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凌云
时下网上好看的图片越来越多,见惯了,也就不足为奇,但有一类构图,却始终百看不厌。
画面并不复杂。一根竹管,顶端削尖,尖头处有水珠滴落在一只石盘上,石盘崚嶒不平,中间有孔,水珠在周围聚成一汪浅水,慢慢顺着孔洞渗到地面。背景通常是一片虚化的竹林,影影绰绰正在下雨,风声催打着竹叶,几滴雨珠沾上了竹管,石盘不为所动,而那汪浅水却更显丰满,也更加晶莹了。
后来才知道,它有着各种诗意的名字,竹管叫逐鹿、惊鹿、醒竹等,石盘叫蹲踞,源于日式庭院风格。
很难用一个词概括这种情境。清幽、清泠,青翠、青葱,或许都有。这样的感觉,如饮清茶,如享甘霖,润润的,酥酥的,像一阵带着沁凉,又有点微湿的轻风缓缓熨过身心,惬意无比,你愿意整个灵魂都沐浴于这般曼妙的意境里,直到天荒地老。
喜欢雨,无论什么时候。亦喜欢竹,无论什么地方。雨和竹的组合,是这样一种奇妙的叠加,想象着竹林听雨的旋律,你看不到季节的分野,甚至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你感觉一切都静止了,只剩下用心才能听到的绵绵雨韵,只剩下怎么也望不到头的葱茏绿色,如此鲜嫩欲滴而生机勃勃,仿佛这里除了你,就只有永远生长着的春天。
这样的氛围,还不像东坡所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那毕竟带有赶路的意味,也不像王维所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确,这里最适合一个人独处,但不须弹琴长啸或别的风雅动作,只要静坐或冥想就行,你看着雨意一层层沁入竹林,慢慢地竟把那竹林看成了自己,感觉自己慢慢融化了,摆脱了所有人间的烟火之气,从而与天地造化合二为一。
不过,冥想固然美妙,而现实中这样的竹林却是那么可遇不可求。生活在世俗社会,能够僻处荒野的机会极少,所幸,我们能够把理想的竹林进行浓缩,取其大意,亦可填平心中块垒。
譬如一方不大的院落。现代住宅,常会保留一些传统美学元素,竹与石就是重要组成。倚窗坐榻,凭栏凝望,沙沙萦回的风雨声里,一滴水珠顺着锃亮的竹管缓缓而落,竟堪比上苍赐予的甘泉。盯久了,你恍然大悟,又想到更深一层,这不好似时间的沙漏么?它滤清了一切喧嚣与浮躁,唯留下最清最纯的东西,然后,又一滴滴落进那些岁月的空洞里,随风归于虚无。这不是水滴石穿的寓言,却比水滴石穿更耐人寻味。
如果在野外见到这样的景观,你会更加了悟。有的景区会有同样的设施,当置身其中,看到一旁的山林清泉,你才明白,原来,它们与周围环境是如此浑然天成。也许,我们的先民早已用这种方式来作汲水之用,这是一首素朴而温婉的诗,毫无做作之意,只是现代人越来越矫情,也越来越迷失自我了,我们满足于各种愈发精致的生活,却常常忘记了那些最本真的东西。
若得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之饮。一竹一管一水,滴的是流淌不尽的清响,一风一雨一石,诉的是化繁为简的人生。