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娜?徐希浩
【摘要】“三角形三边关系”是小学数学重点内容之一,但学生经常会陷入重形式记忆,弃本质理解的怪圈。教师在教学中,要准确把握呈现次序,让教学顺应学生的思维,还要善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从而让学生的理解走向深入,让学习真正发生。
【关键词】顺应 思维定式 三角形三边关系
一、“顺”学生思维,让学生研究指向更清晰
对于“能围成”与“不能围成”的呈现次序,我们数学团队也进行了讨论。部分教师觉得,应该先研究能围成的情况,因为学生学习知识,要先给他正确的。也有教师坚持认为,应该先研究不能围成的情况。只有弄明白为什么“不能围成”,学生的探索才会指向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从而真正理解为什么“能围成”。
为了厘清认识,研究小组的周老师和汪老师进行了同课异构的教学。为了便于比较,两节课堂上,均为学生提供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的小棒各一根,均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任选3根小棒,围一围,再把每次围的情况记录在表格中。
【周老师课堂片段】
师:请同学们观察能围成的两种情况,它们为什么能围成三角形呢?
(学生一脸茫然,由于没有经验,他们根本不会想到把两边之和与第三边进行比较)
师(提醒):你们可以把两根小棒的长度加起来与第三根的长度比一比,看看有什么关系。
(在教师的提点下,学生配合照做,但嘴里嘀咕声不停:这样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比呢?老师怎么想到的? 学生虽然也在计算,也在操作,但脸上的茫然一直未消失)
……
这样教,也得出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但学生过于被动,過程牵强。
【汪老师课堂片段】
师:对于刚才围三角形的过程,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却不能围成呢?
课件集中呈现不能围成的图形:
师:是呀,为什么有的情况围不成三角形呢?
生1:上面两条线段太短了,够不着。
生2: 2+5<8,2+4<8,两条边加起来都比8厘米短,所以围不成三角形。
师:要想能围成三角形,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
生:可以把短线段加长一点!
(课件动态演示:将图①中的2厘米加长为3厘米)
师:根据你们的建议,把短线段加长了,现在能围成吗?为什么还是不能围成?
生:两条短线段的和刚好等于8厘米,这样就“拱不起来”,还是不能围成三角形,应该再加长一点。
(课件动态演示:3厘米继续加长为4厘米,能围成三角形了)
生3:老师,我还有方法能围成三角形。除了可以把上面两条短线段加长,还可以把下面一条长线段缩短。
(课件动态演示:把图①的8厘米缩短为6厘米,能围成三角形)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了“从不能围”到“能围成”的解决方法,无论是把短线段加长,还是把长线段缩短,目的都是什么?
生:让上面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条线段。
师:回顾刚才的过程,你们认为三条线段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
生:当两条线段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条线段时,不能围成三角形;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时,才能围成三角形。
……
对比两位教师的教学过程,我们认为第二种教法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能顺应学生的思维递进,学生探究的欲望更强,理解更顺畅。面对能围成和不能围成,学生首先质疑的是:为什么有的不能围成三角形呢?通过观察,学生注意到,上面两条线段太短了,“够不着”,要把三条线段“拱起来”。围成三角形,得把上面的短线段加长,或把下面的长线段缩短。学生寻觅到了“不能围成”的根源,也就很自然地想到把上面两条短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比较,完成了从“两根线段之间比长短”到“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比大小”的思维跨越。
但教学到此,学生的思维也往往会停顿在“上面两条线段的和与下面线段的比较”上。不及时打破这种定式,把学生从局限中拉出来,学生会由于认识的片面、肤浅,从而无法完成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完整建构。
二、 “破”思维定式,让学生的理解程度更深入
1. 设计冲突,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
【汪老师教学片段】
找到能围成的原因之后,教师出示下面两组小棒:
师:第一幅图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吗?
生:能围成,因为6+4>8。(课件演示:能围成三角形)
师:第二幅图呢?
生:能围成,因为6+1>4。
课件演示:不能围成三角形。
(学生感到很惊讶)
师:第二幅图为什么围不成三角形呢?
生1:虽然6+1>4,但是1+4<6,还是不能围成。
生2:不能只算上面两条线段的和,其他两条线段的和也要算。
生3:只要出现两条线段之和小于等于第三条线段的情况,哪怕只有一组,也不能围成三角形。
2.巧用旋转,助力学生思维递进
师:说得真好!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家理解,我们来看之前围成的这个三角形。
师:上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吗?
生:5+4>8
(课件将三角形逆时针旋转)
师:现在上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吗?
生:8+5>4。
课件将三角形再旋转。
师:现在呢?
生:8+4>5。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了吗?
通过旋转,学生恍然大悟:每一次旋转,上面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也就是“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
在“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学中,既要顺应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顺”着认知规律去思考,又要打破思维定式,于“破”中立。对于每一节数学课的研究,只有我们真正把学生的需要放在心上,才会对教材真钻研,对课堂真反思,才能引导学生真正触摸到数学知识的本质。让学习真正发生,是我们教育人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