态样板区,严家弯湾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始终坚持“一二三四五”发展模式。坚持一条主线:党建引领发展;坚持两大目标:现代农业发展样板区和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先行区;坚持三大行动:院落改造治理行动、集体经济壮大行动、产业结构调整行动;坚持四景文化:水景、盆景、竹景、光景,突出文化体验;坚持五大工程:景区道路提升工程、基础设施提升工程、风貌整治提升工程、大田景观提升工程、电商平台提升工程。以此推进农商文旅体空间、业态和功能融合,有效串联休闲休憩带和农业功能区,推动形成新型产业链和核心IP,打造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品牌,有效提升了当地居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一)严家弯湾打造经济新形态的“一二三四五”模式

严家弯湾位于崇州市观胜镇联义村五组,幅员面积500余亩,涉及42户、162人,是一个绿水环绕的自然林盘村落。2016年初,观胜镇按照产业核心理念,对原有的院落、巷道和林盘进行保护性升级打造,项目投入500余万元完成了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群众自筹1000余万元改善院落居住环境,基本实现了川派盆景、“鸳鸯竹”、沙沟河、知青文化与本地乡村文化内涵的完美结合,打造出了以盆景产业为特色的川派盆景民俗文化村田园综合体,夯实了林盘引资基础,基本实现了“将市场搬到农民家门口”的经营目标。截至目前,已吸引四川省蜀州书院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成都市观竹文化有限公司、西点光伏农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在严家弯湾投资蜀州书院、观竹苑、在水一方、西点光伏农业观光园等项目。项目的落地极大地带动了林盘经济的发展,推动形成了“核心IP+特色村镇+餐饮住宿+文创产品”研产销融合的农商文旅体产业链,构建了综合性项目体系、服务体系和市场营销体系,塑造了现代农业和全域旅游融合发展的产业转型升级新格局。2019年“赏花节”期间,严家弯湾的盆景种植户日均销售额达到2000余元,产业销售收入大幅提升。

1.一条主线:党建引领发展。近年来,严家弯湾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抓生产力”的理念,实施党建“同心圆”项目,积极争取市直机关、企业、社会组织等与农村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拉手发展,逐步形成科学的党建工作和基层社会治理机制,促进北部十万亩粮经旅综合示范区建设,服务全市“两区一基地”规划发展,为崇州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卫星城、高标准打造“产业新城、品质崇州”贡献了新的力量。

严家弯湾的党建“同心圆”项目,着力构建以党建为引领,政府、社会组织、群众“三位一体”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整合各方力量,凝聚各方共识,激发和调动各方参与热情,共圆发展幸福梦。在院落改造升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中,严家弯湾充分调动了社会组织和群众共同参与的积极性,盘活村级集体资产,壮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走共同致富的道路。为此,严家弯湾成立了林盘管委会。在林盘管委会的组织下,严家弯湾居民以严氏祖训为纲,讨论拟定出了弯湾居民公约,包括议事决策、院落管理、监督维护三项机制和包风貌控制、包家庭卫生、包绿化管护、包安全防护、包文明秩序五项承诺;另外,还组建了弯湾妇联微组织、社区志愿服务队等自治组织。开展了“最美院落”“最美贡献”“最美人心”等最美系列评选,形成了林盘共建、共治、共享格局。2017年底,通过党员干部示范,在200米长的同心路修建过程中,村民以平摊方式捐献土地三亩,把原来的泥泞主道改建为现在的景观大道。同时,村民捐献价值30万元大弯银杏,26株紫薇笼子,24盆海棠盆景、罗汉松、铁甲松用于道路美化。在林盘管委会的号召下,群众主动参加苗木搬迁、道路设施施工、沟渠建设和环境卫生整治,形成党建引领共谋乡村发展、共建美丽家园的局面。

2.两大目标:“两区”先行先试。自中共崇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以来,严家弯湾主动融入崇州“两区一基地”规划布局,力争将自身打造成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样板区和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先行区。

一是打造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样板区。严家弯湾以生态优先的农业高端产业为方向,按照“农业景观化、农居景点化、农村景区化”的标准,探索现代“园林+合作社+基地”的发展模式,通过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积极推进园林种植规范化经营、规模化生产,依靠科技和互联网拓展市场,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在发展方式上注重产村一体,在规模布局上注重小规模、组团式发展,在服务功能上注重集成配套,在环境打造上注重生态宜居,促进农村生产方式、生活环境和生态面貌同步升级。二是打造成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按照“全域旅游、全业旅游、全域景区”的发展规划,严家弯湾将旅游产业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制订“交通围绕旅游先行,农业围绕旅游调整,商业围绕旅游搞活,管理围绕旅游制定”的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发展路径,进一步规范和创新旅游管理体制,加强打造旅游精品的力度,把发展旅游与促进群众就业、与资源保护、与扩大开放相结合。

3.三大行动:激活内生动力。一是院落改造治理行动。按照“政府指导、群众参与”的原则,实施“一户一策”。设计方在充分征求群众与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提出符合实际的院落改造方案,公示通过后每户签订《院落改造协议草案》,缴纳相应改造押金,方可实施院落改造。工程验收合格后,由院落自治组织退还押金,实施物业管理。二是集体经济壮大行动。政府预先投入资金对林盘、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进行整治,完善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形成接待能力后,通过成立合作社经营停车场、民宿、园区等带动集体经济壮大、撬动集体资产增值、增强当地经济造血功能,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保障。三是产业结构调整行动。坚持“把市场搬到家门口”的理念,变单一的盆景苗木产业为集休闲体验观光、游乐购食住行于一体的新经济发展模式。由政府引导设计大田景观、展销区域,给予农户优惠政策,发动和吸引群众将自家盆景、苗木“寄养”在规定区域,实现景观打造与市场营销的共促共赢,推动区域内经济自主、良性发展。按照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立业”,发展多元产业,做强产业发展体系,推动院落可持续发展。

4.四景文化:突出文化体验。严家弯湾秉承盆景制作“随物赋形”的理念,按照国家4A景区标准“筑景”,呈現公园城市形态。根据弯湾林盘基础、巷道脉络和生态现状,通过集中、集约、集成的思路整合各级、各部门资金,投入道路、自来水、天然气、停车场、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设施的建设,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验收的原则,整田、利水、护林、改院,打造大美盆景公园,实现了弯湾内盆景、竹景、水景、光景“四景”相融。

一是盆景:弯湾盆景受川派盆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创作发展历史长的影响,制作技艺精湛,有着浓郁的弯湾风格。如:树桩盆景以古拙苍劲、雍容典雅见长,其树态比较庄重,兼顾四方;山水盆景以粗犷沉雄、险峻奇幽为主,体现出雄浑、沉练、苍古、险峻的艺术特色,表现出雄、险、幽、秀、奇的特点,颇具独特之处。二是竹景:居贫瘠而自励,历四时而常茂,享盛誉而谨持,亦庄亦谐,可师可友。在严家弯湾探寻鸳鸯竹的爱情故事,弹琴长歌,听竹萧萧,在繁华岁月里感悟清虚淡泊、归于自然之心境。三是水景:以沙沟河生态水景为重要景点,突出标志性、亲水性、宜居性等特点,努力将该地区打造成集文化、休闲娱乐、旅游观光、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区。在景观建设中,以“水景”为重点,充分利用步行栈道、“在水一方”亲水项目等元素,构筑起完整意义上的优质文化、休闲、生活空间。四是光景:严家弯湾以岁月文化为民宿的内涵,以乡村大田苗圃竹林为景观背景,打造具有丰富人文景观层次的乡村旅游村落。

5.五大工程:全面提档升级。一是景区道路提升工程:将严家弯湾道路与北部十万亩粮经旅环线连接,畅通景区旅游通道,方便游客进入。通过对观元桥的施工,打通观胜通往元通、都江堰的“纽带”,改善区域交通状况,加强严家弯湾对外交流和引入客流,促进严家弯湾资源整合、群众增收创利、乡村旅游发展。二是基础设施提升工程:通过对供排水系统、天然气入户、电力迁改等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保证景区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为景区的后期发展积蓄能量、增添后劲,促进经济发展现代化、经济布局合理化、经济增长途径有效化。三是风貌整治提升工程:通过对景区农户住房外墙风貌集中整治、精心设计、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着力打造良好农村风貌。完善景区标识标牌设计设置,为游客提供人性化服务,加强景区与游客的信息沟通,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引导游客顺利完成旅游活动,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积极打造群众文体活动主要活动场所以及文旅管教的乡村课堂教室,开展“色彩融汇乡村”沙龙、“国际色彩蓉汇乡村”发布会、“造物合章·汉袂春风”鉴赏交流会、“蔚蓝计划室内设计”公益行动、乡村民俗音乐赏析、故事研讨会、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体验、旅游接待服务培训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当地群众在审美理念、艺术修养以及思想意识等各个方面向上、向善、向美转变。四是大田景观提升工程:在景区外围结合地域优势,利用成片闲置农田种植景观苗木。通过独特的创意营造一份脱离城市喧嚣的气氛,让游客体验田园式的宁静、清爽,开启原生态的生活模式。五是电商平台提升工程:打造景区电商平台,拓宽严家弯湾农副产品、文化旅游产品销售渠道,打造便捷高效的网上农产品超市;加强旅游资源与全国电商平台的对接,推广“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特色景观产业旅游”“乡村历史文化旅游”等特色旅游品牌,推荐优质特色景点、特色餐饮、特色民宿体验、特色景观产品等;借力电子商务,建立产品质量销售可追溯体系,实现销售过程全透明。

(二)严家弯湾打造经济新形态的基本特点

崇州市打造乡村经济新形态样板区的直接目的就是要实现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百姓享受到更幸福、更美好的生活。严家弯湾打造乡村经济新形态样板区的实践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相契合,推进农商文旅体空间、业态和功能融合,走出了一条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乡村经济之路。[6]

1.空间融合,有效串联休闲带和农业功能区。2017年以来,崇州市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以控促优”的理念,依托生态本底、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按照“控红线优生态、控门类优产业、控强度优品质”的思路,加快建设天府优质粮油融合发展功能区、成都智能应用产业功能区、天府康养旅游功能区,推动北游南农进行深度融合、联动发展。北游指的就是北边打造以生态景观和古镇景观为主的龙门山休闲游憩带;南边打造以乡村田园为主的现代农业功能区。严家弯湾就处于北游南农的过渡区。因此,要加快推动重大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撤乡并镇,加快形成现代农业功能区的组织架构和经济运营模式,有效串联起休闲带和农业功能区。

2.业态融合,推进形成新型产业链和核心IP。绿色生态是严家弯湾最大的优势,也是严家弯湾基础最好、特色最优、潜力最大的资源。在推进乡村经济新形态样板区打造的过程中,严家弯湾不断深化对市情再认识和对生态价值再审视,按照“绿色发展、转型发展”的原则转理念、转思路、转方法、转路径,持续优化生态功能空间布局,培育绿色现代产业,提升绿色发展能级。以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为重点,坚持业态融合,推动自身产业加速迭代,推动形成核心IP,依靠优美的生态环境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打造新型特色产业链。[7]

3.功能融合,打造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品牌。严家弯湾积极探索西控区域发展新模式,构建综合性的项目体系、服务体系和市场营销体系。以天府农耕文明为核心,加快推进天府绿道、天府国际慢城、陇海三郎国际旅游度假区等重大项目,打造一批融入川西林盘风光的多功能项目,强化农业园区景区化、生态服务区功能体验化,打造农商文旅体融合的品牌,让美丽乡村裂变绿色经济,让山水崇州逐步破茧成蝶。

(三)严家弯湾样板区打造的具体成效

严家弯湾新经济样板区的打造依托盆景文化、民俗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等资源优势,通过党建引领、规划先行,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现代农业和全域旅游融合发展的产业转型升级新格局。通过对标学习战旗村、青岗树村和袁家村的创新发展模式,严家弯湾深入剖析自身不足,通过学习借鉴好经验、好做法,弥补差距,成效显著。

1.和合共生融合发展,重塑人文地产景理念。严家弯湾新经济样板区作为川西林盘培训学院党建引领发展治理的教学点位,探索出了“五和兴村”“四合助村”的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和合共生”模式,重塑了人文地产景理念,成为四川省乡村振兴的典型。

2.多元宣传打造品牌,实现产创融合发展。依托成都林盘川派盆景民俗文化艺术村,严家弯湾推进“旅游+石观音板鸭”“旅游+盆景文化”“旅游+民宿文化”的深度融合发展。同时,开展调研专题座谈会、民乐赏析会、乡村音乐分享会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文艺活动,丰富了乡村经济新形态的特色体验。

3.景区创建提升服务,塑造特色文化名片。严家弯湾样板区建成“合竹苑”“观庐”“君伙库”“青松民宿”等民宿和文创项目,成功创建为成都市3A级林盘景区,构建起了“五态”融合发展的格局。

4.投资吸引显著增强,拓宽旅游发展路径。通过村落人居环境整治,以小投入撬动大市场助推农村建设,引导广大农民和市场资本及各方面投资踊跃投入农村,带动群众从事旅游接待服务。

四、进一步推进崇州市乡村经济新形态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规划协同,树立全域全境理念

在打造乡村经济新形态的过程中,要处理好风貌特色化、功能现代化、服务标准化的关系,充分考虑农村“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在农业、商业、文化、旅游四位一体基础上,遵循“人城产”逻辑,坚持以“聚人兴产”为核心,专注以川西乡村民俗来打造乡村经济新形态样板区。通过民宿发展来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住宿体系,丰富娱乐、美食等项目。创新发展“聚合观光、动态度假”旅游目的地,打造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乡村经济新形态。

一方面,推进不同地区(乡镇)乡村经济项目的差异化规划和建设。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时,要树立“全域全境”的旅游思路,摒弃传统“大而全、小而全”的发展方式,以“全市一盘棋”的视角谋划旅游项目。着力构建48公里稻香旅游环线,利用民宿带动崇州乡村游,在现代农业聚集区打造川西夜色民宿,在康养旅游聚集区发展山岳疗养、农家娱乐等项目。另一方面,增强各项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针对当前旅游业对景区依赖程度较高的问题,要进一步打造多样化的、“细嚼慢咽”式、高端体验型旅游项目,提高乡村经济内生发展动力。如在民宿产业发展上,政府可引导、鼓励小规模的民宿学习“闲来”公司发展模式,通过连锁经营、兼并重组、承包经营等方式扩大规模、提升服务水平。为进一步细分市场、抢占不同类型客源,应鼓励开展商务游、养生游、体闲游、情感游,开展特色餐饮、农事体验、农家游戏等各类返璞归真的乡村主题旅游项目,实现“旅游搭台、民宿唱戏、共同受益、融合发展”。

(二)强化党建引領,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为此,应选好基层党组织带头人,让带头人真正成为具体的行动者和实践者,成为带领广大农民致富增收、脱贫奔康的主心骨。严家弯湾可借鉴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的“1+5+5”模式(“1”即是指以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引领;“5”即是指党员践行五带头;“5”即是推行五升级),围绕“三家一化”目标(凝聚群众之家、服务群众之家、教育群众之家、党建信息化),摸索出“五为民”工作法(帮群众想、教群众会、带群众做、促群众富、让群众笑),统筹推进精准扶贫和率先小康齐步走。

猜你喜欢
基本要求
谈教学实验室建设
创新教育督导方式 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克服品牌设计障碍的基本要求及对策
强化体能训练对高中生篮球运动员的作用分析
关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思考
优化中学生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的探讨
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实验教学基本要求初探
初中美术课创作教学探究
技师学院体育运动项目战术训练要求研究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